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别再为廿三还是廿四争了

2022-05-03 00:07艾江涛
意林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祭灶灶神灶王爷

艾江涛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鲁迅在1926年腊月《送灶日漫笔》中的这段文字,正是腊月廿三的景象,而所谓“胶牙饧”,也正是關东糖。不知从何时起,这一天也在不少地方被称为“小年”,按照南北的差异,又有“北方小年腊月廿三,南方小年在腊月廿四”的说法。然而,不似除夕之日的“大年”那么统一,小年的具体日期从来不一。在皖南乡村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里有所谓“官廿三,民廿四,其他廿五”的说法,意思是当官的在腊月廿三日过小年,普通百姓则在腊月廿四日过,所谓其他人,我也没想明白具体指代为何,要再后排一天才能过小年。而在我的故乡,除夕是为神而过的“大年”,正月初六方是为人而过的“小年”,“一大一小”显出初民对神灵的敬畏。因此,关于“小年”,更为约定俗成的说法,大约是指除夕前七日左右,由“灶王爷”信仰而发展起来的风俗节日。作为大年的前奏,送灶、扫尘、吃特定的食物,成为人们在这一天的主要事务。灶王爷据说是在夏朝就已树立的大神,而在殷商时期祭灶已被列为国家头等大事的“五祭”之一。然而,灶神的起源从来是笔糊涂账,有说为炎帝;有说为一个叫“张单,字子郭”的人,更有流传的谣曲为证:“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有说为火神祝融;更有说为髻或隗,状如美女,不一而足。从那些古旧的年画来看,灶王爷并不太凶,不过是头戴发冠,阔脸长须的富态模样。有趣的是,人们对灶君的事迹描述倒极其统一,这位大神大约终日端坐在家家户户的厨灶之间,负责详尽记录各人的所作所为。腊月廿三这天,大神要回到天庭,向玉帝汇报下界凡人的善恶,据说一旦被告状,轻则减寿百天,重则减寿三百天。权力如此广大,自然有了祭奠的必要,更需请他吃胶牙饧,希望粘住他的嘴,免得讲坏话。

这样的态度,像迅翁说的,自然不够严肃,却透出一份好玩的人情趣味。流变至今,各地对灶神的态度大同小异,祭奠之外,更多的差别似乎在当天的吃食上。在我的记忆中,家中窑洞的灶火旁,每年总要贴一张“灶君之位”的红色字条。一位家乡的阴阳先生告诉我,这一天需要在灶君之位下烧纸点香,讲究一点,再摆上与祭奠祖先相仿的供品,不免是果蔬肉类,这一简单的过程被称为“送灶马爷”。我们那里的灶神似乎比较自觉,送走后并不需要接回,“到了正月月尽,上天开完会,自己就回来了。”

在苏北农村,祭灶选在腊月廿三或廿四两天。在灶神画像的两旁,往往贴着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外,还要用纸剪出灶神的画像“灶马子”,贴在火灶口。除了给灶神准备的简单祭奠,这两天,人们要吃“祭灶饼”,与普遍大饼的区别是,它的馅是用煮熟的红豆泥与红糖搅拌而成,一般都在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然而,这里的灶神开会时间比较短,正月初一早上灶上开火时,要将“灶马子”烧掉,以示接回。

在辽宁葫芦岛乡下,除了对灶神的祭奠,腊月廿三更重大的活动,则是“杀年猪”。养了一年的猪膘肥体壮,大人们一起动手把猪杀后,煺毛开膛,分块之后便开始做“杀猪菜”——酸菜炖肉。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同族而聚,开始享用酸菜炖肉、蒸猪血,自然,少不了吃顿饺子。三五天后,人们开始煮猪头肉和猪蹄,凉拌猪头肉、猪蹄、猪皮冻,便成为大年前后的主要美食。吃食之外,有钱的人家还会专门请秧歌队上门表演,图个热闹喜庆。

对老天津人来说,小年这天的主要任务也是送灶王爷升天。美食家赵永强,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记忆中的景象:“旧时天津,小年之夜,华灯初放,卖瓜果梨桃的、卖花生瓜子的、卖头油头花的、剃头刮脸的、绱鞋修鞋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小贩们纷纷游走于大街小巷,叫卖之声此伏彼起。午夜时分,鞭炮声响起,人们正在为灶王送行。”照例,吃饺子也是在为灶王爷送行。有趣的是,旧时从这天起,天津人家家要吃精米白面,俗称“换饭”。

在皖南农村,小年这天,除了送灶,更重要的仪式是祭奠祖先。在先人的坟墓前,点燃鞭炮,烧了冥币,然后点燃蜡烛或者酒精灯,以照亮先人回家吃饭的道路。此外,从这天起,一直到元宵节前,人们每天早晚在洗脸洗脚之后,都要在家中正屋后方的桌前供上饭菜,以示虔敬。

对很多地方来说,“扫尘”,也就是打扫房屋,也是小年那天的重要工作。人们在将房屋收拾干净的同时,希望将一年之中的晦气与不满一扫而光。

如果说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开始,春节是国人新年的开始,那么小年便是诸多节日串联而成的“过年”的开始。在鲁西南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谚:“三祭灶,四扫屋,五剁豆腐,六杀猪,七杀鸡,八打酥,九乒嘎(剁饺子馅),十捏嘎(包饺子)。”

时至今日,传统灶台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着其间的祭灶活动也仅保留在一些农村地区。小年,留给人们的似乎只剩下了有关关东糖、祭灶饼、杀猪菜、饺子等传统的吃食。不唯小年,即使是大年三十,面对选择的多元和生活的改变,年味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淡。然而,“你觉得生活无趣,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节日似乎恰恰给了行色匆忙的人们,一个休憩追味的契机。

(孟得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祭灶灶神灶王爷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灶王爷
门神想吃立夏饭
是是非非话灶神
灶王爷托梦
灶神爷
关东糖
祭灶神
敬灶王爷的传说
乡村祭灶年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