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方山区泥鳅池塘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

2022-03-07 13:53卓德武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全池泥鳅苗种

○卓德武

(尤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三明 365100)

泥鳅虽具有耐低氧、繁殖率高、适应力强和抗病能力较强的特征,不过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依旧会出现多种病害,而主要原因在于水质不佳、管理不当、养殖密度过大等,需要养殖户对相关问题重视起来,要想扩大养殖规模和保障养殖效益更加需要养殖户加强常见病害防治,以下对养殖中常见病害进行相关分析。

一、真菌性疾病与防治

1.水霉病

(1)症状与表现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水霉这种真菌,该病发生会引起泥鳅移动速度变慢、食欲下降,染病初期病变部位出现小白斑,之后逐渐扩散并出现柔软棉絮状的水霉,肉眼观察十分明显。该病在南方常发生于冬末春初,即水温14-26℃左右易发生。

(2)发病原因

其一,被寄生虫、细菌感染出现创口进而感染;其二,在运输或者捕捞中由于操作不当出现体表伤痕进而感染。

(3)防治方法

其一,泥鳅苗种下塘前用生石灰及时进行清塘处理,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消毒;其二,受感染的泥鳅可放在盐水(30%)当中浸泡10分钟。另外泼洒硫醚沙星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寄生虫疾病以及防治

1.小瓜虫病

(1)症状与表现

该病也叫做白点病,感染之后泥鳅体表会出现白点状孢囊,且泥鳅的鳍条出现腐烂,逐渐消瘦,游动不够活跃,通过显微镜镜检基本可以确诊,通常每年4-6月为高发期,需要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2)防治方法

该病较难治疗,应当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可以使用醋酸铜,每立方米水体用量0.3g进行全池泼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车轮虫病

(1)症状与表现

泥鳅感染车轮虫后游动速度明显减慢,并且远离鱼群,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通过显微镜镜检基本可以确诊。车轮虫病对泥鳅幼苗破坏较严重,不及时防治会导致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其一,将泥鳅幼苗放在食盐水(2%)当中15分钟,养殖户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浸泡时间进行调整;其二,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配置成5∶2比例,每立方米水体用量0.7g全池泼洒。

三、细菌性疾病以及防治

1.细菌性肠炎病

(1)症状与表现

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摄食,观察体表肛门红肿突出,腹部有时出现红斑,按压腹部可出现黄色粘液和血水流出,解剖发现肠道充血明显,且一般无饵料残留。

(2)发病原因

细菌性肠炎一般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属典型的条件致病型,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发生恶化,摄食变质饵料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细菌感染引起。

(3)防治措施

除及时改善养殖水质外,还应加强饲喂管理,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对投喂饲料质量、投喂时间、投喂量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避免投喂变质、霉变的饲料。还应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其一,使用溴氯海因粉,每立方米水体用量0.2-0.3g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其二,拌料内服恩诺沙星粉,每日一次,连续饲喂5天。

2.白尾病

(1)症状与表现

发病初期泥鳅尾柄处呈灰白色,随着病症发展扩散至整个尾部,严重时尾鳍可溃烂掉落,体表颜色也从灰白逐渐变白,该病主要发生在泥鳅苗种阶段,每年6-8月发病率较,防治不及时可出现大面积死亡。

(2)防治方法

其一,使用泼洒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以上),每立方米水体用量1g全池泼洒,情况较严重可连续泼洒2次,每日一次;其二,使用电解多维和诺氟沙星粉内服治疗,二者按5∶2比例配制拌料内服,每日一次,连续饲喂3-5天。

3.爆头病

(1)症状与表现

泥鳅发病初期在其头部会出现脓状红色或红褐色的圆形斑,后期头盖骨部逐渐出现溃烂症状并形成空洞,发病过程中泥鳅会出现翻滚转圈的情况,难以定向游动。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大批死亡,从苗种到成熟期都会发生,尤其每年的7月-9月份高温季节需要高度关注,感染之后不能及时防控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2)发病原因

主要由爱德华氏菌感染继发其他病害引起,是混合性病害。该病症出现集中于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应激反应明显加上高温水质容易恶化,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好容易诱发泥鳅爆头病。

(3)防治方法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重视水质调控以及水温变化,尤其是高温季节需要定时泼洒生石灰或其他底质改良剂及时调节水质;定期内服可增强免疫力药物提高机体抗应急能力,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3-5g左右氨基酸电解多维,连续投喂5天一疗程进行预防,尤其是暴雨之后以及大换水之前更需加强预防措施。同时若发现疑似症状需要及时捞出隔离处理。

一旦发生主要病程以及治疗要点如下:在治疗前期可使用溴氯海因粉进行全池泼洒,间隔一日后再泼洒1次巩固效果。同时减少饲料投喂量,可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和电解多维进行内服治疗,连用3-5天。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池塘,如果泥鳅活力增强、食欲较好继续使用上述方案巩固3天,并且加深池塘水位15cm左右,如未能好转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四、其它类型疾病以及防治

1.痉挛病

(1)症状与表现

泥鳅游塘的情况发生,捞出放在手掌上可感觉其全身痉挛和发抖,若治疗不及时几天后便可出现脱皮症状,且伴随较高死亡率。

(2)发病原因

造成这个病害的原因多且复杂,通过养殖中发现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养殖池塘底质不良造成的,如未能彻底清塘,池底当中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养殖池塘;养殖池水质不稳定出现过肥过瘦,遇上气温水温不稳定突然升温或降温等都是重要引发因素。

(3)防治方法

选择优质苗种,最好购买活力好的当地苗种,并且尽量缩短苗种运输时间,这样泥鳅可以在放养后快速适应水体环境,放苗之前需使用聚维酮碘等碘制剂消毒,放苗一段时间后,应泼洒底质改良类药物进行底改,及时改善池底底质环境。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水温以及相关指标,避免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一旦发病及时进行水体消毒,改良水质条件,减少饲料投喂量,同时应拌料投喂些氨基酸电解多维等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提高泥鳅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综上所述,在泥鳅池塘养殖模式下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泥鳅的活动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做好池塘消毒,保证池塘卫生清洁;提供优质饲料,提高机体免疫力。在防治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鱼苗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水温监测,通过多项措施为泥鳅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全池泥鳅苗种
泥鳅笼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要点
捉泥鳅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