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黄庭坚

2022-07-11 21:27刘永加
同舟共进 2022年6期
关键词:蜡梅黄庭坚水仙

刘永加

一个有趣的人,他的生活无不充满阳光和乐观,他满眼无不是鲜花和美景。黄庭坚作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富于趣味的生活方式却让他活得仿佛处处是生机和希望。

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喜欢吟咏的事物,黄庭坚也不例外。他在诗中咏到多种花,比较著名的是几首咏梅花、山矾和水仙的诗。

黄庭坚喜欢赏花、咏花,与他的政治命运相关。他的一生基本都是与老师苏轼共沉浮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黄庭坚虽然与他未曾谋面,却因两人有诗词上的酬唱来往而受到牵连,被罚20斤铜。后来,元佑旧党遭清算,“苏门四学士”遭到迫害,黄庭坚也遭流放和贬逐。

梅花被吟咏由来已久,宋代可以说是咏梅诗的巅峰时代,咏梅佳作比比皆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等。黄庭坚的咏梅之作也是别具一格。据《黄庭坚诗集注》统计,黄庭坚有咏梅诗30多首,每一首都富有强烈的情感投入,赋梅花以人格理想,如《次韵赏梅》:

安知宋玉在邻墙,笑立春晴照粉光。

淡薄似能知我意,幽闲元不為人芳。

微风拂掠生春思,小雨廉纤洗暗妆。

只恐浓葩委尘土,谁令解合反魂香。

全诗不着一个梅字,却透着浓郁的梅花香,可见黄庭坚诗艺之高超。诗的最后两句更是黄庭坚的心情写照。

他还有《戏咏腊梅二首》,其二写道:

体熏山麝脐,色染薔薇露。

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

这首五言诗后面还有黄庭坚所作的小序:“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这里提到了蜡梅名称的由来。据载,最早为蜡梅命名的就是苏轼和黄庭坚,他们看到蜡梅的花黄似蜜蜡,便称之为蜡梅。苏轼、黄庭坚名气大,一经他们命名,蜡梅就名震京师。后来蜡梅又有“腊梅”的写法,是因为蜡梅比一般的梅花花期早,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就会开放,因而逐渐用“腊”代替“蜡”。

诗中所写的蜡梅香气是浓郁的,纵然诗人与蜡梅隔水相望,可衣襟上还是沾惹了香味,且这种香味还在空气中一阵阵地漂浮过来。正如“君子入芝兰之室”一样,黄庭坚对于与苏轼的友情从来没有抱怨过,无论自己的仕途受到何种牵连,他在文学上、书法上、精神上都一直追慕苏轼,没有任何改变。

古代写水仙诗的人很多,但黄庭坚之于水仙,正如林逋之于梅花。

水仙之所以叫水仙,一是因为它离不开水,二是因为它有仙人之姿,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因此,水仙在文学史上有着高雅的地位。元代赵孟坚尤其擅长白描水仙,他笔下的水仙清而不凡,秀而淡雅,飘然若仙。当然,水仙除了仙人之姿外,更有着君子之德。明代徐有贞在《水仙花赋》写道:“清兮直兮,贞以白兮。发采扬馨,含芳泽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

那么这种君子之德体现在哪里呢?黄庭坚认为,水仙与梅花一样凌霜傲雪,可做兄弟,他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中写道: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样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岂不是将水仙写成了人?黄庭坚认为,水仙与梅花相比,只在形态上有所差别,水仙没有梅花的“疏影横斜”之美。黄庭坚之所以喜欢水仙花,与他本身的气质、经历有着莫大关系,在黄庭坚心中,馨香高洁的水仙花正是自己高洁人格的体现。他将水仙提到了梅花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水仙与梅花的联咏便屡见不鲜。

除了吟咏梅花、水仙外,黄庭坚还会关注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山上野花,其中山矾就是代表。这种小花会在春末开小白花,极香,花和果可作黄色染料。山矾也是黄庭坚取的名,它本是野花,入不了士大夫的法眼,而黄庭坚独具慧眼,不同流俗,对这种野花有着浓厚的喜爱之情。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饮茶之风带动了茶词的创作。黄庭坚的家乡江西盛产名茶,而他又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因而他写茶的词很多。他的茶词中体现了茶艺、茶道思想、文人雅趣,丰富了茶文化。

黄庭坚的茶词还蕴含了不少茶功、茶礼。他在《阮郎归·茶词》中写道:“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眠。”作为第一个写出茶专著的唐人,陆羽发现了茶的提神消烦作用,到了宋代,黄庭坚更是把这种功能文学化。

黄庭坚所在的时代,理学盛行,儒、道、佛的思想融入到了江西产茶胜地,推动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因为佛教禅宗以茶明心见性,而道家则倡导空灵自然,二者都和茶性相符。黄庭坚则把佛、道两种思想融入自己的茶词中。他注重内心修养,从茶的神韵中体会到了人生自适,不管外界风云变幻,总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清净淡泊的心态。这也是黄庭坚率真性情的根源所在。

不仅写茶的功能和感悟,黄庭坚还亲自去寻找名茶。他被贬黔州別驾后,闲暇时间较多,听人介绍了“都濡茶”,很感兴趣,次年春天,他就和黔州知府曹谱等人踏上了都濡寻茶之路。他们出彭水城后,经内江爬上彭水的摩围山,后沿着濡水河逆流而上,一路游山玩水,三天后到达都濡镇。都濡风景秀丽,当地人淳朴善良、殷勤好客,当人们听说黄庭坚亲自寻访名茶时,便热情地带他们去茶林看民女采茶,并一路详细地讲解都濡茶的特点,回来后还给他们演示制茶、泡茶的过程,黄庭坚都悉心熟记: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

由词中的描写可以看到黔中人采茶之繁忙,生产茶品之繁多,制茶工序之繁琐、工艺之考究,茶叶包装之讲究。

两年后,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期间,写出了负有盛名的辞赋《煎茶赋》,把一生寻茶、考茶、品茶、论茶的精髓一一呈现,渊博的学识展露无疑。在《煎茶赋》中,他专门写到了都濡高树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他还曾在《答从圣使君》中对都濡茶提出一些建议,他认为都濡茶是一种难得的好茶,如果在制作工艺上提升品质的话,一定能成为名茶。后来,黄庭坚又把都濡茶推荐给苏轼,并正式以“月兔茶”之名向外推舉,由于他和苏轼在诗词中大量推广,月兔茶后来成为与龙井茶齐名的名茶。

苏轼家乡四川有一种苦笋,味道非常独特,他念念不忘,还写过一首《春菜》:“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苏轼太想吃苦笋和江豚,以至于想出明年写一篇文章弹劾自己的办法,这样就不必等到牙齿和头发都掉了才能辞官回乡。看到苏轼这首诗后,黄庭坚给老师写了一首和诗《次韵子瞻春菜》,其中写道:“万钱自是宰相事,一饭且从吾党说。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青衫诚可脱。”

这哪里是在唱和,分明是两个美食家在讨论菜谱。苏轼的这首七言律诗,全诗提到的菜蔬名有:蔓菁、韭芽、蕨、香荠、白鱼、青蒿、凉饼、茵陈、甘菊、菘、葛、苦笋、江豚等。黄庭坚的诗里则写到了蕨、韭苗、水饼、苦菜、黄鸡、羹糁、莼丝、菰首、蒌蒿、蔊头、菹、芼、姜、橙、菌子、鹅掌、鳖、苦笋等。可见二人对于美食的研究之深。

在戎州,黄庭坚认识了一个朋友,叫黄斌老,他们交游较多,气味相投,关系不错。黄斌老在戎州建了一个小园林,取名南园,园子里有一片竹林,每年春天会冒出很多苦笋。黄庭坚在品尝苦笋后写道:“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他大赞南园的苦笋比肉还好吃,后又专门为此作了《苦笋赋》。

可见,好的美食诗文不仅体现出诗人的才华和口味,反映出诗人所处时代的饮食风物和风尚,也彰显诗人的情趣与志趣。

黄庭坚在与朋友们的书信往来中,不仅展示了书法才能,也体现了美食情结。其中,《糟姜帖》内容是这样的:“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收到好友赠礼的黄庭坚满心欢喜,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他也送了一些美食给朋友,还附上信札《山预帖》。

黄庭坚不仅喜欢美食,歌咏美食,他对于美食还有自己的观点,他曾写过一篇《食时五观》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饮食生活的态度。文章倡导一种健康、乐天的饮食观念,同时也流露出他对食物以及食物背后辛酸的尊重。南宋时曾任礼部尚书的倪思极为赞赏黄庭坚的观点,他说:“鲁直(黄庭坚的字)作《食时五观》,其言深切,可谓知惭愧者矣。余尝入一佛寺,见僧持戒者,每食先淡吃三口。第一,以知饭之正味。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第二,思衣食之从来。第三,思农夫之艰苦。此则《五观》中已备其义。”

情趣盎然黄庭坚,赏花品茶忘流连;不是君子何所得,味美相伴走天涯。黄庭坚虽然一生屡遭坎坷,但他富有趣味的生活理念给他注入了无限的动力,使他一直保持对美好的向往。他在诗歌、散文和书法上造诣非凡,独树一帜,这与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分不开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蜡梅黄庭坚水仙
一株水仙
风中的舞者——蜡梅
《蜡梅报春》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蜡梅
我喜欢洋水仙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