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1-12-16 18:51李冬华王佳佳杨铮王文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李冬华 王佳佳 杨铮 王文娟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基础入门课和奠基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及实践中,结合“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案例,使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法,以中医思维的“点”带动中医理论的“面”,点面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6-0054-03

Abstract: Basic Theory Course of TCM is an introductory and foundation course for TCM major, which would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ubsequent courses. This study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desig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used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online and offline, established TCM thinking methods of students by combining clinical cases, and used the “points” of TCM thinking to drive the “faces” of TCM theory and combine points and fac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CM, increas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consolidate professional ideas, improve learning effects, enhanc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de, cultivate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basic theory of TC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cultural confidence

中醫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基础入门课和奠基课,可让学生了解中医,发现中医,树立中医思维,巩固专业思想,坚定中医自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基于“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是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 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起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方法是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心环节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医药有完备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信仰和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高等医药院校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以及如何做事、如何做人[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和奠基课,蕴含的整体观念、有机和谐等中医思维理念都是思政教育的源泉。因此,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有助于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5-6]。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要紧密结合“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法,以中医思维这个“点”带动中医理论这个“面”,点面结合,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一,立德树人,培养高尚医德,体现爱国情怀、大医精诚的思政文化元素。通过线下课堂案例讲授、线上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以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为切入点,基于临床案例,讲授中医学概念、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主要特点等内容,结合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和显著疗效,以及中国医生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培养其以德修身、德艺双馨的品德,理解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涵。例如,在讲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之前,首先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及思路,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整体观念在诊治中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的张伯礼院士的英勇事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院士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听完张院士的英勇事迹,学生们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表示要学习张院士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精神,今后要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医。同时,结合临床案例,如舌尖溃疡患者从心论治,情志不畅患者从肝论治,让学生深刻体会整体观念指导临床的意义。在讲述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前,向学生讲述运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的思路。中医诊治疾病注重整体,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整体性,中医药治疗时主要根据症状体征,辨别病性、病位、病势,确定核心病机,辨证论治。结合自诊案例眩晕案,针对不同证候,分别从益气养血和平肝潜阳论治,让学生深刻体会同病异治的临床意义。通过上面讲述,使学生掌握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同时增强了爱国情怀,认识到大医精诚的重要性。

第二,以文育人,树立文化自信,体现整体平衡、有机和谐的思政文化元素。通过线下案例启发式教学、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进行讲授,培养中医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出发,说明中医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述阴阳学说之前,导入1个临床咳嗽案例。患者,女,32岁,咳嗽1周余,咽干,吐黄痰,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阴阳辨证属阳证,风热外袭,肺失清润,治以疏风清热、润燥化痰,用桑菊饮合桑杏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患者服用1剂后,咳嗽基本消失。通过此病例中医诊治过程,给学生讲解如何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分析病例,让学生体会到阴阳辨证的重要性,使阴阳学说在学生眼里不再神秘玄妙。再如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女,54岁,严重失眠5年余,自汗盗汗并见,时有烘热,情志急躁抑郁,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弦,辨证属阴阳失调,以二仙汤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1周后,患者失眠明显改善,余症均减或消失。结合临床病例,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阴阳辨证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最高层次的辨证。授课中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文化自信,体现出中医诊治疾病主要从整体考虑,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整体平衡,有机和谐。

第三,整体思维,建立中医自信,体现文化自信、中医自信的思政文化元素。通过线下案例讨论教学、线上学习体会分享教学模式,讲授中医学关于人体的认识。包括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即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学说、病机学说、防治原则。利用典型中医案例,培养高尚医德,体现中医思维,强化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建立“中医自信”。例如在讲述藏象学说五脏功能时,结合典型医案,让学生加深对五脏功能的理解。案例:患者,女,53岁,近1个月来因劳累经常出现心悸,乏力,夜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盗汗,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让学生综合症状体征、舌脉,分析是何臟的什么功能失常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经过积极思考,学生一致认为此患者症状主要与心功能失调有关:一是心气阴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故见心悸、乏力、盗汗;二是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然后教师继续讲授治疗过程,治以益气养阴、养血安神,方以生脉饮合酸枣仁汤加减。药后1周,心悸消失,睡眠明显改善,盗汗减少。通过该病例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心功能活动的理解,同时了解中医药临床辨治过程及确切疗效,建立中医自信。

课堂学习之余,让学生在网络课程BB平台上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有学生认为,课程的名字是“中医基础理论”,理论应当联系实践,课程中大量的病案能够很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成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病案分析,巩固相关知识点与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还有学生体会到,每次阅读教师的自诊病例都能巩固新学的理论知识,且有了更深刻具体的理解,加深了印象,同时好像提前站在了“医生”的角度,身临其境感很强,大大提升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也有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庆幸自己步入中医的大门,对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愿意与之相伴一生,做一名真正的中医人,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到守正创新!

3 教学效果

课后采用课程测试、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课程测试包括线上测试(课堂测试)与线下测试(网络课程),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每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正确率较高,理解掌握了大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和课程内容。

对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20级中医本科3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调查问卷显示,入学时有91.9%的学生对中医感兴趣,8.1%的学生对中医不感兴趣;课程结束后,100%的学生对中医感兴趣。调查还显示,100%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愿意学好中医。第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习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入学时专业思想巩固的学生占81.0%,专业思想不巩固的占19.0%;课程结束后,100%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100%的学生认为基于案例教学,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有意义,对学习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第三,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医自信。课程结束后,100%的学生确立了对中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自信,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践中,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法,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中医自信,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14):10-14.

[5] 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6] 尚晓玲.从医学视角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21):222-223.

(收稿日期:2021-01-19)

(修回日期:2021-04-23;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