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练习深度开发策略

2022-03-17 03:35梁浩军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学区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长方体建构深度

梁浩军(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学区)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学生抽象思维、主动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深度练习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鼓励学生在数学练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反思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与建构全新的深度练习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练习,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把零散知识充分整合

对于教材知识的解读,教师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去寻找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充分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理解强化记忆与掌握。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效果,练习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知识的加工与运用。教师要在深度把握学科知识内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整体设计与实施学生的练习内容,使知识在练习中形成结构链,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何快速认识100 以内的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估计数、口头数数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估数到让学生对物体的个数有大体的感知,在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合理猜测,发展学生的数感。

又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练习题:一个长方体,如果将高减少2 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72 平方厘米。试问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长方体的特征,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如果高减少2 厘米就成为正方体,说明原来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表面积减少的是高为2厘米的长方体的4个侧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减少部分每个侧面的面积,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每个侧面的面积除以2 就是原来长方体的底面边长,然后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各种立方体面积的计算,使学生灵活运用几何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而在练习中建构出几何体面积的知识体系。通过在练习中深度整合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了宏观的知识体系,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练习过程中把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结构连接起来,并对它们进行深度整合,对于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把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其中,通过深度练习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控制权,这就在课堂练习中出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如果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练习教学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在小学数学练习中,不是要求学生单纯机械地掌握知识,而是要内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布置练习任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还要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方式进行探索。通过系统地梳理、优化这些知识,把繁杂、无序的知识点充分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展开深度和高效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的学习平台得到更大的拓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建构,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进步与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一道加法交换律的练习题:小明买了10 斤苹果,2 斤李子,试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斤水果?有的学生列出算式10 + 2 = 12,有些学生列出算式2 + 10 = 12。学生发现虽然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基于这样的共性,针对a+b=b+a,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任意两个数相加,然后互换加数的位置,总结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实际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准确地建构知识体系。由上可知,学生去理解、记忆、掌握练习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教材知识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思维从表层走向深层

低年级学生往往会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高年级学生却不愿意举手发言,以至于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自然也就无法在数学练习中提出新的设想、见解和问题,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沉闷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无法在数学练习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造成他们的数学思维无法向深层发展。思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和质疑的过程。思辨的深度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与迁移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要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众多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数学练习中学会迁移知识,从而使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在练习中思辨,学生会从多角度辩证和批判地思考,使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得到极大地提升。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下两道习题展开思考:(1)用两根长度分别为7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能摆出三角形吗?(2)再给你一根小棒,能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在动手练习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分析、比较和思辨的能力,最后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针对学生的疑问梳理出问题的核心,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思辨的空间。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深度思维。

四、结束语

数学练习对于挖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各种数学练习的价值,做到“题尽其用”,深入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奥秘,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长方体建构深度
拆拼长方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