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研究

2022-07-08 09:59王学佳徐长安
中国市场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

王学佳 徐长安

摘 要:人类文明历程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融入四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此,分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扭转环境污染加剧的态势,继而从生态保护机制、生态社会宣传以及生态立法三个维度探讨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5-0030-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5.030

改革開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大量产业不仅附加值低,且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现象,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层出不穷,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遍布全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新时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意义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 “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于1966年由肯尼斯·鲍尔丁正式提出,  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生态文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地位上、宏伟目标上、基本政策上、根本方针上、基本途径上、建设目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

1.1 促进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4]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经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仅附加值低,且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现象。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面临着提质增效的历史性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推动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变,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问题。又如,创新经济发展形态。[5]生态资源蕴藏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在不损害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掘生态资源价值。

1.2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自然是人类的栖居地,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决条件。[6]然而,当前人类与自然却出现了疏离与隔膜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山川平原,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所,人类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形式。人类更愿意将时间消磨在卡通视频、网络游戏上,与自然渐行渐远。自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可以优化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如改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等,也能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构建“诗意栖居地”。

1.3 扭转环境污染加剧的态势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既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和土地的过度开发紧密相关。荒漠化给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以草原为例,我国90%以上的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有效扭转环境污染加剧的态势。如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下,我国造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2.96%。

2 对策

生态形势严峻:资源总量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资源能耗较大、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就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他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2.1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生态良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被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作为第八部分单独提出来,“生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分别出现39次、15次、7次。“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12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第九部分单独提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就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的国家层面的“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首先,树立生态保护前置的观念。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生态保护走的都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前置,任何形式的生态开发都要有严密的生态环境影响论证,从源头上提升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其次,加强生态环境评估与补偿。任何形式的生态开发均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要从前、中、后三个阶段做好生态系统的整体评估工作,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设计以及高频率的生态系统调查来实时关注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对重点开发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开发中的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将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要建立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7]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多种表现,其中,生态污染的修复难度较低,而生态动力系统、生态物种多样性的修复难度则较高,一旦发生破坏,很难达到建设前的标准。要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遵循修复、输血、造血的补偿路径,最大限度降低因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环境。最后,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当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针对生态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对因项目建设而导致的生态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科学历程主要有1949—1978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978—1992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992—2002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02—2012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2年至今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包括坚持和改善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2 做好生态社会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整体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必须做好生态社会宣传工作,以持续、深入的生态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8]首先,利用好传统媒体。重视纸媒、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在生态社会宣传中的作用,围绕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设计、制作一批精品生态保护节目。其次,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不仅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上也具有显著的优势。要重视新媒体在生态社会宣传中的作用,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媒体生态宣传平台。比如,在抖音注册账号,发布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短视频。最后,将生态社会宣传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态社会宣传包括有明确目的、内容、方案的显性宣传以及融入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隐性宣传两种形式。在宣传实践中,既要发挥好显性宣传的作用,也要重视隐性宣传的价值。以产品包装设计为例,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包装设计材料有很多,从金属、纸张、木块、塑料、玻璃等应有尽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要尽可能选择无污染、可降解的材料,如竹材等,在无形中向社会大众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2.3 加强生态立法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问题,也是制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首先,转变立法思路,重视生态立法的需求探索。我国生态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相比而言,西方国家已经有一套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因此,生态立法中存在着严重的“拿来主义”问题[9],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要转变立法思路,推动生态立法从以立法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立足中国生态实践的需求,出台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的生态法律。其次,提升《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地位。《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尽管生态法学界均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但在实践层面并非如此。《环境保护法》并没有真正具备生态基本法的性质,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立法活动与生态实践的脱节。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修订《环境保护法》,提升《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地位。最后,填补生态立法中的漏洞。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立法进程加速。2018年宪法修正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生态立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对此,要立足生态实践的需求,分析我国法律体系中生态法律的空白,着力弥补生态立法中的漏洞,为生态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

3 结论

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粗放式的发展路径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此,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做好生態社会宣传、加强生态立法工作三个角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4]新华社北京月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求是, 2012(22):1.

[5]冯红伟.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20(1):56-64.

[6]李亚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解读[J].改革与开放,2019(3):325.

[7]夏新武.刍议跨界污染治理中的生态补偿及其制度完善[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12):97-98.

[8]张厚美.生态环境宣传要担负起新形势下的新使命[J].环境教育,2019(3):27-32.

[9]黄辉,沈长礼.需求导向型生态立法模式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3):48-5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