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民防完美结合,这座民防宣教场馆很“登样”

2022-07-12 08:05葛一瑾
生命与灾害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防展馆设计师

葛一瑾

1

2

3

和平盛世,不忘居安思危。一座新的艺术馆现身M50创意园,名为M50民防文化艺术创意馆,由退出序列的民防工程改建而来,其前身是苏州河畔的地下人防工程。随着中国人防事业的发展,1980年前建造的民防工程统一退出序列,它就是其中之一。(图1)

旧功能不再,并不意味着退出历史舞台,在苏州河畔的这个创意园区内,它开始书写新的故事。上海市普陀区民防办结合它所处创意园区这一地理位置特点,融合老旧人防工程民生服务与区域特色文化气质,将它打造为全国第一座民防主题艺术馆。

展馆外部,以民防橙主题色着色的警报器、通风阀门和三防门十分吸人眼球,不少市民在此拍照打卡。“这是什么馆啊?这个馆看着不错,咱们也进去瞧瞧。”路过的市民纷纷停下脚步。民防和艺术究竟怎样相结合?今天带你来“探馆”。

一进门,便是一段通往地下的通道。它被设计成建筑前身地下防空洞的环境,两侧的老照片和宣传海报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让人们回到了“深挖洞,广积粮”的那个年代。(图2)

展馆设计师郑好告诉记者,这个通道是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防空洞通道式样改建而成,“它原本是火柴盒型的,为了加强时间感和艺术情怀,我们塑型再装饰做成现在这个样子,让参观者能一下就想到那个年代”。

通道到底,墙上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设计师向记者介绍说:“民防是全球共有的一个话题。从国际视野展望,我们团队想到了这幅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那里曾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平民的地毯式轰炸。我们用铝板雕刻画的技术,把这幅画所表达的支离破碎的感觉,用立体的方式予以放大,警示世人战争的残酷。”(图3)

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题材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别。电影中的剪辑画面是一种较好的宣传方式,在展馆中也得到了展现。展馆选取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剪辑照片排列组合后予以展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电影有讲述二战的,也有现代科幻片;有国内影片,也有国外影片。这意味着无论在什么时代,也不管哪个国家,都要居安思危。”(图4)

4

5

6

7

展馆内有一幅红色的飞机创意画作,展现的是美国至今还在服役的B-52轰炸机。这幅作品由M50创意园内的艺术家王耀华先生创作。M50创意园工作人员管先生介绍说:“得知此处的民防设施将被改建成艺术展馆,这个用艺术诠释民防的想法让人耳目一新。我们联系了园内艺术家,征寻相关艺术作品,这幅画作就是由此而来的。”(图5)

一块块悬挂的破碎弹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灯光的照射下,墙上投影出和平鸽的形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块块碎片都是从重庆的战斗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真实弹片。作品名为“和平之光”,弹片化身和平鸽,表达了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图6)

展馆内既有罕见的从重庆大轰炸遗迹中找到的真实的没有引爆的炸弹,也有由人们非常熟悉的民防设备做成的艺术装置。“与民防相关的科普展全国都有,但是做成艺术展还是第一次。大家可能想不到民防还能做出艺术,作为设计师,我也倍感压力。我希望通过在真实物件上利用艺术手法,来呈现其背后的故事和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设计师郑好看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图7)

上海市普陀区民防办以将民防与艺术相融合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方式,实现了民防教育模式的新突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防文化品牌;也探索出民防工程公益化改造形成,使其服务于民,集民防科普和文化生活服务于一体,打造一方民防文化宣传阵地的新思路。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着力提升民防文化建设品位。

作为“十四五”开局的重点民生工程,M50创意园民防文化艺术创意馆成功建成,它探索出用艺术诠释民防工作的新形式,将民防平战结合落到实处,融入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大局,使这一退出序列的民防工程“蝶变重生”。

猜你喜欢
民防展馆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设计师访谈
创意设计师
民防在我身边(十)
民防在我身边(十二)
民防在我身边(三)
民防在我身边(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