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建筑遗产的复原研究
——以津浦铁路济南站为例

2022-08-23 09:20赵谦祥黄文哲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站房复原火车站

赵谦祥, 陈 雳, 黄文哲, 张 悦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近代城市铁路站房是所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形态改变的具象体现之一[1]。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对近代铁路站房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其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建筑流派、风格、建筑组合方式、立面比例、细部装饰等方面。但因拆除、保护不当、技术图纸遗失等原因,鲜有针对火车站房结构构造等角度的研究。若基于真实性对已拆除近三十年的津浦铁路济南站进行数字化复原,需对站房的建筑结构与构造做深入探究。

津浦铁路济南站始建于1910年,1912年正式投入使用,历经各个时期的多轮改造、扩建,至拆除时已与初始建成时有较大差别(表1)。因此,本文复原的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阶段为津浦铁路济南站初始建成且未经改扩建时期(1912年左右)(图1)。津浦铁路济南站复原的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济南老火车站自建立至今已百年有余,图纸及相关技术遗失甚多。且自拆除至今也已近三十年,建筑遗存寥寥无几,已经将要从人们记忆中消失;另一方面从空间上来说,济南老火车站是近代各方势力在山东博弈的交汇点,建筑风格上受德租青岛时期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影响甚多,能很好反应近代德租区及相近泛德租区强势楔入和渐进逾越的整体建筑演变特征[2]。这使得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存。

图1 1911年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表1 津浦铁路济南站改造历史阶段

1 济南老火车站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

1.1 津浦铁路济南段铺设

津浦铁路前身为1898年建成的津镇铁路(江苏补用道容闳提议修建而成),北起天津,南至镇江。而后1905年,因受到收回利权运动与商办铁路运动的影响,袁世凯派梁敦彦与英德经5个多月的谈判,双方就清政府向英德两国借款修建津镇铁路达成一致并签订合约。为使南京与北京交通更加便利,签订合同之时,津镇铁路的终点改为浦口,津镇铁路也因此更名为津浦铁路。

1908年,津浦铁路的北段、南段依次开工,后经4年快速建设,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津浦铁路建成后并未直接与胶济铁路相通,直到1938年将其合二为一,统一管理[3](图2)。

图2 津浦铁路济南段与胶济铁路济南段

1.2 车站建设概况

津浦铁路济南站位于现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车站街57号(图3),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济南段的交会点,站房平面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被济南人称为“济南老火车站”。该火车站经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车站建成时具有典型的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是当时津浦铁路线上规模最大、外观最奢华的车站,曾与周围的济南铁路局、铁路医院、胶济铁路济南站等建筑组成一片气势恢宏的德式建筑群(图4)。

图3 津浦铁路济南站原址现状

图4 1928年站房鸟瞰图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时占地面积947 m2,主体站房建筑面积为1 574 m2。1938年,胶济铁路济南站与津浦铁路济南站合并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房改为办公用房,津浦铁路济南站功能不变。1958年对车站进行了扩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铁路客流量压力,并将售票功能转移到原有主入口大厅,在原有站房西侧新建3层的候车室,并建造了3座站台天桥,站房总面积达到4 954 m2[4]。

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在售票厅和行包房之间新建了一座直通站前广场出口的迎宾门。

1985年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客运压力再次扩建,此时站舍总面积为8 528 m2,车站前广场占地约9 450 m2,站房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候车大楼、钟楼、售票处、迎宾门、行包房、签证处、铁路车站公安派出所和车站出口。候车大楼楼上为快车候车区,楼下为慢车候车区。为方便旅客,在候车大楼内设有军人及母子候车室、问询处、小件行李寄存处、售货部、医药亭、邮政亭等服务设施。

因客流量增大,老火车站不能满足其客运功能,乘客只能在站前广场候车,再因当时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1992年7月,济南老站被拆除,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图5)。

图5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筑形制演变

1.3 济南老火车站建筑风格与细部特点

津浦铁路济南站是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正面为拱形屋顶,上部为孟莎式坡屋顶。自主入口进入站房,拱顶高约13 m。室内南北两墙上有宽大的拱形高窗,上嵌玻璃,采光良好[5]。主入口相邻东侧有一突出的绿色半圆球形穹顶,是当时的售票室,站房西侧是一排3层(含屋顶层)的辅助用房,后改为候车室,其开窗相对封闭,为防止夏日眩光,又在窗外栽植树木,屋顶设有老虎窗。

站房构图中心是位于主入口与辅助用房之间的高达32 m的钟塔,塔身楼内分7层,设盘旋扶梯,立面有顺应楼梯走势的螺旋形竖向长窗,富有动感,塔顶用罗马式穹顶,塔身上侧四面均设有表盘。建筑外墙基用蘑菇石砌成,楼板和楼梯均为木制。

2 复原策略与复原研究

2.1 复原策略

因历史问题,老火车站设计时的技术图纸现仅存2份立面蓝图。济南老火车站已被拆除30余年,距今年代较为久远,有关实际建造的文献与实物较少。

鉴于此现实状况,本文尝试以屋顶历史照片为依托,辅以济南老火车站钟楼表盘,结合传统德式屋顶做法与同时期德国相同建制车站结构,复原济南老火车站(图6)。

图6 复原步骤

2.2 结构构造复原研究

2.2.1 同时期我国主流建筑结构形式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设时处于20世纪初期,在此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这种结构的墙体采用较厚的砖石做承重墙,内部楼板结构用工字钢密肋,辅以混凝土、砖小拱,或用工字钢外包混凝土作梁,梁间搭工字钢密肋。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当时的重要工程,如20世纪初期建的上海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青岛提督府等。津浦铁路济南站钟楼修建的十分精细且坚固,内部很多地方用的不是钢筋而是钢轨。由此可推测站房的钟楼等部分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2.2.2 同时期同地域重要建筑主流结构形式

济南老火车站设计建造完成于济南商埠总局时期的前中期(1904—1929年),当时济南受外国资本扩张的影响较大,在此期间外国人在商埠区陆续修筑各种重要建筑,如领事馆、公司、洋行、工厂、医馆、学校、教堂等。因此这些建筑大都采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也多为西方古典主义范畴。

通过对青岛德租时期及同时期济南建筑结构的研究,发现当时新建建筑使用的坡屋顶与中国传统木构架不同,新建建筑采用的三角形钢木屋架形式以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为特征,受力情况优于传统木构架,而且坚固耐用,如胶济铁路济南站(图7、图8)。同时大规模的钢结构也在城市工业中熟练应用[6],如青岛四方机车厂修理车间就是国内全钢结构单层厂房的最早案例,其采用工字钢柱承工字钢梁且独创钢骨混凝土楼板的形式,与同时代的主流结构形式吻合,青岛提督府和俾斯麦兵营也是这一形式的例证。

图7 建设中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图8 胶济铁路济南站屋顶结构

2.3 济南老火车站结构可能性研究

从建筑形式看,主入口售票厅处屋顶采用双坡孟莎式挂瓦屋面,售票厅内部采用具有网格凹槽状的拱形上空。售票厅西侧候车厅上部为三角形德式屋顶,辅之木基层挂瓦的形式,钟塔采用砖石加钢轨的结构。

简化历史照片中屋顶结构信息可得候车厅屋顶与主入口屋顶结构的基本原型(图9)。候车厅与主入口屋顶皆由木构件以锐角角度搭接,辅以椽子组成三角形屋架,屋架内部包括进深方向与开间方向的杆件和钢材。根据津浦铁路济南站历史照片及结构研究推测得出,建筑主体采用砖石结构,墙垣厚重。屋顶结构与传统德式钢木混合屋顶做法比较,可知屋顶主体结构为传统德式屋顶结构,辅以其他结构形式。

图9 拆除时露出的屋顶结构

参考20世纪初期相似外部轮廓与内部结构的传统德式屋顶,以屋顶历史照片为导向,分别推测侯车厅和主入口2处屋顶结构的可能性(图10)。

图10 结构复原流程

3 复原成果

3.1 立面复原成果

立面图的复原尽量与已有蓝图(西立面与南立面)所绘保持一致,由胶济铁路博物馆实地调研时测量钟楼遗存的表盘可知,表盘的直径约为1.3 m(图11)。结合立面图纸换算比例,推测出原有立面尺寸(图12)。北立面复原时首先依据南立面蓝图确定大致轮廓,再依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的细部特征和历史照片中北立面的构成要素,如孟莎式屋顶、花岗岩墙基、三角形和半圆形老虎窗、烟囱式小采光塔等,综合绘制立面(图13)。

图11 津浦铁路济南站立面复原要素

图12 钟楼表盘遗存与立面图纸

图13 立面图复原

3.2 平面复原成果

平面图复原依据立面蓝图、建筑面积(建成时)、历史照片综合推测而出,济南老火车站平面轮廓为大小不一4段矩形组合而成。功能自东向西依次为售票厅、进站主入口、候车厅、管理用房、辅助用房(图14)。

图14 平面图复原

3.3 剖面复原成果

根据已有的对屋顶结构体系的推测,结合如图15所示的内部空间实景照片与德式传统做法,选取推测结果中最合理的屋顶结构,并绘制剖面图。同时在推测的屋顶结构体系基础上,对细部构造进行分析,尝试复原真实的建造关系(图16、图17)。

图15 建成初期售票厅内部空间

图16 1-1剖面图复原

图17 2-2剖面

3.4 复原效果图

以绘制的平立剖面图为依据,对济南老火车站进行三维数字化复原。并将复原成果置于相同历史环境下比较,检测复原成果准确性(图18)。

图18 复原效果图

4 结论

已拆除近代建筑遗产因图纸缺失、历史图像较少、拆除年代已久等问题,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中常被忽略的类别。本文以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时的站房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性的原则,结合立面图纸、历史图像等,突破建筑形式的局限,从结构构造的视角综合复原站房。

首先,通过对津浦铁路济南段铺设的历史背景、车站建设概况、建筑风格及细部特点等进行梳理,明晰了站房基础信息。然后,针对站房图纸遗失、历史信息少等现实因素,从同时期德式构造与屋顶结构照片等角度制定复原策略,并对结构构造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绘制平立剖面图与效果图,并进行比较。总结得出:建筑形式为德国青年风格派,外部立面线脚简洁,较少雕塑与装饰。外部形式与建筑功能呼应,车站各部分功能与所在空间相适应,体现了部分现代主义特征。站房主体采用砖石结构,受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影响,局部采用钢轨混凝土结构。站房屋顶结构采用钢木混合体系,以传统德式木构架为主,辅以钢构件,主入口大尺度空间采用拱券结构。

猜你喜欢
站房复原火车站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自适应PID控制在冷热站房节能系统中的应用
中老铁路国内段站房“颜值”初显 全部11座客运车站装饰装修接近尾声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Train Station火车站
繁忙的火车站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