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体系架构与实践

2022-04-03 03:02杨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系架构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

杨超

摘  要:“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与“五育并举”关系的耦合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究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更加突出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系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实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坚持价值自觉、价值目标、价值实践、价值自信,形成以“党建+学风”为引领、以“五大工程建设”为保障、以“秉精诚,育全人”为目标、以“杏林特色品牌活动”为依托、以“多元主体全过程评价”为导向,在实践中架构中医精诚学风建设体系。

关键词:学风建设;“五育并举”;中医药院校;体系架构;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3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校围绕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建构与实践。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探索学风建设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探索各专业领域学风建设与“五育并举”关系的耦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度激增,中医药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催使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探索更加深入系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更加突出。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3],一直以来,以“师承”为主要传承方式、以“修身、立德”为主要学风品格,以书院学风与自学学风相结合的传统学风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学风亦是一脉相承,拜师、跟师、出师,使学习的形式与内容经久不衰,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这其中创新是不朽的主旋律,也是保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持久的动力源泉,而创新即合理批判、积极扬弃,它不是要拒斥传统、全盘否定,而是主动继承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挖掘和激发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积极要素的时代价值。如今,中医药院校在学风建设中,始终要坚持“师承”这一最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时代要求,将标准化、规范化学风建构与传统学风方式、品格、形式等相结合,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扬弃的继承、有创新的发展。

(二)系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从时间上来看,应将学风建设作为一个不断运行、循环往复的过程,持续性、动态性地开展学风建设,破除时间维度上的体系碎片化问题,使学风建设和学风教育递进式前进、系统性发展。马克思强调,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4],中医药院校在学风建设中与其它专业领域学风建设一样,要注重时间上的学风空间建设,围绕“学风”这一点,破除单一性、单向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劳动实践与社会实践教育、美育教育等相融合,坚持纵向上的学风建设一体化以及横向上得到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协调配合,形成多元教育治理的合力,围绕“学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在“学风建设”中推进“五育并举”,在“五育并举”中优化“学风建设”,形成良性补充互动机制,与智育专业教育、职业观教育、创新教育等优势互补,依托专业特色,形成多领域、多环节、多层级的学风建设互联沟通的空间整体效应。

(三)实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强调实践性,就是要在遵循学科的理论屬性的同时注重学科的科学性、规律性与实践属性,尊重中医药学科专业特点和规律,探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实践导向作为学科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在实践基础上探求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价值属性。同时,强调实践性与发展性,也是强调中医药院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可操作性,即其具备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行性,在学风建设中充分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前后接续、螺旋上升、动态变化,将隐性的学风文化、学风观念等转化为以教育形式与内容、学生实践与活动等显性形式,将师承中言传身教的优良学风内容贯穿始终,将学风建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融合,注重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特点和新要求,发掘中医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育人元素与育人特点,形成可操作性强、发展创新快的高效学风建设运转体系。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价值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与终极目标。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共同构成了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其形成了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对于中医药而言,专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学风建设更是强调了以培养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中医药人才,不断提升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专业认同、职业认同、责任认同成为中医药院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这其中,文化认同是有别于大多数现代职业专业的,中医药文化本身的文化属性、文化符号、文化标识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与文化底蕴,与汉语言文化、农耕文化等具有漫长发展与演进史的文化专业而言,中医药专业更具专业特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与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含,更具文化价值,因此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使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更具特色,也使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与鲜亮。

(二)价值实践:探索符合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医药院校的学风建设是探索符合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之路的关键举措,是正本清源,破除顽疾的发展之路。所谓价值实践是指主体将社会价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最终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改造的各种活动[5]。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是运用中医药专业和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的社会价值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探索中相结合,即对中医药通过社会实践激发价值与创造更加价值的探索,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中医药文化元素优化实践方式、丰富实践形式的体现。通过实践方式与创新形式充分发掘中医药的社会价值和资本价值,在古方研究与整理中传承中医药文化根脉,坚持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创新,让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将中医药学风建设转化为催化剂与加速器,推进中医药理论研究、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人才培养、价值创造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五育并舉”视域下中医精诚学风建设体系架构与实践探索

(一)以“党建+学风”为引领

高校党建与学风建设虽然独立,但并非两个割裂的概念,二者在实现目标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致性的关联,其中,党建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带动党建工作,两者可以有机统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精诚学风建设,坚持以“党建+学风”为引领,“引思想,聚人心;铸师魂,做名师”,将党建独特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全面推动党建标杆学院和基层党支部建设赋能工程,在加强“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加强“党建+教研”“党建+科研”“党团共建学生社团”等的建设,打造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坚持配齐配强双带头人,坚持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与党务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入发掘“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的思政教育元素,树榜样、拜名师;强化“基层党支部+学风”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端正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营造党委领导、支部共建、党员齐心的良好学风环境。

(二)以“五大工程建设”为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和坚持精准政策实施,即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的时代性、整体性、发展性以及坚持机制建设与运行、平台搭建与管理、队伍发展与保障、实施评价与反馈的精准性实施。中医精诚学风建设围绕“五大工程”,即支部赋能建设工程、名师育才建设工程、精诚学风建设工程、课程筑基建设工程、科学攀登建设工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构架,将精诚学风工程融入“五大工程”体系,体现了“五大工程”的互联共通,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学生工作,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夯实的内涵质量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人才和教研保障。

(三)以“秉精诚,育全人”为目标

“立德、博学、强体、至美、尚行”五育并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突出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以文化传承培育时代新人、以尚德精术培养高德大医,形成全方位育人品牌效应。突出“学风建设”以立德,引思想,聚人心,以对党忠诚、大医精诚为培养目标;以博学,中医学院以实践养成、创新传承为专业培养计划,深化培养中医思维,“唯守正、笃创新”,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学分制学风建设、毕业生考研就业分类指导系列活动等一大批活动;以强体,学习推进中医传统养生保健运动,推广与共建中小学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以至美,以传统文化项目学习为重点,韵律舞动,滋养心灵,芪参乐坊、墨韵坊、剪纸课堂等文化平台建设与文化活动建设有序开展,通过美育课堂,推进美育学分制建设,让学生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更有鉴赏大美、美人之美的高尚品格。以尚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劳动精神,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劳动育人学分制、教师服务积分制建设,开展劳动育人活动建设,实现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角度、多途径、多形式劳动育人格局,支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动起来,干起来。打造“秉精诚,育全人”素质的育人工程,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中、在课堂内外的衔接中、在理论滋养与实践养成中、在校园内外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信仰坚定、知识厚重、体魄强健、美美与共、崇尚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四)以“杏林特色品牌活动”为依托

第一,坚持特色守正教育。首先,由“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提议成立并担任班主任的传承班,以“跟师临床+标准培养”,“院校+师承”的学生培养模式,建立了“院校+导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互动及反馈机制,构建“课程—实训—临床”的教学模式,层层深化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先中后西+课程筑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金课”建设等;利用专业学会、协会开展“科研+实践+教学”三合一建设。再次,“文化铸魂+医德传承”,传统体育、传统民乐教育,将传统文化如“鼓文化”“香文化”“酒文化”等渗透于中医理论知识讲解之中,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兴趣。弘扬中医经典文化“晨诵经典,夜练技能”的大学生实训工作,将《大医精诚》《医学生誓言》列入诵读内容等活动。

第二,坚持特色创新培养。首先“双师指导+特色活动”,九年制双导师建设,建立“院校+导师+学生”三位一体互动及反馈机制,以“院校+师承”教育方式,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班”双导师制度,利用“中医药在航天”“中医与人工智能”等科研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晨读经典、夜练技能”、杏林大讲堂,院士、国医大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为本科生定期开展讲座。“科创育人+基地建设”,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支撑,本科生采访院士项目;与集团企业、医院、社区等建立长期实践和育人平台,与多个社区、村镇、中小学等建立实践基地或志愿服务基地等。

(五)以“多元主体全过程评价”为导向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学风建设育人平台,多元化的育人品牌项目,使中医精诚学风建设工程更为立体,让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专业理论更加扎实、科研创新更加严谨、实践技能更加娴熟,具有中医特色的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性优势更为突出、育人成效更加显著。坚持本科教育五层次层级管理与学科系统整体培养,以学生个人评价、教师评价、院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坚持过程评价,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以持续性人才动态监测为导向的学风建设体系。

四、结语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党建+学风”为引领、以“五大工程建设”为保障、以“秉精诚,育全人”为目标、以“杏林特色品牌活动”为依托、以“多元主体全过程评价”为导向,在实践中架构的中医精诚学风建设体系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郭西平,等.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探索[J].科技风,2021(20):139-140.

[2]陈佳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探究[J].现代交际,2021(5):172-174.

[3]宁阳.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09(4):66-69.

[4]冯刚,徐先艳.现代性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21(5):85-95.

[5]吴永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的历史发展及其体系的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8.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体系架构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基于国产软硬件的行业大数据体系架构研究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关于应急移动通信体系架构及组网技术分析
智慧健康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