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2022-04-24 21:55叶邨
青年文学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布料小巷

叶邨

走过四季轮回的每一年,不经意间翻阅记忆,回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情景。

小时候住在老县城的小楼巷,几十户人家分布在近200米的小巷里。入冬之后,多数人家的房檐上和院墙边晾晒着准备腌制的“矮脚黄”、雪里蕻等蔬菜,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小巷风景。那棵虬曲盘旋的古树下,青石井栏边人们淘米、洗菜时的欢声笑语,伴着枝梢间麻雀的叽叽喳喳声,合唱着一首冬之韵的乐曲。

小学已经放了寒假,我和弟弟帮助家里忙着准备过年的物资。我们从房管所借来板车,到南门的煤球加工厂排队买煤。回来经过城南河时,只见河面上点缀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依依的垂柳像河道两岸的卫士,余家茶炉的拖水车正在南门桥下取水……到家后,望着彼此脸上擦汗留下的煤印,笑称对方扮成了“黑脸包公”。去中街的粮站买米、打油,回来时在胡家塘六角亭内歇脚:一位垂钓者钓到了一条鲫鱼,喜形于色;河面上几只野鸭摇头摆尾地游近身边,我们弯下身去和它们招呼……忙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有一年,家里请来裁缝师傅做活,卸下房门搭在大桌上,母亲取出箱子里的布料和棉花,阿姨脖子上挂着皮尺,帮我们依次量了身高、腰围等,然后,像一位设计师,拿着木尺和粉块在布料上画线,画出了我们看不懂的图案。裁剪成不同形状的布料后,又像一位魔术师,坐在缝纫机前双脚蹬着踏板,时而用手启动一下机头的转盘,双手不停地推送着布料,只见缝纫机的针头小鸡啄米似的运动着……帮奶奶做了棉衣、棉裤,给我和弟弟各做了一套新衣服,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年底街坊四邻会来请父亲写对联。父亲了解了每户人家的情况—有小孩读书的写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做小生意的人家写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与老人同住的写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谢谢叶会!”“不客气,都是邻居。”看见大家拿着对联满意而归,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徐师傅在建筑公司上班,年前抽空帮有需要的人家义务补漏。他先来家里观察漏雨的位置,然后拎着泥桶攀着竹梯上到房顶,在小瓦之间迈着轻盈的脚步。他的眼睛似扫描仪一般,准确无误地找到漏雨的地方,换下坏了的小瓦片,有的地方糊上水泥,清理着几处瓦缝间的小草。“伯伯,怎么房顶上会长小草?”“这是小鸟叼来花草吃食的过程中,小果子掉落在屋顶上,经过雨水的浸泡和阳光的照耀,就长出草来了。”他回答着我和弟弟的疑问,不由佩服他懂得还真不少。补漏后,家里由衷地表达谢意,他笑眯眯地回应道:“不用担心雨雪了,放心過年。”接着继续赶往下一家……小巷里的人们互相帮助,温暖传递在生活的瞬间。

炊烟升起,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家家户户热火朝天地忙起年夜饭:煎蛋饺、炸肉圆、元宝鱼、炒什锦菜……“八样头”年夜饭的过程中,父母聊起了这些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奶奶用亲身经历对比着社会的变化。父母商量着,准备开春在院子里搭一间厨房。奶奶说,等两年带我们回上海故乡游玩。隔壁余家大院拉起了动听的二胡曲,不远处的人家吹响了清脆的笛声,除夕之夜的小楼巷,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院子里,挂在月光下的大红灯笼,一张圆圆的笑脸和我对视;那棵桂花树上系着的折叠小鸟,仿佛相约桂花飘香时节再次团圆。感受到窗外除夕之夜的浪漫,我期盼着大年初一的到来—穿上新衣服和小伙伴一道逛商场,去文化馆猜灯谜、领奖品,大街上跟着秧歌队看花船表演,用压岁钱吃一碗老字号的濮家馄饨……熟睡中被一阵阵鞭炮声叫醒,守岁的父亲在院子里放起了炮仗,小巷里噼噼啪啪声此起彼伏,时而伴随着一两声“天地响”,欢歌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心情。喧闹的小巷渐渐安静下来,人们枕着希望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儿时的年味,陪伴了我们的成长。传统佳节中国年,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情怀。一路走来,一路感恩。我们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布料小巷
门前的小巷
用布料拼图形
小巷深处
烧结机布料器的改进优化
故乡的小巷
小巷里的人们
洗水soft fabric
按约定付账
按约定付账
高炉重量布料准确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