迪庆州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

2021-11-30 01:01龙立燚李继中李建梅
云南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迪庆畜产品全州

龙立燚,李继中,李建梅

(迪庆州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教育中心,云南香格里拉 674400)

一、发展现状

(一)草地资源现状

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与西藏、四川相邻,辖3个县(市),29个乡(镇),193个村级单位。全州国土面积238.7万hm2,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县,平均海拔3380 m,年平均气温4.7 ~16.5 ℃,无霜期129~197 d,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地势北高南低,干湿季节明显;植被类型多样,种质资源丰富。迪庆州草地植被主要有6类,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地、灌丛草甸草地、林间草甸草地、疏林草地、沼泽草甸草地、山地灌丛草地。其中,高寒草甸草地和山地灌丛草地在全州分布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39.6%和26.3%。全州草原总面积95.89万hm2,其中香格里拉市44.05万hm2,德钦县34.45万hm2,维西县17.39万h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0%;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92.23万hm2,其中香格里拉市42.4万hm2,德钦县32.83万hm2,维西县17万hm2。人均拥有天然草地2.4 hm2;全州天然草场平均每亩产草量为129.33 kg。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迪庆州草山草坡宽广、植被类型丰富、草料种类繁多、牧草品质优良、营养物质丰富、草食牲畜多的特点,成为了云南省唯一的牧区。但受气温和降雨规律的影响,迪庆州的牧草生长季短、总量不足、季节分配不均,在雨季,牧草生长迅速,雨季结束后1个月,牧草就开始进入枯黄期,尤其是冬春季节,缺草现象严重,家畜冬瘦春死的现象普遍存在。迪庆州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实施了“畜牧业扶贫攻坚建设项目” “草原植被恢复建设项目”“迪庆州种草养畜综合示范项目” “牧区开发项目”“人、草、畜三配套项目” “退牧还草项目” “退耕还林后续养殖业建设项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等一系列草地畜牧业项目。通过封山育林、草场围栏,承包经营等方式,实施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轮牧、天然草场补播等措施,使得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都得到明显提高。

(二)草地畜牧业现状

畜牧业是迪庆州的传统产业,是全州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重要的经济来源。因受地理和自然因素限制及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州内各民族生活习惯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牛肉、羊肉、猪肉、酥油、奶酪、毛皮骨制品等畜产品。全州牧民家养畜主要以草食畜为主,有牦牛、犏牛、黄牛、马、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农村部、科技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州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以“稳定存栏,提高出栏”为指导方针,使迪庆州的草地畜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显示了良好的势头。2019年末,生猪存栏31.28万头,同比下降0.5%,出栏30.61万头,同比下降16%;牛存栏18.34万头,同比增长10.6%,出栏3.03万头,同比增长11.3%;羊存栏17.61万只,同比下降0.4%,出栏9.08万只,同比增长0.6%;家禽存栏147.03万羽,同比增长53.1%,出栏90.17万羽,同比增长12.9%。全年肉类总产量3.07万t,同比下降10.3%;牛奶产量1.65万t,同比增长1.3%;禽蛋产量653 t,同比增长5.8%;牧业产值76 650万元,同比增长4.2%。

二、主要问题分析

(一)草地退化,草畜矛盾突出

草地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迪庆州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但因高寒缺氧,牧草的生长季短、总量不足、季节分配不均,全年的枯黄期长达5个月,冬春季节饲草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牧民片面认为增加家畜存栏数与经济效益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出现牧场超载,结果使得草地退化,有毒有害杂草滋生,草地生产力下降。据统计,迪庆州草地退化面积45.5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5.6%,其中重度退化18.7万hm2,中度退化17.3万hm2,轻度退化9.9万hm2。牧草高度也由1960年的1 m以上降低到现在的5 cm;另一方面草地产权不明晰是造成草地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迪庆州天然草地承包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混乱,责权不统一,且大部分草地处于山区、半山区,牧民居住分散不便管理,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

(二)产品生产能力低

受自然地理、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广大牧民养殖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牦牛养殖繁殖率差、出栏率低、产肉率低、饲养周期长、抵御灾害能力低。以牦牛养殖为例,目前牦牛养殖以每家每户小规模散养居多,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放牧饲养,夏季到高山牧场自由采食,冬季回到离村庄较近且地势平缓的区域自由放牧并早晚适当补饲。这种继承了传统的牦牛生态养殖方法,不利于牦牛产业发展,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特色生态畜产品的需求。对草地畜牧业管理粗放、不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种间交配混乱、近亲繁殖程度高、品种退化严重、生长缓慢、发育周期长、畜产品生产能力低,同时畜群结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了牦牛群体产能的提升。

(三)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迪庆州处于青藏高原南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加之其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形态,传统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和牧民的文化水平低。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牧民饲养牦牛只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向社会出售的很少,即便出售也是未经加工的原料型初级产品。牦牛产品不能定位于简单的畜产品,而应视为珍稀动物产品,但目前牦牛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价格与其他畜产品无异,牦牛产业经济效益低下,产业发展缓慢,还未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牧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四)牦牛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虽然全州牦牛肉、牦牛奶等系列食品加工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但是企业存在加工水平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市场开拓不足、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要全面带动迪庆牦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满足蓬勃发展的香格里拉旅游业市场,扩大中甸牦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需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开发,创建品牌产品,走精深加工路线,生产高端产品,制定牦牛产品的营销战略,构建营销网络,才能有力推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的措施

(一)增加建设投入,保护好天然草地

草地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决定着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解决迪庆州草地退化的问题,需要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草地围栏、休牧轮牧、草地封育等,让牧民、社区、政府三方共同参与,保护天然草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天然草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协调相关利益群体,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社区是联系政府与牧民的纽带;牧民是草地共管的参与主体,形成牧民参与程度较高的草地共管模式。

(二)加快家畜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重点抓好牛、羊品种的改良工作,做好牦牛等地方特有品种的保护利用;严格执行引种制度,有计划的引进其他地区的优良品种对迪庆州的草食畜品种进行改良,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以及畜产品的品质;完善家畜品种的选育、生产、繁殖推广体系,推进家畜良种繁育的进程。坚持“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原则,对家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监督,加强家畜及其畜产品的检疫,严格外地引进动物的审批工作,防止疫病传入。完善动物疫情预警机制,分别设立州级、县级动物疫病实验室,州级以病原学监测、抗体检测和疫病诊断为主;县级以免抗体监测和疫病诊断为主;乡(镇)级疫情观察员负责收集和上报疫情信息,并及时向牧民通报疫情动态。完善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机制,州级、县级要常年储备消除疫情的应急物资,对重大的疫情要采取隔离、封锁、紧急免疫接种、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

(三)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保护天然草地、治理草地退化,建植人工草地。引进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红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对天然草地进行改良,使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比例达到1∶1,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同时大力推广饲料青贮和农作物秸秆氨化等重大实用技术,发展饲料加工业,降低养畜成本,提高草地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牧民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力,提高牧民的科技水平是关键。加强牧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让牧民懂得天然草地放牧管理、饲草生产、畜牧健康养殖、驱虫技术、短期育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争取在每村至少培育一个懂畜牧业科技知识的技术骨干。提高牧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以天然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饲草生产为重点,增加饲草总量,化解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以完善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基础,保护和开发利用社区主导畜种及特色品牌,提升传统产品的工艺、品质和附加值,促进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通过创新和示范一批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增产增收,适宜迪庆州实际的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实用技术,实现牧区草地生态持续保护、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农牧民持续增收,为迪庆高原牧区建设小康社会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示范。草地是牦牛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是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抓手,在不破坏天然草地原生植被的基础上,采取免耕补播、施肥、除杂等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加大人工改良草地和割草基地建设力度,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促进“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二是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抓好退化和鼠虫害草地治理,恢复草地植被和保护生态平衡;三是加大农业副产品的饲料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河谷区的青稞秆、秸秆等加工成牦牛饲料,走生态畜牧发展路子。

(五)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牦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牦牛养殖水平。针对牦牛养殖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扶持一批牦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不断强化牦牛品种改良、设施养畜、草料建设等环节,改善牦牛养殖设施,提高牦牛养殖的积极性,加快牦牛养殖提质增效,增强牦牛产业发展后劲。发展精深加工,拓展牦牛产品市场,通过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导现有加工企业,与科研部门联合进行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研发。积极开发有机、环保、低碳、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牦牛肉奶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牦牛产业发展水平,增强牦牛产品竞争能力,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六)与农业有机结合,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

采用“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思路,将农业与草地畜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充分利用农区饲草料丰富、育肥条件好的优势,将牧区家畜转移到农区,提高家畜出栏率,缩短饲养周期,达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迪庆畜产品全州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
四川大中城市8月中旬畜产品价格等
青海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