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之中的“同年”关系

2022-05-30 08:33苏白妩
华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吕夷简刘禹锡范仲淹

苏白妩

在古代官场上,同年关系与同窗、同乡一样,织成了严密的社会关系网。

元和五年(810年)春,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向朝廷上疏,直言元稹不应遭贬,但意见未被采纳。心中激愤的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寄给元稹,开篇便是,“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写的是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从此相识定交的事情。

如白居易和元稹这样,在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同榜考中的学子,可称之为同年。在古代官场上,同年关系与同窗、同乡一样,织成了严密的社会关系网,是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人际关系。

“元白”“刘柳”的同年情谊

唐人中,同年情谊最为深厚的当数“元白”和“刘柳”,他们的情谊深厚到总是让人忽略掉他们的同年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同时及第,且志趣相投、才气相当,很快就成为好友,最为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元白二人都为对方的母亲写过墓志铭。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在一个暗风冷雨的夜晚,他听到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比自己被贬还要愤懑激动,“垂死病中惊坐起”。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情谊,比元白二人更为复杂,因为他们不仅是同年、是知己,还是主张革新的战友。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从此相识相知。在政治立场上,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属于“永贞革新”一派,与王叔文关系密切。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馬,直到十年后二人才被召回长安。回到长安的刘禹锡,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桃花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一出,迅速在长安流传。长安的新贵们认为这首诗语涉讥讽,大为恼怒。当月,刘禹锡又改为播州刺史,柳宗元改为柳州刺史。

播州,是当时最为偏远的穷山恶水之地,刘禹锡上有80多岁的母亲,怎么经得起如此跋涉。柳宗元听闻消息后,上疏请求与刘禹锡调换工作地点,由自己去经受那西南绝域之苦。

在多方的协调下,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分别时,柳宗元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相约将来若是退休了,我们一定要当邻居,一起做逍遥自在的田舍翁。可惜衡阳一别,再不复见。柳宗元弥留之际,嘱咐仆人将他一生书稿与稚子都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也没有辜负好友,抚养了好友之子,并在长庆四年(824年)编成了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

同年与朋党之争

唐代中后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同年关系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牛李党争”的领导者牛僧孺、李宗闵就是同年关系。同年关系对宋代政治的影响不如唐,但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比如,围绕吕夷简和范仲淹展开的“景祐党争”。

吕夷简和范仲淹两个人,从个人性格到政治抱负都不相合,范仲淹性格刚直,经常反对吕夷简。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献上《百官图》,指责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吕夷简不甘示弱,反击范仲淹言辞迂阔、离间君臣、勾结朋党。范仲淹因此被罢黜,外放饶州。此后,秘书丞余靖上书为范仲淹说话,请求宋仁宗收回命令。这封奏疏上呈不久,余靖就被贬筠州。随后,余靖的同事尹洙上书自请与余靖一同被贬,称余靖与范仲淹关系疏远,都以朋党之名被降黜,何况自己与范仲淹一向亲近。

余靖、尹洙被贬后,在吕夷简的压制下,吕范之争本该至此收场。但欧阳修出场了,他激愤责骂当时的右司谏高若讷不肯搭救范仲淹,高若讷上书自辩,于是欧阳修被贬夷陵。西京留守蔡襄听闻后,写了一首《四贤一不肖诗》来赞美范仲淹等人,至此“范党”成型。

“范党”人员中,表面上只有尹洙一人与范仲淹关系密切,那为什么其他人也纷纷为范仲淹说话呢?

细看“范党”众人的履历,可以发现,同年关系就深藏在隐秘角落之中:余靖、尹洙同是天圣二年(1024年)的进士;欧阳修、蔡襄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而尹洙的兄长尹源也是天圣八年的进士。不只如此,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与尹洙的父亲尹仲宣,亦是咸平三年(1000年)的同年。

值得一提的是,被欧阳修责骂的高若讷,也是余靖、尹洙的同年。范仲淹被贬后,余靖、尹洙、高若讷受邀一起在欧阳修家中相聚探讨,不料高若讷本人对范仲淹非常反感,认为范仲淹狂言自辱,不是无辜之人。这次聚会不欢而散,高若讷与余靖、尹洙之间友善的同年关系,也不复存。欧阳修向来珍视同年关系,对高若讷不顾同年情谊的行为感到愤怒,才有了后面的出言责难。

可以看出,景祐朋党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是私交之情、同年之好、同僚之谊,以及对范仲淹遭遇的同情等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这些共同的因素,将一场私人的恩怨演变成了党争。虽然与后代的党争比起来,景祐党争不过是小打小闹,却也开了北宋党争之先河,到了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官员们划分为新党和旧党,党争激烈成水火之势,本该友善的同年也因立场不同而成生死大仇,就连以豁达著称的苏轼也不例外。

同年之谊变幻无常

苏轼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这一年的科举榜群英荟萃,在整个科举史上都能称之为空前绝后——有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有洛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两兄弟;有关学的开创者张载;还有王安石变法的干将吕惠卿、曾布、章惇。如此盛况,堪称北宋群星闪耀时。可惜,在面对残酷的政治纷争时,同年的友善关系并不牢固,苏轼、苏辙两兄弟与吕惠卿的交恶便是明证。

二苏与吕惠卿同为欧阳修门生,变法前并无不谐。王安石变法后,二苏皆与吕惠卿交恶,吕惠卿对苏轼兄弟二人大加打压,后来旧党得势,二苏也对吕惠卿力加攻伐。元祐元年(1086年)一个月间,苏辙便三次弹劾吕惠卿,称吕惠卿祸国殃民、罪恶滔天。作为围观群众的朱卉,看到苏轼兄弟的雄文都要感慨,如果吕惠卿得志,必杀二苏。

吕惠卿对苏轼兄弟同样仇恨,苏轼曾在杭州西湖建造长堤,湖旁树有“苏公堤”一碑,吕惠卿主政杭州时命人毁去此碑,欲使苏轼名不传后世,可见吕惠卿对苏轼恨意之深。

苏轼与同年章惇的关系也很复杂,二人早年间是好友,后因变法关系破裂,兄弟二人甚至还被章惇放逐偏远之地。

无论元白、刘柳、景祐朋党还是嘉祐二年的进士们,他们都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能与他们论交并留下记载的同年,都是知名人杰。但在长达千余年的科举时光里,在如蛛网一样紧密细致的官场中,更多的是那些声名不显的官员散布各地,借着同年关系抱团行事。

摘编自《廉政瞭望》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吕夷简刘禹锡范仲淹
宋代名臣吕夷简和陈尧佐交往补证
赏牡丹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刘禹锡与《陋室铭》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