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院士和《防沙治沙法》的诞生

2022-05-30 03:00宋平秦兆宝
绿色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沙区王涛防沙

宋平 秦兆宝

今年的6月17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防沙治沙成效最为突出的国家。在宏大的荒漠化治理篇章中,中国以更科学更全面的规划、更多层次的政策出台,驱动升级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让山河更加俊秀,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防沙治沙法》。它是国际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法律,充分彰显了我国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铭记为这部法律的起草和颁布而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的一位女科学家。她就是担任此项立法工作的主要起草责任人、时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沙治沙工作。1979年,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截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工程治理面积近1.2亿亩,增加林草植被1亿多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减缓了局部地区沙化扩展的速度。

尽管当时防沙治沙工作在局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还未能扭转继续恶化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直接威胁着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000年,政府提出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并投入相当的资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法治保障也就逐渐提到了政府防沙治沙的重要日程当中。

沙化土地的不断扩张,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但主要还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因此,为了限制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分别作过一些规定,取得一定成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起到遏制沙漠化扩张的作用。究其原因,有执法不严的因素,但是,有关法律对防沙治沙问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强有力的规定,却是更重要的原因。

为了保证全国防沙治沙工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强化沙化土地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沙区各级政府防沙治沙工作的监督,监督防沙治沙政策的贯彻及相应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沙区人民的防沙治沙法制意识,改善沙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正式将《防沙治沙法》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由时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王涛院士亲自担任此项立法工作的主要起草责任人。

这个立法起草责任人的身份,与以往王涛院士参与的各类立法工作的身份大有不同。她不仅要从自己专业领域提出建议和意见,还得协调各有关单位,将涉及的方方面面整合归纳分析,进而提交一份既合理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方案。

刚一接到任务,王涛院士就站到了各方矛盾的焦点之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防沙治沙法》应该是一部单项法还是一部综合法?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其二,《防沙治沙法》所涉及领域的主管部门各有主张,意见不一;其三,《防沙治沙法》专业委员会起草组与原林业部政策法规司出现了观点上的分歧。

作为主要起草责任人,王涛院士深刻地意识到,這三个问题无论哪一个没处理好,都将无法顺利完成任务。一方面要协调专家的意见,科学界定荒漠化、水蚀、风蚀及土地沙化与其他破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了解并坚持国务院三定方案中的部门分工,尊重已建立起的防治荒漠化网络体系的现实。

办法总是比问题多。深入沙区调研,了解我国防沙治沙的国情,成为王涛院士打破这一僵局的重要突破口。她坚定地认为,法律无情人有情,只要让每一位关心这部法律的代表真正了解沙区一线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殷切希望,就会让大家都能回归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谈判桌上来。

2000年7月,王涛院士亲自带队奔赴内蒙古赤峰,开始了为期4天的《防沙治沙法》专题调研。刚到赤峰的第一天,当地政府考虑到这些从北京远道而来的专家们舟车劳顿,提议先休息。但王涛院士向当地政府迅速说明了此次调研的任务和目的,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快协助安排好调研的行程。

走访的第一天,王涛院士带队挨家挨户亲切询问农牧民的家庭收入情况,风沙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需要的经济补偿等细节。白天奔走沙区调研,晚上抓紧整理材料,需要集体商议时,就地召开座谈会。虽然有些辛苦,但和白天见到的那些农牧民相比,王涛院士认为这些都不算什么。

走访的第二天,行程里安排的调研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更加的恶劣,小型轿车不能同行。王涛院士立刻和当地政府沟通,改乘越野车,继续向沙区腹地深入。

这次赤峰调研之行非常成功。各位专家们返京后对沙区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示同情和担忧,“情为民所系”也就这样有了深刻的印象,找到了权为民所用的动力。

在北京休整后不久,调研团队再次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由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亲自带队。

这次吉林调研的前期并不顺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将此事重视起来。缺少了当地政府的协助与支持,调研工作也就变得不是很顺利。随曲格平一同前往的王涛院士看到这个情况,心中十分焦急。她当机立断,给自己的秘书打了电话,让秘书即刻从北京赶到吉林,协助此次调研的后勤保障工作。这就是王涛院士,不管在科研上,还是工作中,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见困难就上,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由于王涛院士的及时协助安排,这次的调研活动虽前期有些曲折,但顺利完成了材料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汇总报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小插曲,一同前往的各位代表,均被王涛院士这种敬业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所折服。也就在这一年,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为王涛院士颁发了“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奖”。

通过一系列走访调研、专家咨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座谈,《防沙治沙法》逐渐形成了雏形。

2001年8月,由王涛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防沙治沙法》正式出台,并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成为国际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法律。

《防沙治沙法》共有七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与附则。其中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防沙治沙原则、政府防沙治沙责任制、防沙治沙管理机构、国民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义务与权利、保障措施(包括资金、技术)、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律上为防止沙漠化提供了保证。

如今,王涛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为《防沙治沙法》所做出的贡献,依然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沙区王涛防沙
Transition to chaos in lid–driven square cavity flow∗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推动内蒙古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实践与科技进步
王涛油画作品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王涛作品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STABILITY OF VISCOUS SHOCK WAVES FOR THE ON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 QUATIONS WITH DENSITY-DEPENDENT VISCO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