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 关注发展

2022-05-30 13:38曾庆国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独立思考

曾庆国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教材,充分发挥例习题的使用功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效提升教学品质.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巧妙利用问题诱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立足教材;独立思考;学习品质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是教学之本,其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若想打造好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好教材,切实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1].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解题效率,将大多精力放在解题教学上,忽视了对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未能展示教材内容丰富的内涵,使得教材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材因限于篇幅省略了许多思维过程,若在教学中不能加以呈现,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一知半解,从而容易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例习题的使用功能,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将知识学懂学会,并可以灵活应用.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教材外,还要结合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构教学内容,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中应如何立足教材,优化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若有不足,请指正.

[?]理解教材设计意图

对于如何备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备课方法和习惯,不过不管应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切实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筹备教学活动. 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汇报课上,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课件的设计上,对教材的研究时间很少,从而造成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理解教材真正的设计意图,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潜在价值,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用好教材,优化教学.

案例1 某地在市郊的小山上建立一座电视发射塔. 如图1所示,小山的高BC约为30米,在水平地面上有一点A,测得A,C两点的距离为67米,从点A观察电视发射塔的视角(∠CAD)约为45°,求电视发射塔的高度.

图1为人教A版必修4中的“三角恒等变换”章头图,问题乍一看很简单,根据已知可设电视发射塔的高度CD=x米,∠CAB=α,则sinα=. 在Rt△ABD中,tan(45°+α)=tanα,于是x=-30.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根据sinα=,求出α值,代入上式求解;二是根据tan(45°+α)与tanα,tan45°的关系求解. 以上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的有效分析. 教材编者这样设计问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难道仅是考查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吗?难道其所要研究的仅是问题本身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对于第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易于理解的. 不过根据sinα=,求出α值,需要借助计算器,可操作性差,不是最优方案,但可以借此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热情. 对于第二种解决方案,若能发现tan(45°+α)与tanα,tan45°的关系,就能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公式,这就是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问题,即对一般情况,当α,β为任意角时,能否用α,β的三角函数值表示α+β和α-β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领悟探究新知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探究案例1时,当学生给出第一种解决方案,利用计算器求解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尝试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第一种解决方案存在的不足,由此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探究中去,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究热情.

理解教材真正的編写意图并掌握学生的基本思维路径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应用教材,优化认知,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建构.

[?]挖掘习题的使用功能

教材例习题经过教育专家仔细推敲、认真打磨,是巩固知识、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载体. 教材例习题一般起点低、入口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解题信心[2]. 同时,例习题的视角比较开放,若能合理利用,则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例习题教学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案例2 已知圆C:x2+y2+2x+8y-8=0,圆C:x2+y2-4x-4y-2=0相交于A,B两点,试判断圆C和圆C的位置关系.

本题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代数法和几何法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在顺利求解后,教师进一步对例题进行挖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探究:已知圆C:x2+y2+2x+8y-8=0,圆C:x2+y2-4x-4y-2=0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

引导学生经历“定交点,求方程”的过程,通过求解后反思发现“直线AB的方程就是圆C和圆C的方程之差”. 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若C1,C2两圆相切,此时圆C和圆C的方程相减,又能得到什么呢?由此猜想“两圆由相交逐渐分离,当A,B两点‘合二为一时,相切两圆的方程相减可得过公切点的切线方程”. 当然猜想不能作为结论,故猜想后要进行推导和验证,在此环节中为了便于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并顺利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应用几何画板验证一般情况,从而得出“若圆C:x2+y2+Dx+Ey+F=0与圆C:x2+y2+Dx+Ey+F=0相切,则圆C与圆C的方程之差(D-D)x+(E-E)y+(F-F)=0表示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当学生经历猜想、探究、分析等过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他们继续探究思考两圆相离或内含时,两圆方程相减又能得到什么. 学生通过特例发现以上两种情况虽然没有公共点,但是两圆方程相减能够得到一直线方程,可以激发学生对该方程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进行探究,然后利用几何法分析发现,该直线与两圆连心线垂直.

通过对例习题的充分挖掘,从相交到相切,再到相离或内含,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可以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效果,有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适当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例习题教学中切忌“就题论题”,应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知识点去考察和分析例习题,关注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注意知识的横纵拓展和延伸,从而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理性的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等去更好地理解数学. 另外,在例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控制好“量”,切勿为了追求“多”而将学生带入“题海”. 这样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占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不仅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 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例习题的使用功能,借助“少而精”的问题,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发展,促进其解题能力提升.

[?]经历有效的思维训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若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知识间的联系,则难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构,势必影响知识的迁移. 要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串联起来,那么对知识的理解一定是片面的. 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新知识,并不是看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看学生是否将已有知识连在了一起.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应用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多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案例3 函数图像的平移和伸缩变换.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重点,而函数图像的平移和伸缩变换是公认的教学难点. 学生之所以认为它难并不是因为它难以理解,而是因为学习时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或者错误地联系已有知识而发生了知识负迁移. 如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容易出现负迁移的原有知识有:①对于图像的平移,坐标轴上“左负右正,下负上正”;②对于图像的伸缩变换,当0<λ<1时,图像缩短原来的λ倍;③当有平移也有收缩变换时,应先平移后变换. 若在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不仅难以让学生理解,而且容易发生知识负迁移.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平移公式x′=x+h,

y′=y+k和伸缩公式x′=λx(λ>0),

y′=μx(μ>0)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经历以上探究后,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函数的图像先向左平移个单位,然后将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至原来的,縱坐标伸长至原来的3倍,得到函数________ 的图像.

学生结合平移公式和伸缩公式,给出了如下求解过程:y=6sin

2x+→y=6sin2

x+

+→y=6sin

2

2x+ +

→=6sin2

2x+

+→y=18sin

4x+.

从练习反馈来看,学生解题时显然游刃有余. 可见,立足已有认知,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可有效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解题能力提到提升.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学生获得知识、内化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取代的,应始终放在教学首位. 不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追求高效,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合理布局,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并通过有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4 已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等式)组2x-y≥0,

x≤3,

x+y-4=0,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这是在线性规划的复习课上,教师给出的一道随堂练习题. 从练习反馈来看,练习效果不理想.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懂吃透,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1:根据这个不等式(等式)组,你想到了什么?

从学生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根据已知想到了可行域、线段.

问题2:由可行域或线段,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该问题比较开放,学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研究ax+by+c的取值范围,求或x2+y2的取值范围,等等. 从学生反馈来看,并没有得到教师想要的答案,经过教师的再三引导,学生想到了求或的取值范围的问题.

问题3:仔细观察代数式,你有什么发现?

有了问题2的铺垫,学生容易发现,代数式可变形为,由此将原问题转化为求的取值范围的问题.

从以上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问题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学生还没有完成“在已有知识到变形知识上的改变”.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促进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耐心地指导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之所思、所想、所困,从而通过巧妙引导,激活学生认知内驱力,实现认知结构的有效对接,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的契机.

总之,教学中教师切勿越俎代庖,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去发现、探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培养“四基”和发展“四能”.

参考文献:

[1]  占星星,纪宪禹. 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教材、教学和训练中落地生根——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对话[J]. 中国数学教育,2017(06):2-5+13.

[2]  严江华. 重视教材例题的开发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 上海中学数学,2021(05):8-9+18.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论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谈独立思考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关注与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