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状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22-09-23 07:44赖宇琨谷宇杰付益修花扣珍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蠕形油性肤质

赖宇琨 谷宇杰 付益修 花扣珍

1杭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2019级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杭州 311399;2杭州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2018级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杭州 311399;3杭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杭州311399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皮脂腺众多、脂肪丰富的部位,如鼻唇沟、鼻子、眼睑和脸颊等。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可以分为毛囊型蠕形螨(D.folliculorum)和皮脂型蠕形螨(D.brevis),其长度为0.2~0.4 mm,无色,肉眼不可见,以氰基丙烯酸酯为胶粘剂,浅表皮肤活检取样后镜下可检出[1]。蠕形螨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产生的代谢物和机械性损伤容易引起皮肤瘙痒、丘疹、睑缘炎、毛囊炎、酒渣鼻等皮肤疾病[2-3],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为了解高校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其蠕形螨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杭州某高校学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月,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杭州某高校2019级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和2019级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的2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医学影像学专业98人、占比49.0%,预防医学专业102人、占比51.0%;男生68人、占比34.0%,女生132人、占比66.0%。200名学生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钉钉线上问卷方式,通过性别、生源地、肤质、身高、体重、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习惯睡姿、每日洁面次数与洁面乳使用、床上用品2次清洁间隔时间、寝室卫生情况和对接受蠕形螨感染调查的认可度等18个单选或多选条目,自编成问卷。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4,这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匿名提交问卷,收集学生相关信息。

1.3 取样检测实施

采用透明胶纸法取样,使用显微镜对面部蠕形螨进行镜下检测。具体取样过程为:每位学生领取4张载玻片,睡前清洁面部,不使用任何护肤产品,截取1.2 cm×5 cm透明胶带贴于鼻翼、额头、两边脸颊。次日清晨取下透明胶带,平贴于载玻片上。研究者回收玻片,立即带回实验室,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卵、幼虫、前若虫、若虫、成虫等任何一期蠕形螨,即诊断为蠕形螨感染(阳性)[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一般情况

200名学生均按照规范要求完成面部采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经过检测发现,60名学生有面部蠕形螨感染,蠕形螨感染率为30.0%(60/200)。不同部位蠕形螨检出率为:鼻翼部20.5%(41/200)、脸颊部10.0%(20/200)和额头10.0%(20/200),经过χ2检验(α=0.05)和两两比较(α=0.0167),鼻翼部检出率高于脸颊部和额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0,P=0.003)。

2.2 蠕形螨感染单因素分析

将性别、生源地、肤质、体质量指数(BMI)、饮食、睡眠、洁面乳使用和宿舍卫生等作为可能与面部蠕形螨感染相关的待筛选因素,在各因素内对不同类别间蠕形螨感染率进行比较:偏油性肤质感染率高于其他肤质(P<0.05);熬夜学生感染率高于作息规律学生(P<0.05);洁面时使用洁面乳学生感染率低于不使用洁面乳学生(P<0.05)。性别、生源地、BMI、饮食和宿舍卫生等因素内各类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1。在习惯睡姿(χ2=2.217,P=0.529)、使用化妆品频率(χ2=0.783,P=0.676)和床上用品2次清洁间隔时间(χ2=0.216,P=0.898)等分类上,感染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不再列表陈述。

表1 杭州某高校200名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与否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蠕形螨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蠕形螨感染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肤质、睡眠和洁面乳为自变量,以是否感染蠕形螨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肤质偏油性、熬夜不良睡眠习惯均是蠕形螨感染因素(均P<0.05),且两者具有交互作用(P<0.05)。肤质偏油以及两者的交互性是面部蠕形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这提示偏油性肤质的学生如果经常熬夜,将会进一步增加面部感染蠕形螨的可能性。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杭州某高校200名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的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2.4 学生对蠕形螨感染调查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85.0%(170/200)的学生认为此次调查结果对自己有所帮助。在相应多重选项中,91.2%(155/170)的学生认为对个人卫生习惯有指导,87.6%(149/170)的学生认为对皮肤管理有指导,84.1%(143/17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寄生虫防治知识有帮助。

3 讨论

3.1 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仍然较为普遍,卫生健康校园建设亟待加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名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为30.0%(60/200),其95%可信区间为(23.65%~36.4%),此结果在陶莉等[5]、刘雪莹等[6]和汪作琳等[7]的研究报道范围之内(18.8%~50.3%)。虽然因为各地生活习惯、检测季节和环境因素等有所不同,蠕形螨感染率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本研究样本显示的30.0%的感染率,提示当前高校学生面部的蠕形螨感染仍然较为普遍。学校必须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传染病防治原则为指导,促进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卫生健康校园建设和发展。

3.2 偏油性肤质是面部蠕形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兼有熬夜行为感染风险加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偏油性肤质、熬夜和不使用洁面乳等辅助洁面,是面部感染蠕形螨的重要因素。其中,肤质偏油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熬夜行为明显加重肤质偏油性者面部蠕形螨感染风险。这主要与油性皮肤含有丰富的皮脂腺,符合蠕形螨寄生条件相关[8]。因此,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其在紧张的学业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形成及时有效的洁面习惯,对降低面部蠕形螨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蠕形螨鼻翼部检出率高于脸颊部和额头,这提示鼻翼部可以作为面部蠕形螨检查首选或必选部位。

3.3 开展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检测有较高认可度,调查性试验设计教学方式具有可行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面部蠕形螨感染检测和调查结果对自己有所帮助(85.0%),能够引导自己主动了解蠕形螨防治知识(87.5%),对个人卫生有指导作用(96.5%)。这表明对学生进行面部蠕形螨感染检测后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这种“检测-自我启发-适当健康教育”的调查性试验设计教学方式,具有操作针对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在实验课程设计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杭州市某高校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学生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肤质偏油且有熬夜习惯的学生具有易感性。调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方便整群抽样的代表性低于分层抽样,限于样本含量亦未能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度分析。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构建更加稳健的回归模型,并深入验证“检测-自我启发-适当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精准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花扣珍:主题设计、论文撰写;赖宇坤: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谷宇杰:数据统计、统计学分析;付益修:核对数据和文稿

猜你喜欢
蠕形油性肤质
蠕形螨睑缘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我国人体蠕形螨及蠕形螨病研究进展
口罩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的进展分析
刘春梅美术作品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杞菊茶改善肤质
839 例常见外眼病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
睑板腺囊肿与眼部蠕形螨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秋冬三类迷人妆效完全解答
防晒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