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22-05-30 10:48雷亮
求知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虽然我国整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在不断地优化与改革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仍有部分小学教学教师尚未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零碎化、片段化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文章基于结构化教学理念,深入剖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结构化教学的价值与原则,同时对各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重点研究,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期望能够给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或同领域研究者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前引导

作者简介:雷亮(1968—),男,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杨河镇中心小学。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关的资源配置、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其中影响较深的是教学结构的不完善。对此,教师不仅要摒弃片段化的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小学生采取科学的方式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结构化教学的认知,积极地开展更具系统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结构化地学习和消化数学知识。本文通过对结构化教学的研究,总结小学数学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思路,以帮助教师构建系统的数学教学体系,致力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结构化教学的价值

首先,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整体数学知识架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构化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组建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在接受过结构化的数学教学之后,小学生能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问题产生较为明确的认知,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其次,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与发展认知。结构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将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总结,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养成在生活、学习中探索数学知识,挖掘并总结数学问题的素养,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力提升,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认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专注力。

最后,针对教师方面,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等专业素养。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改善数学教师的思维方式,引导教师加强对数学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认知,使其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升其对数学教材与辅助性教学资源的知识的组织能力。结构化教学的优势与价值同样体现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规划、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等方面,不仅有益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对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提升亦有诸多益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结构化教学的关注度,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同步落实结构化的学习与成长。

二、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一)教学主体原则

小学生是数学课堂中信息的主动接收者。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授课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原则。要想做到以生为本,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学数学知识,也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诉求、认知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了解[1]。基于结构化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究教学内容,依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主体原则并不推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的知识重点与难点直白、平面化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依照学生的真实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点,以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2]。

(二)教学结构化原则

一方面,教师应遵循知识结构化的原则,目的是使自身以及学生都能理清相关数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概念、重难点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理解、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完整的认知,便于其在日后能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而不断完善、更新其数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保证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目标定位的精准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整体的授课目标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子目标,以保证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具有科学的目标以及针对性。教学目标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教师要依照由浅至深、由简至繁、螺旋上升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在不断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建立扎实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意在提醒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的灵活性与动态性。我国学科教学目标在短短数十年内就已经历了由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现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思想、手段、方式等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3]。教师应就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的变化、教材的变化、主流教学模式以及观念的变化等不断调整教学模式。

(四)系统性教学原则

系统性教学原则的具体含义有:①基于结构化教学设计系统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衔接处理,既要保证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学逻辑;②基于结构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手段与目标,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不同单元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系统性,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使用方式等形成明确且具体的系统性认知,要求学生在不断学习数学知识、不断累积数学经验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数学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三观。

三、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于结构化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制订

结构化教学观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最大的不同在于目标设计的侧重点不同。结构化教学更重视数学学科知识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一,结构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一定的精细化特征,其既要体现整体知识的结构性,也要保证目标呈现内容的条理性以及明确性。换言之,教学目标中既要含有学习知识的具体方式,也要有具体的学习内容。第二,由于结构化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学生的能力等级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第三,结构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动态地调整目标内容。第四,结构化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由于结构化教学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所以其教學目标应具有学习行为、行为对象、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标准[4]。

(二)基于结构化教学的问题情境的设计

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种多样的知识点。结构化教学需要教师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引导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大量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存在小学数学课本的不同单元、不同年级中,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5]。数学知识本身是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基本模式、核心问题、事实性知识等。传统教学概念下的问题情境设立过于碎片化、表面化,难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数学思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情境设计更倾向于有组织、系统性的问题引导,能够帮助小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一位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情境设计为“在文具店购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明确文具单价的情况下计算总金额。在教学二位数、三位数加减甚至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都可以延续上一阶段的问题情境,塑造“水果店购物”“超市购物”等涉及更大金额、同时包含更多运算技巧的问题情境。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设计以及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性,促进学生以更完整、更系统的方式获取并消化知识。

(三)基于结构化教学的资源材料设计

资源材料设计指的是在日常教学活动或问题情境设计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本质的辅助性材料。这部分材料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引导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学习经验学习新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情境中的案例与信息资源指导学生。以教学正方形周长计算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设计彩色卡纸、带有动漫元素的正方形物体等资源,辅以“怎样才能计算该物体周长?”“测量时应怎样保证数据准确性?”等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与学习实践行为。除了对问题线索方面的资源材料设计,教师还应该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原则以及循环上升的逻辑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课堂练习应具有层次分明、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征,以促进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搭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升数学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6]。

(四)基于结构化教学的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包含课前导入、知识讲解等主要的大环节以及其他小环节。结构化教学观念更重视大环节与小环节之间的连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喜好与能力,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反复的梳理与理论推敲,以保证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结构性与完整性。例如,当教师决定在本节课使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时,其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提示,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明确教学的具体项目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确定具体活动方式。例如,在结构化教学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思考、研究本节课知识与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如,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角色转换活动让学生上台作为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在准备发言内容的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与思考[7]。

(五)基于结构化教学的课后反思

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结束。通常情况下,教师即使对教学活动、教学资料等准备得足够充分,也难以保证实际的课堂教学不会出现问题。教学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应基于结构化教学观念,在课后积极地反思课堂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性的成长。教师应从结构化教学观念出发,对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问题情境是否有效、资源配置是否完善、教学活动是否存在亮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教学意外、教学整体结构是否完善等方面进行充分反思。此外,教师也要对自身课堂表现以及主观感受进行深度剖析,总结教学意外、优质教学成果等,以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落实整体教学的结构化,促进教学效率的持续提高[8]。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养成整体规划、统筹兼顾的教学观念,全面把握好数学教学的整体框架,同时基于结构化教学理念合理地设计具有系统性的教学过程,从根源上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有效记忆与理解数学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构性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向结构化思维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王菁.指向整体视域 开展数学结构化教学[J]. 小学生(中旬刊),2022(1):121-122.

袁春芳. 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2022(3):132.

邓利民,王兆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1(35):62-63.

周云.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21(23):29-30.

罗二连.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结构化教学的策略探寻[J].新课程,2021(47):88.

薛师文.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1(32):50-51.

颜春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培育[J].教学与管理,2021(32):57-59.

胡华珍.数学结构化学习背景下单元整體设计探析[J].成才之路,2021(33):98-100.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