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子

2022-04-01 03:59张晓虹编辑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3期
关键词:走兽正脊仙人

张晓虹/编辑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根据《山海经》中记载,其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九子。鸱吻口阔嗓粗,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平生好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鸱吻,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古人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鸱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的龙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是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再到传统建筑上的龙之子鸱吻装饰。可以说,中华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鸱吻,究其源头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鸱吻装饰,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鸱吻,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鸱吻”可避火灾,驱魑魅。鸱吻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鱼龙形,至中唐或晚唐才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鸱吻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鸱吻的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 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 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鸱吻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从鸱吻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火”“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鸱吻,还是其他“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邸的等级。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鸱吻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鸱吻(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防火避邪,而是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鸱吻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猜你喜欢
走兽正脊仙人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中国写实走兽瓷画历史发展及特色研究
唐诗赏读——仙人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给仙人的信
浅谈高跷走兽中“梅花鹿”的表演特征
对对子
给仙人的信
中华四维手法正脊浅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