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牛腹泻的细菌性疾病分类辨识诊治

2022-07-04 13:11郭文杰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21期

郭文杰

摘要:牛腹泻疾病是一类危害较严重、传播流行速度较快的综合性传染病,引起牛腹瀉疾病的病原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菌、病毒和各种寄生虫。在牛诸多腹泻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会导致牛群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十分相似,养殖户和基层兽医人员在开展疾病诊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淆诊断,导致治疗方案缺乏针对性,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严重威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牛细菌性腹泻;疾病分类辨别;诊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21.033

Abstract:Bovine diarrheal disease (BDD-RRB-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serious harm and high spreading speTherehere are many kinds of pathogens causBDD bdd,including bacteria,viruses and various parasites.Bacterial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arrhea infectious disease in cattle.It can cause different degrees of diarrhea in cattle.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are very similar,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re are often confused diagnoses among the farmers and the basic veterinarians,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pertinence of the treatment plan and the inabilit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in a short time,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armers.

Keywords:bovine bacterial diarrhea,disease classific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0  引言

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牛肉制品的需求增加,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也逐渐增多,各类传染病也呈现高发流行态势,外来传染病的引入风险显著增强,新型传染病的流行几率不断增加,出现了复杂的临床症状,很多疾病经常会出现继发感染、并发感染的现象,单纯依靠外在症状和病理学观察难以确定病情。基层很多兽医人员专业知识有限,在开展疾病诊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淆现象,不能第一时间判定病情,严重威胁养殖安全。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做好牛细菌性腹泻疾病的有效分类鉴别,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  山西省太原市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山西太原市的肉牛养殖业在当地畜牧养殖结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太原市严格按照国家和山西省制定的畜牧发展规划,注重加强牛养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以肉牛养殖为引领,坚持强弱项补短板,不断创新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链条完善、多方共赢的牛养殖产业格局,有效推动肉牛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牛肉产量0.41万t,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3县1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4户,推广种植优质牧草3 799 hm2,其中苜蓿547 hm2,青贮玉米48 780 t,秸秆收储122 558.04 t。

2  引起牛腹泻的细菌性疾病分类辨别和诊治

2.1  牛大肠杆菌病诊断和防治

2.1.1  牛大肠杆菌病诊断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相对较多,不同血清型感染引发的传染病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大多数会导致牛群出现严重的腹泻败血症,各个脏器会出现局部感染,甚至会出现肠道的中毒症状,有个别的大肠杆菌还会造成肠道出现穿孔现象[1]。从流行特点看,大肠杆菌引发的腹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传播流行,不管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养殖户,都存在广泛流行的趋势。任何年龄品种的牛群都可以受到该种病原的入侵,年龄越小的牛易感性越强,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越严重。另外大肠杆菌也是牛肠道中的一种常在菌群,当牛群的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强,其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但如果受到外界不良应激条件的刺激,导致牛群的抗病能力下降后,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危及牛群的健康生长。败血型大肠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精神状态逐渐变差,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1 ℃以上,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长时间卧地不起,腹泻严重,排出水样稀便,呈现淡黄色,有时会夹杂有很多的血块、血丝、气泡及没有消化的凝乳块,恶臭难闻,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大多会导致严重的发病和死亡,发病周期通常在2~5 d,主要以犊牛发病为主,从内脏乳汁和血液中都能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2]。肠毒血症型的大肠杆菌是由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毒血症,大肠杆菌在肠道中繁殖会产生很多肠毒素,吸收后引发毒血症,一般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发病较长的患病牛还会表现出中毒性神经症状,先是兴奋随后抑郁,很少出现腹泻,最终昏迷死亡。肠炎型的患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 ℃,排出的粪便呈现黄白色随后呈现灰白色,在粪便中夹杂有凝乳块、血丝、大量气泡和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具有酸败气味,发病后期不能自主控制排便,体温下降到正常,最终脱水死亡。在开展疾病诊治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妥善有效的病原分离鉴定,采集病料后将其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能发现分离到两种病原,一种病原呈现粉红色,另一种病原呈现露珠状、灰白色,将分离达到病原[3],进行进一步的致病性试验,能使小白鼠死亡表现出严重的肝周炎,由此可判定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敏感药物。

2.1.2  防治措施

在该种疾病多发的地区,应该筛选出养殖场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将其制作成灭活菌苗后,对妊娠母牛进行免疫接种,犊牛出生后通过吃乳能获得免疫球蛋白,有效抵御哺乳阶段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使犊牛都能获得被动免疫。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的有效清理,严格清除环境中的中间传播媒介,避免老鼠、吸血昆虫频繁和牛群接触。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粪便,控制合理的养殖管理密度,生产阶段的母牛一定要实行单独养殖。犊牛在吃乳前一定要做好乳房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通过吃乳渠道感染大肠杆菌。临床治疗期间应该严格的进行药敏试验,并进行针对性资料,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当前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在治疗牛大肠杆菌病方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脱水较为严重的患病牛,一方面要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补液工作[4]。分别使用1 000~2 0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安钠咖注射液各1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同时对便血的患病牛肌肉注射维生素K和止血敏。

2.2  牛沙门氏菌病诊断和防治

2.2.1  牛沙门氏菌病诊断

牛沙门氏菌病是由多种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败血症、肠炎、胃肠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对牛养殖业构成的危害较为严重。该类疾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过程十分相似,都会导致年龄较小的犊牛出现严重的发病和死亡,主要以腹泻症状为主。发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传播,能威胁多种类的牛群,老鼠在该类疾病传播流行方面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发病后牛的体温迅速升高到40 ℃,有的会到41 ℃,精神狀态变差,采食量也逐渐下降,脉搏跳动加快,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身体逐渐衰竭,进而出现胃肠炎症状,伴有严重的腹泻,先是排黄色或者灰黄色的粪便,粪便呈现粥样,随后粪便逐渐变稀呈现水样,并且在粪便中有时混杂有很多没有消化的饲料或者凝乳块,在粪便中还会存在少量的血液或者肠黏膜组织,排出的粪便恶臭难闻。腹泻症状出现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个别年龄较小的牛群在发病24 h内就会死亡多数,发病周期在1~5 d,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病牛身体逐渐脱水,身体消瘦,眼窝向内凹陷,黏膜出现充血现象,眼结膜发黄。妊娠阶段的母牛受到沙门氏菌感染后,除了出现腹泻症状外还会导致流产,从流产的胎儿中也能分离到沙门氏菌。成年阶段的牛群感染沙门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较为轻微,以发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为主。有些牛群感染沙门氏菌后,为隐性发病经过,但从粪便中能分离到该种致病菌。在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中,要采集典型的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后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一般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能生产出灰白色边缘整齐的致病菌,菌落病原不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这样能和大肠杆菌做出有效的鉴别,并在此基础上筛选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2.2  防治措施

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牛腹泻疾病与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疾病临床特征十分相似,并且在疾病防控长时间的过程中,由于使用抗生素不规范,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再加上养殖场中存在隐性感染牛,一旦发病将很难清理。所以在开展临床诊治时,一定要明确开展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并做到针对性治疗,保证牛群的症状能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当前在治疗牛沙门氏菌病方面,有效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盐酸环丙沙星,某些磺胺类药物在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腹泻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如可以选择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的土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或者口服治疗,2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对脱水较为严重的患病牛,还需要做好补液工作,选择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注射液,安钠咖注射液,进行营养补充,使用剂量分别为500、10、1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为了预防酸中毒,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 mL/头。在对患病牛进行临床诊治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全血凝集试验,检测出隐性带菌牛后应该单独隔离并加强针对性的处理,对整个牛群作出有效的净化。沙门氏菌是自然环境中藏在的菌群,为了增强牛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应该进行妥善有效的分群养殖,避免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的牛群,在同一个圈舍当中混合养殖,并及时清理环境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消灭老鼠,减轻沙门氏菌的传播源头。另外还应该定期开展疫苗免疫接种,选择使用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岁以下的牛使用2 mL,2岁以下的牛使用5 mL,免疫期半年。

2.3  牛肠毒血症诊断和防治

2.3.1  牛肠毒血症诊断

牛肠毒血症是由产气夹膜梭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腹泻、急性死亡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对犊牛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1岁左右的犊牛易感性最强,发病最为严重,造成的死亡率最高。在农牧地区牛肠毒血症发生流行存在一定季节性,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深秋季节,在农区大多发生在夏收和秋收季节,牛群在短时间内采食了大量多汁的青饲料后,很容易暴发流行。该类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发病较急,发病较为突然,短期内就会出现死亡,发病后患病牛,表现为四肢剧烈的滑动,肌肉抽搐磨牙,从口腔当中流出大量的分泌物,经常在出现临床症状2~4 h后就会急性死亡,导致的死亡率较高。有的患病牛会表现出昏迷特征,并且在发病阶段会出现突然的腹泻症状,腹泻物喷射而出,在腹泻物中会夹杂有大量的肠黏膜组织。发病较急,短时间的患病牛机体严重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终倒地死亡,发病过程通常在4~8 h。通过进一步的解剖病死牛,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肾脏,肾脏软弱如泥,轻轻一压就会破碎。小肠严重充血,整个肠壁呈现鲜红色或者鲜红色,在肠道表面还会出现大量的溃疡病灶。个别病死牛的脑和脑膜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现象,脑膜出血脑组织会出现液化。腹腔胸腔中都会蓄积有大量的液体,心脏严重扩张,心内外膜存在大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淋巴结切开呈现黑褐色。

2.3.2  防治措施

由于该类疾病发病较急,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短时间内能造成牛群急性死亡。所以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诊断,筛选出敏感药物,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患病牛的临床特征,保证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确诊后可以让患病有口服10%生石灰水,犊牛每头使用100 mL,大牛每头使用500 mL,通过口服生石灰水能中和胃肠道中的毒素,减轻毒血症症状。同时配合使用大剂量的磺胺类药物,如磺胺蜜啶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同时配合使用强心镇静解毒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10%安钠咖注射液10 mL与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成效。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该注重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定期对牛注射肠毒血症疫苗,皮下注射5 mL。在发病高峰期应该严格控制牛群的户外放牧,尽量减少放牧频率,多投喂一些营养价值全面的饲料,加强牛群的运动,增强牛群身体素质。

3  结束语

牛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染性腹泻疾病的高发。细菌性腹泻疾病作为一种危害较为严重、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虽然在早期阶段,不会危及牛群的生命安全,但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使牛群生长发育不良,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感染其他传染病,增加养殖场的死亡率。饲养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科学有效饲养管理,制定完善的消毒灭菌措施,加强疫病免疫接种,将细菌性腹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也应明确各类细菌性疾病的典型发病特征、病理变化,帮助养殖户更好地鉴别细菌性腹泻疾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确保患病牛能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棕长,郭海燕.常见牛细菌性疾病防治特点探究[J].兽医导刊,2020(8):68.

[2] 葛文灿.有关牛常见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探究[J].兽医导刊,2018(8):88.

[3] 刘宝军.细菌性疾病在牛羊中的防治初探[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8(3):76.

[4] 赵权胜.牛几种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