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成为主体应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目的

2022-06-28 05:22胡定荣
中国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学生主体

胡定荣

【摘 要】在教育目的方向指引上,存在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的不同提法。其实质都在于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质在于使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成为价值选择的主体。只有确立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内容、途径与条件,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才能真正从理想的目的成为现实的目的,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目的 学生主体 社会主义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

时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关注得更多的问题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问题,育人方式变革或教学方式变革是教师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于是,教育教学工作便简化为技术手段工作。可是,不管你是否談论,教育教学的目的问题总是存在,并且不能回避。譬如,读了《水浒传》,教师问学生最喜欢谁,不少学生说喜欢鲁智深,因为鲁智深自称“洒家”,云游四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尽管不少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可许多孩子依然觉得学校教育没教给他人生的目的;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可不少的孩子选择“躺平”。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目的和人生目的的引领。

既然教育活动逃离不了教育目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得反思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问题及其见解来源问题。有鉴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会忽视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赫尔巴特创建普通教育学,把教育目的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把教育学界定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学问。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对教育目的问题都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各有自己的目的。面对诸多的教育目的,就会产生取舍问题;面对教育目的见解的个人经验认识局限,就产生了理性认识的问题;面对个人私欲的局限,就产生了国家或共同教育目的问题。中小学教育工作,是在国家教育目的方针指引下进行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22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把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向指引上,有了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等不同的提法,如何把握表述方式差异上的统一性?我以为,其实质都在于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质在于使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我们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何谓社会主义教育?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理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对此,从政策层面提出要求的比较多,从学术研究和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角度谈论的比较少。

没有充分的学习讨论,就不可能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目的有真正的理解。没有真正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育的目的方向,教育工作就会被其他的价值观或目的来引领。顾明远先生指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机构和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偏离了核心教育价值观,存在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等教育价值观占了上风的问题。

我们倡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目的,但是为什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主流价值却被边缘化?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以为,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解应围绕“教育为了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价值思考,在与资本主义教育目的的区分中把握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本质规定性,增强文化制度自信,增进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可感性或吸引力。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价值问题。价值问题需要弄清的是满足何价值主体的何种需要的问题。如果没有对价值主体的思考,仅仅从对外部客体的规定性来要求人,教育工作就会成为束缚人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倡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不是简单地把人作为人力资本,当作生产或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工具,而是以人为目的,把人作为价值需要的主体,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的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是从教育外部国家社会的要求提出教育目的,而不是从教育内部学生发展的价值需要提出目的,那么,教育目的和价值追求就难以被学生理解、认同和内化。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建立在个人极端自由基础上的市场选择,表面上充分尊重了人的选择自由,但实际上掩盖了个人社会文化资本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分化事实。与资本主义教育目的相比较,社会主义教育并不否认人的自由发展的目的,但是,社会主义教育不是把教育目的看成从学生个人潜能天赋出发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看作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改造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在发展集体中发展自我的过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个人主体成为群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主体,最终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社会成员的规定性,更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生产能力和平等的社会参与能力,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目的出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好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转化工作,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从生理需要转向作为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成员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中,享受国家荣誉感和社会和谐感,激发学生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而做出努力的责任心。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上,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要求。但是,不同时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及其关系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在全面发展的内容上,存在着“德智体等方面”,或“德智体美等方面”,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在德智体美劳的关系上,存在着德育为首、为先,能力为重,体育为魂,五育并举、五育并重、五育融合等不同提法。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探讨也并不多见。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工作始终存在片面追求升学和学生片面发展的局限。在现实中,为了纠正片面发展的局限,国家倡导五育并举,又发现不少地方把五育并举变成了五育并重、五育并考,试图通过考试评价改革来撬动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导致新的应试教育。学生门门课达标或门门课追求优秀,又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與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全面发展之所以变成了强制的发展和强迫的发展,原因在于我们忘了追问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我们过于关注全面发展的数量多少和程度的高低,忽视了全面发展质的规定和要求。王策三先生指出,人们习惯于只是从数量上考虑德智体美劳的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未能明确追求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或质的规定性在于发展人的主体性或培养有主体性的人;有主体性的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我以为,要培养有主体性的人或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看成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看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教育是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以往我们讨论全面发展教育,更多的是从现代社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来分析全面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动力性与可能性。这样,全面发展教育就成了外在于学生发展的强制要求,学生会以不喜欢或不擅长为理由,拒绝学校体育、美育或智育的要求。

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非强制的考试要求,而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的身体要健康发展,学生就需要具有主动锻炼与保持健康的素养。学生的心理包括知情意行,其中,认知发展需要学会明辨是非;情感发展需要学会审美;意志发展需要学会做善恶判断;行为发展需要具有劳动创造的能力。人发展全面,在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就会少受局限,少受蒙蔽,获得更多的自由自在发展的机会。否则,无健康的身体,食不甘味;无明辨是非的头脑,必然会盲目冲动;无善恶的识别,必然会失道寡助;无审美的熏陶,必然限于低俗享乐,只图愉悦感官而不能追求精神快乐;无劳动目的意义把握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工作就只是谋生的饭碗、迫不得已和虚与委蛇,享受不到劳动创造的快乐、职业成功的幸福与尊严。

基于对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实质的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历史文化活动中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品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使学生从身心本能欲望的支配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主体,自由自觉地参与社会改造建设,在建设美好社会和富强民主国家中完善自我。

三、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价值选择的主体

近年来,国家倡导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明确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全面发展具体化、细化了什么?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此,无论是政策解释还是理论探讨,都还很不够。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听到一些校长和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一些疑虑。例如,学生核心素养只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否只考虑了德育和智育的要求,没有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到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没有提到必备知识,是否意味着淡化知识?或者说,离开了知识内容,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还有,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大概念、大单元、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等,对广大中小学师生来说,要求太高,似乎难以实现,等等。

要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有效落实,需要抓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理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学生全面发展解决的是“谁的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回答的是“在哪里发展”“通过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不同侧重关系。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是让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价值选择主体,担负起学习结果的责任。因为,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和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合金。核心素养首先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素养,从这一点来说,核心素养没有颠覆我们过去对素质教育或学科素养的内容成分的看法。不一样的是,核心素养更强调学生发展必备的素养、关键的素养,实质是突出了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选择性。而国家规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被学生理解和认同,才能成为学生积极追求和内化的核心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教会学生成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具体来说,面向学生自我,教会学生自主决定和自主规划;面向社会发展,教会学生主动参与,责任担当;面向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意味着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弄清为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面向自我、社会与进一步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已具备何种知识、能力和态度,缺什么知识、能力和态度,需要发展何种知识、能力与态度。建立在学生真实发展需要基础上的素养教育,势必会激发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品德。

总结全文,我认为,无论是社会主义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回答的都是人的发展问题,侧重在发展为了满足谁的需要、何种需要和如何发展的问题。落实国家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升学生主体的层次,引导学生从个体活动的主体成为集体、社会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只有确立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内容、途径与条件,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从理想目的成为现实的目的,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学生主体
高中“未删减”教学研究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