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模式的高校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建设路径探析

2022-03-16 21:45马艺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留学生汉语

马艺之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0 前言

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留学教育。第二课堂教育不仅能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汉语水平,同时它也是高校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当前,因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绝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在国外进行线上学习,线上学习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留学生的第二课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为此,多数高校将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如何?怎样有效地利用好线上第二课堂平台达到育人目的呢?综上,笔者将以传播学“5W”模式为分析框架,围绕线上第二课堂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开展线上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抛砖引玉,为来华留学生线上育人研究提供一些想法。

关于来华留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并不多,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围绕留学生第二课堂的定义、原则、分类进行探讨。如夏敏[1]提出了三个原则,即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金春花[2]指出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戴相斌[3]从七个方面对留学生第二课堂进行分类。随着来华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些学者对留学生第二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从跨文化适应角度[4]、体验式文化教学角度[5]、文化适应模式角度[6]分析如何有效开展留学生的第二课堂。此外,部分学者开始对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提出了实质性建议[7-8]。主要围绕来华留学生第二课堂的定义与原则、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综上,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在境内就读的来华留学生,开展的是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少有发现围绕境外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建设相关的研究。笔者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来一直在境外进行线上学习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的视角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线上第二课堂活动。

1 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现状及问题

1.1 组织队伍有待优化

开展留学生第二课堂的主体通常是留学生管理科室的管理干部,汉语教师的参与度不太高。汉语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课堂内容,提高第二课堂的效果。此外,除了留学生管理干部和汉语教师之外,留学生的第二课堂也需要其他育人主体参与其中。其次,现阶段开展线上第二课堂的定位不准,目的不明确。部分高校为了充实线上留学生课余生活,为留学生开设文化讲座、线上游览体验或组织线上比赛。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留学生的参与线上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1.2 留学生接受度不高

一方面,汉语水平直接影响留学生对第二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方式通常是自愿报名,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第二课堂的内容。线上留学生第二课堂也是如此。根据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输入假设,即“i+1”模式,“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水平,“1”代表学习者目前语言知识基础与下一阶段的差距,克拉申认为有效的理解输入是介于“i”和“i+1”之间的[9],留学生可接受比自己现有水平高出一个层次的语言知识学习,超出此范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输入。另一方面,留学生文化背景和文化认知程度的差异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削弱了第二课堂实施的意义。

1.3 内容形式陈旧

留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包括学术讲座、文化体验、汉语比赛等。由于特殊时期,线上第二课堂内容有限,流于形式,常见的是线上的留学生汉语类比赛,例如汉字书法大赛、汉语阅读比赛、汉语诗词大会等,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一,留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当前,留学生网络比赛层出不穷,参与度却连续下降。其次,线上的留学生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有些活动只开展一次便不再组织,没有有效地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融合。最后,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多数是单向的文化,缺少双向的互动性活动。只是一味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国,弘扬中华文化,这样“填鸭式”的活动难以获得留学生的喜爱。

1.4 宣传渠道待完善

宣传力度和宣传渠道是影响第二课堂的重要因素,宣传推广不充分制约了第二课堂的实施。首先,高校运用网络对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对宣传工作重视不足,缺乏宣传的时效性。其次,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缺乏网络宣传渠道。中国学生可以通过“到梦空间” “易班”两微一端等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而留学生获取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渠道是微信群、钉钉群和朋友圈转发,受众面窄。高校要有效整合和搭建线上平台,占领留学生网络阵地聚力宣传。

1.5 管理评价待规范

线上留学生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管理监控,结束后没有反馈和评价。单单通过参与人数、媒体关注度、现场效果等指标来评价第二课堂的效果是不全面的。实施前的合理规划、过程中的管理监控以及结束后的多维度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此外,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多数是不计算学分,也没有其他激励办法。每位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信息也无从可知,无法掌握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轨迹。因此,建立线上留学生第二课堂的评价指标、制作来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出台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激励办法势在必行。

2 拉斯韦尔5W模式对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指导意义

1948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即5W传播模式:Who(传播者)、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渠道)、to Whom(受众)和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具体来说,传播者是传播信息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传播内容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传播渠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受众即接收信息的对象,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传播效果是受众接收信息后的反馈,可以检验传播内容的质量及有效性。

线上第二课堂也可以视为一种传播活动,是高校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切入点,从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五个角度探讨开展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有效路径。把握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探析以线上第二课堂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发挥好线上第二课堂的作用,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中国形象的传播者和友好使者。

3 基于5W模式下的来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建设路径探讨

3.1 优化第二课堂队伍

高校要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一是凝聚学校资源,组建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教育队伍,推动全员参与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建设。除了留学生管理干部之外,汉语专业教师、留学生、二级学院、校学工部门等都是第二课堂队伍的中坚力量。各育人主体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在线上第二课堂中各司其职,形成育人合力,推动线上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二是学校要明确开展线上第二课堂的目的。结合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的育人理念,推进留学生第一课堂教学与线上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教育分形式,活动有侧重,每学期要提前计划好线上第二课堂活动的主题和形式,要分阶段有侧重地推进。

3.2 因材施教,分级开展第二课堂

尊重留学生语言水平差异,开设适合个性发展的线上第二课堂。按照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程度,可以将留学生分为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等级。依据每学期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适应程度,分级开展第二课堂。坚持动态分层的原则,留学生可按照HSK考试成绩、线上汉语学习情况、文化理解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察,之后根据第二课堂效果反馈、留学生评价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做细微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分层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此外,因材施教很重要,量体裁衣也是线上第二课堂顺利开展的关键。不仅是留学生需要分层,线上第二课堂的前期规划、实施内容、评价反馈都需要根据留学生各等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和要求开展。由此可见,第二课堂的开展需要学校多主体共同配合,协力构建线上第二课堂育人模式。

3.3 创新线上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

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要使留学生听得懂、学得进、乐于接受,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既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形式上下功夫,更好地吸引留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根据高校开展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线上比赛类,二是文化体验类,三是学术交流类。

3.3.1 以线上比赛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2020年以来,留学生的线上比赛越来越多,比赛内容也丰富多彩。高校要结合本校留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为留学生挑选合适的线上比赛,做到在赛中练,以赛促学。提及线上比赛,很多人想到的是书法、朗读、听写方面的比赛。但是来华留学生里青年占比居多,与网络热点或现代文化相关的比赛,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由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一分钟带货王比赛、中国—东盟交流周组织的文艺汇聚比赛、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三只眼看中国短视频大赛等,比赛内容贴近留学生生活,内容新颖。除了专业的线上比赛之外,高校可以组织在籍留学生开展线上文体类比赛并提供小奖品,例如健身打卡、21天阅读打卡等,有利于留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3.3.2 以线上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文化体验应该是留学生比较喜欢的内容之一,他们可以亲身体验文化活动,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文化体验以传统文化居多,例如剪纸、太极拳、插花等,线上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穿插一些时下热点文化体验。例如,高校定期开设云游直播,带线上的留学生游览校园、参观城市景观、体验有趣的文化,以学校、美食、出行、当地文化、特色服饰为主题,营造亲临现场的氛围,提前了解校园和当地的特色。自媒体时代高校可以组织中外博主交流会,不少留学生会拍摄VLOG视频,中外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视频剪辑技巧等,加深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化体验活动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项灌输。同时扩大育人资源,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以线上云游的方式走进中国优秀企业,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的发展,感受中国社会的变化。

3.3.3 以线上学术交流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线上学术类的交流活动也受到了高校的重点关注。一是可以组建线上留学生社团,留学生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依托社团定期开展学术类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效提高学术类活动的参与度。二是建立线上汉语角,在汉语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设线上汉语角活动,以青年流行文化、社会发展等为内容进行线上讨论、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分享行业知识等。

线上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高校要根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开展有侧重性、持续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完善线上留学生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高留学生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3.4 拓宽线上宣传渠道

首先,高校要重视线上第二课堂的宣传工作,凝聚留学生管理科室、汉语教师、二级学院、留学生社团、汉语角等宣传力量,形成多渠道宣传合力,提高线上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力度。其次要丰富宣传内容,在发布宣传信息时,以留学生喜爱、易懂的方式制作宣传内容,增加活动目的、流程、奖品、报名方式等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同时,高校要拓宽线上第二课堂宣传渠道,用好新媒体平台,利用微信群、钉钉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提前发布活动信息。搭建属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信息互动平台,师生可以在线互动交流,分享、交换各类资讯,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加入第二课堂信息互动平台中来。

3.5 规范线上第二课堂的管理评价

规范线上第二课堂管理评价是高校推进留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保证。在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策划、执行和收尾阶段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方便今后更好开展线上第二课堂。一是要建立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信息管理平台,对线上第二课堂的前期规划、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评价。二是基于线上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评价指标和留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多维度考评线上第二课堂开展的情况。三是建立外国留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留学生在籍期间参加线上第二课堂的足迹记录,是反映留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依据。最后,建立留学生线上第二课堂的学分关联机制,根据留学生参与线上第二课堂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或学分互换,调动留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