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2022-04-27 22:03刘慧萍项菊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标学情教学目标

刘慧萍 项菊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教材、学情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具体分析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课标 教材 学情 《秋天的怀念》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1]。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非如此,大多数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教学内容模糊,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收获不多。教学目标既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是凭教师主观意愿或教学经验来定的,而应有所依据。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笔者依据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学情,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品读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3.体会作者“好好儿活”的生命感悟,树立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一.依据课标

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出来的。它规定了学科的性质,体现了学科的特点,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学习与能力的综合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7-9年级在阅读方面的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要想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朗读要正确。“正确”即能够用普通话读,吐字清晰,发音清楚,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想朗读正确,首先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查找字典、参考工具书等方法,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瘫痪”、“憔悴”、“絮叨”等词语,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些都是他们需要认识并掌握的词语。因此,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第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朗读要流利,速度要适中。学生要想流利地朗读,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就要看到下一句话,做到言未出而神已到。通过朗读,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注意的广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朗读”与“理解”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深入理解课文能够促进“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边读边思考,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恰当的语调进行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情感、作品内容的理解。《秋天的怀念》一文,记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悔恨、怀念和愧疚之情。在朗读过程中,不同的内容语调及语速是不同的,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在朗读时,语速要放缓,整体语调低沉,读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伤心。

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笔者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2.過程与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学生个体独特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钻研文本,能够形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体味,对文章的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仔细品味,推敲琢磨,这个过程则离不开“品读”。“品”是读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将自己的经验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获得新的体验的过程。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整篇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来写,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传达感情、抒发情感。学生可以从文中许多小细节看出,母亲不仅非常的关心儿子、疼爱儿子,而且深刻的理解儿子、体谅儿子。如“母亲就悄悄地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躲”“偷偷”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在“我”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母亲并没有不耐烦地责骂“我”,而是躲在一旁,母亲的行为表现了她不忍打扰“我”、不放心“我”、耐心等待“我”平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宽容,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细心。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词语,这些词语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必须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

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笔者设计了“细细品读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作者的对母亲的深情”这一目标,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悟

“悟”是对文本阅读的提升,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内容,懂得道理,感受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4]。散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使散文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的教学。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文章的独立思考和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我”对母亲的怀念、悔恨、愧疚,而是通过写妹妹推“我”去看菊花、“我”突然领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照应前文母亲要带“我”看菊花却突然离世的内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描写了北海各色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期望: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些内容,需要学生结合背景,进行感悟,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笔者设计了“体会作者‘好好儿活’的生命感悟,树立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这一目标,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悟。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笔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读”、“品”、“悟”为重要手段,推动本课的教学。

二.依据教材

语文教材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经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等不断地审核、修订编写的,体现着立德树人的要求、守正创新的规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重要的教学资源。学会恰当分析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语文教材,以整本教材、教材之间的衔接、助读系统和练习等方面为依据。

1.从整本教材看

《秋天的怀念》位于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在写作风格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写景散文,选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叙事散文,文章没有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语言质朴,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在学习方法上,第二单元沿用第一单元重视朗读的作用,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朗读的作用。

启下: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二单元的阅读方法是朗读,第三、四、五单元的阅读方法是默读,第六单元的阅读方法是快速阅读。结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不同阅读方法的区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不同课文,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而本课的重点,则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方法。

2.从教材衔接看

从小初高教材衔接来看,入选语文教材的史铁生的散文除了《秋天的怀念》(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之外,还有《那个星期天》(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和《我与地坛(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这三篇课文描写了不同阶段作者与母亲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史铁生文章的学习,一方面是对小学所学内容的深化,另一方面可以为高中的学习做铺垫,体现了语文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3.从助读系统看

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教,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设计的一系列内容[5]。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强大的助读系统,语文教师要巧用这一系统,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和划分,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秋天的怀念》一文助读系统的梳理,笔者发现以下内容:

从单元导语中,教师可以获得两方面的信息:在内容上,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但每篇文章的角度是不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法上,要继续重视朗读和品读,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从预习提示中,教师可以获得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史铁生的个人状况,双腿残疾,常年患病,但却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流露着个人的情感;二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反思,隐含了要学会感恩、回报亲情这一层主旨;三是重视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情感丰富的句子。

从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获得两方面的信息:在内容上,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沉感情。练习的第一题从文章整体出发,从标题设置问题,让学生注意感受文章的主要情感,重视标题的作用;第二、三、四题则是从文章细节出发,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蕴含的情感,让学生重视文章细节;第五题让学生将内心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内在情感外化到朗读中。在方法上,重视朗读和品读。习题的第一题,提出要重视朗读;第二、三、四、五则都是需要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完成的。

笔者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对以上内容的体现。

三.依据学情

课标提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6]。学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等也不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具體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1.知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一般为13岁或14岁,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充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文理解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查找存在疑惑的地方。因此,笔者设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希望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素养,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学习方法也不相同。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依然保留着小学阶段的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读的方法上,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任务,恰当地选择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在内容理解上,要学会从细节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首先设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设定了“品读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的教学目标,在方法上和理解运用上给学生指导。

3.心理发展

从心理上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加全面和成熟。在情感和价值观上,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也有对母亲的感恩,正如预习提示中说到“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缺少必要的回报呢?”同时,文章还传递出了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或许没有双腿瘫痪的经历,没有母亲去世的体验,可能目前的他们,连挫折也没有经历过,但在以后,他们终究要经历生活的磨难,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笑对生活。因此,笔者设置了“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和“树立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的教学目标,希望能够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总之,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踏踏实实备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5]方坚荣.助力听说读写,促进能力发展——统编版教材助读系统教学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8,(25):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课标学情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