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伦:“我是澳门百姓的居委会主任”

2022-03-07 14:53富子梅
环球人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澳门居民民众

富子梅

1977年出生于福建晋江,6岁时随父母移居澳门。2010年加入澳門民众建澳联盟,现任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见到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时,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作为澳门立法会议员、民众建澳联盟主席,施家伦的日常工作紧张忙碌,但还是欣然同意接受《环球人物》记者的专访,畅谈他眼中的大湾区以及澳门的未来。

“其实,我是澳门百姓的居委会主任。”这句接地气的话,仿佛摘掉了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立法会议员的“高帽子”,立见施家伦亲切热情的真容。

朴实平和的不仅是施家伦的话语和外表,还有他每天亲力亲为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

“我的电话号码向全澳门公开。”施家伦一边给记者递上印有头像、姓名、电话的名片,一边打开手机,一条条来自澳门居民的诉求和信息扑面而来——

有要求就近安排核酸检测的,有求助办理珠海社保证明的,有重症患者遇到就医问题的,也有马桶堵塞、物业没能彻底解决的……但事无巨细,施家伦几乎都要亲自协调解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不少居民离得老远就跟施家伦打招呼:“施议员好!”那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温暖人心。

一件件平常小事,一位位澳门市民,聚合成民众建澳联盟的服务理念——“用心为澳门、为民众服务”。

记者跟随施家伦来到民众建澳联盟办公场所。这是一幢由戏院改建而成的办公楼,位于居民聚居的澳门半岛北区。如果不是门头挂着“民众建澳联盟”的牌子,很可能因其外观太过平常而错过。但施家伦说,自己只有身处居民生活环境中,才能感同身受,给予最实际的帮助。

走进楼里,只见墙上贴着各种服务居民的职能介绍,还有各类居民求助后的档案留存记录,以及一面连着一面、几乎无处悬挂的致谢锦旗。这个场景,确实像极了内地的居委会。

施家伦告诉记者,民众建澳联盟目前设有一个社区大厦服务中心,一个长者活动中心,医疗、妇幼、会员及社会事务4个委员会,7个遍及澳门全境的分区服务处,还建有两所社区医疗中心,协助楼宇业委会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人员方面,民众建澳联盟有60多位专职工作者,面对几十倍数量的澳门居民,每年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逾5000例。还有40多位来自法律、工程、社工等多个行业的义工骨干,每周设有市民接待日,入社区宣传政策、倾听诉求。

施家伦从2010年起加入民众建澳联盟,专职做这些“琐碎小事”已接近12年。他的许多青年朋友受此感染,也纷纷加入到社区服务的行列中。

最近的头等大事,当然就是疫情防控了。施家伦告诉记者,目前澳门特区的疫情防控标准、措施等全方位与内地对接,促进经济逐步复苏,总体上稳中向好。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中国还能保持动态清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安全环境,如期召开两会,彰显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制度优势。”施家伦说,“作为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我见证了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深感骄傲,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施家伦(中)在街头询问民意。

施家伦在菜市场了解物价等情况。

很多人问过施家伦:当初为什么没有继承家族生意,没有选择富足又闲适的生活?施家伦的回答总是一样的:“可能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澳门居民。”

当然,这种使命感并不是从小就有,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

“我父亲是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创会会长,我从小看着他四处忙碌,不是解危济困,就是帮助乡亲们化解矛盾,很少待在家里陪伴家人。但我小时候真的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他的接棒人。”

施家伦坦言,刚步入社会时,从事过金融行业的工作,“收入尚可”。但昼伏夜出的生活,让他没朋友、很孤单,常常自忖:“我的未来在哪里?难道就这样度过余生吗?”人生的路如何走,让年纪轻轻的他感到迷茫。

困惑中,施家伦决定一边工作一边进修,通过读书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就找到了新方向——创业。

1998年,台海两岸还没实现“三通”,澳门是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施家伦看到其中的商机,开始做两岸物流生意。

刚开始创业时,为了快速熟悉业务,摸清行业情况,施家伦自己搬货,了解每个货柜装多少、怎么装。3个月下来,他对物流业的各环节流程了然于胸。公司从2001年开始赚钱,逐渐做到澳门当地的行业第一名。

26岁时,施家伦当选澳门航空快递货运协会会长。但劳累和压力也让他的身体几乎垮掉。

“一次突然胃出血,如果晚去医院一个小时,我可能就离世了。”施家伦回忆道。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知,不再只关注赚钱,而是把视线投向两岸物流以外的交流。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新选择不仅从心所愿,而且打开了另一种人生格局。

2005年,施家伦成立中华青年进步协会。协会章程里明确提出,促进祖国统一。在协会推动下,两岸人员交流从几人发展到几十人,再到一批批加入者,覆盖了学生、教师、医生等群体。两岸人员在交流中不断增进了解,协会的规模也越做越大。2008年,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对施家伦的支持和鼓励,对协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直到现在,施家伦依然作为创会会长支持协会开展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为澳门居民服务让施家伦感到快乐与充实。

2010年,施家伦决定放弃生意,接受民众建澳联盟创会主席陈明金的邀请,出任该联盟负责人,全身心投入社会工作。

对于这个决定,施家伦的母亲表示反对,既担心他太辛苦,又怕他因为性格好强,在社会上受挫折。

“我告诉母亲,帮助居民解决一个困难或者完成一个心愿,比做成一大单生意更让我开心,更有成就感。”看到施家伦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投入,家人最终都选择了支持。

自从出任民众建澳联盟主席,“落区”(澳门俚语,意为走街串巷、下基层)就成为施家伦的日常。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阿婆,拄着拐杖来找我,说唯一的儿子去了台湾再没回来,她很想念,生活很孤单,更怕再也见不到儿子。”施家伦一边安慰阿婆,一边答应帮助她找儿子。他打了一通又一通电话到台湾,拜托那边的朋友寻找,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阿婆的儿子就带着儿媳和孙子回澳门看望阿婆了。

“找到儿子的阿婆,看我比看亲儿子还亲。那种幸福开心的感觉,无与伦比。”施家伦沉浸在回忆中,眼神里满是温柔坚定。“我给予居民的,常常只是举手之劳,但他们回馈我的,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因为这份纯粹的投入与热爱,十多年来,施家伦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阅读、写作,编辑“家伦读报”,发到各群组和朋友圈,从特区政府做了什么、国家做了什么等方面,简明扼要地传递正能量,帮助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建设性的思考方式,一点一滴积聚、传递爱国爱澳的资讯和信心,获得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称赞和支持。

2017年12月,施家伦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近年来,珠海、澳门两地同城化趋势不断加快。不少澳门居民在珠海、中山置业生活,加上青茂口岸开通、24小时通关等措施,更加便利澳门市民出入境。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挑战,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粤澳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成熟顺畅,能够确保湾区生活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正常地运转。”施家伦说。他相信,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落实,粤澳、珠澳合作将开启新篇章。

由于最近两年疫情全球肆虐,作为澳门传统支柱产业的旅游博彩业,客源和收入都大幅下降。对澳门来说,适度多元发展迫在眉睫。

“当前澳门的当务之急,是处理好旅游博彩业健康发展与促进经济多元发展之间的关系。”施家伦认为,从短中期来看,旅游博彩业对于澳门经济、就业和财政仍然起着支柱作用,需要维持一定的规模。但也应当看到,疫情之下,旅游博彩業抗风险能力不足,深度调整不可避免。作为支柱产业,其调整必然牵动各行各业,涉及近10万居民的就业。

“因此,澳门必须借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新载体,用好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和创新空间,加快会展、中医药、特色金融等多元产业的发展,才能建立起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税收渠道和就业结构。”

对于澳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生活空间狭小、产业发展缺少腹地支持的问题,施家伦认为,要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阔的空间优势,携手珠海乃至整个广东省,努力做大澳门的城市量级,做好产业协调,实现优势互补。

“澳门要融入大湾区,需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施家伦说。目前澳门经济除了旅游博彩业外,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且中小微企业居多,未来要把政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项目优势,让多元产业真正生根发芽,成为各地投资者向往的发展高地。同时,澳门特区政府也要进一步完善便民便商举措,吸引各方投资者;社会各界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

“只有与强者携手,向强者学习,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借助国内大市场,不断提升行业实力和竞争优势,澳门才能在国家的战略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我相信,等到2024年,即澳门回归25周年时,横琴将会成为澳门多元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澳门居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施家伦对此信心十足。

猜你喜欢
澳门居民民众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石器时代的居民
澳门回归日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圣诞礼物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