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还是“万金油”

2022-07-06 07:13古典
领导文萃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万金油螺丝钉岗位

1

进入大公司,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在大公司,大多数人担心的,就是“螺丝钉”化。

大公司的部门完善,岗位职能分得很细,你的“单点”业务越熟练,你就越难换地方,就像被焊死在主板上的螺丝钉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电商平台做快递人员的入职业务培训,一年有1000多课时的课程量。4个人的团队从设计课程到培训,连续做了6年。但他精通的也是这些,想要设计点别的课程框架就行不通。

这就是“螺丝钉”化。

不过,虽然是“螺丝钉”,但那块“主板”好啊,不仅能拓宽眼界,还能拓展资源。

在大公司待过的人,眼界开阔了,再想找第二份工作,也比较容易。

小公司的问题则完全相反,那就是“万金油”化。

小公司的岗位职能划分得不够细,需要一个人具备什么工作都能干、干什么都“值得托付”的能力。

我刚刚毕业时,创办过“文化公司”——装修、设计、广告,啥活儿都接。

我们3个大学同学,我任董事长,主要接活;一个任总工程师,带着3个民工兄弟搞施工;一个做总经理,联系采购物料。

有一回,下午6点,来了一车板子,工人说下班了,搬运要加钱。总工就在楼下喊:“古董、王总,下来搬三合板啊!”

我现在刷墙的技术特别好,花10秒钟用报纸叠个小帽子戴着,就能麻溜地开干。这都是我的“万金油”技能。

在这种公司工作,优点是接触面很广,很快就能知道业务全流程和顶层设计。我们3个人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建筑或广告公司的雏形。缺点是,工作久了,哪个“单点”都不突出。一旦公司做大,需要专业人士时,如果你还只是“万金油”,就有被换掉的可能。

所以,待在小公司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自己“万金油”化。

2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要让自己“变窄”,主动“螺丝钉”化呢?

第一,刚入职场,方向清晰的人。

选择大平台,让自己具备一技之长,为未来拥有更多选择做积累。

很多名校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先去大公司历练几年,积累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然后考虑加入一家新公司或自己创业。

第二,做“万金油”太久,需要一技之长的人。

很多创业者创业成功或失败后,选择在一家大公司待一段时间,看看人家是怎么运作的。比如周鸿祎在3721失败后,去雅虎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创建了360。

第三,能清晰看到专业方向,但自己缺少资源的人。

如果你能清晰地预见某种趋势,但缺乏能力单干,最好的方式,是进入头部公司学习。

这种做法在培训界很常见:起步时,加入有能力的专业团队做老师、助教,同时思考自己的方向,未来可选择与之合作,或者单干。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让自己“变宽”,主动“万金油”化呢?

第一,专业发展有局限,希望了解全局的人。

大公司向上的通道不多,时间一长,人容易固化。拥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人,先进入小一点的公司拓展业务范围,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

比如,从大厂的校招经理,跳到小企业做人力资源经理,听上去是平调,但是业务范围更宽、模块更多,未来发展空间也更大。

第二,想进入新领域,但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

这时,可以找一家业内发展不错的小公司,用已有的专业技能先切入一个岗位,然后尽快了解全行业,并接触更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销售、运营、商务拓展等岗位。

第三,希望成为管理者的人。

没错,管理者就是“万金油”化的,什么都懂。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如何调用专业人士,创造更大的价值上。

3

我并没有建议进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而是建议主动地“万金油”化或“螺丝钉”化。因为,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外界的环境,优秀的人懂得利用环境,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只要你愿意,在所有公司,都可以“变宽”或“变窄”。

在大公司的人,主动和业务链条上下游的人交流、互助,甚至调岗,能够很好地抵消“螺丝钉”化。事实上,很多大公司都有轮岗计划,让足够优秀的人抓住这些机会。

在小公司的人,一定要向公司里的“金刚钻”学习。这样,往好了说可以自己创业,中策是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永远需要你,最差也是业内达人——小公司出来的牛人都很能干。

專业人士往管理线迁移,本质就是“变宽”“万金油”化的过程;管理岗往专业线切入,本质就是聚焦、“螺丝钉”化的过程。

所以,职业自由与否和公司大小没什么关系,关键看你能否理解业务的整体链条,从自身需求出发,看清局势,看透本质。

(摘自“古典古少侠”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万金油螺丝钉岗位
张庆明:荣耀加身的“万金油”
我是小小螺丝钉——走进“3·5”学雷锋日
责任状不是“万金油”
我家的那颗“螺丝钉”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球场万金油
通用枪,万金油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做民生永远闪亮的螺丝钉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