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 20 年间“文气说”研究述评

2022-10-22 05:20孙建刘竞飞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曹丕刘勰新世纪

孙建 刘竞飞

摘 要:“文气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中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的关注。进入到新世纪后,随着对“文气”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文气”说的研究也有进一步向中国古典“气”论哲学美学融合的趋向。本文将新世纪20年间的“文气说”研究从源流考辨、美学观念研究、内涵研究、价值研究、影响研究以及“文气”研究总结与反思几个方面略作综述,以期能够为“文气说”研究的下一步展开提供研究视野和便利。

关键词:文气说 21世纪 研究 述评

“气”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学观念与美学观念,其发轫于先秦时期,并在魏晋时期进入到文学领域中,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学批评话语的重要范畴之一。但进入到20世纪后,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以及20世纪初社会大文化背景的影响,“文气说”逐渐从批评话语转变为文论家阐释的对象,且随着对“文气说”的深入挖掘,这一古典批评话语无论从源流考辨抑或是内涵阐发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文气”的研究更进一步地为建立我国本民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添砖加瓦,对建设本民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

一、“文气说”源流考辨

关于“文气说”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曹丕首次将“气”从哲学范畴引入到文学领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对于“文气”的源流问题,学界的看法一直莫衷一是,20世纪学界对于“文气说”的源头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新世纪的“文气说”源流研究继承了上世纪的理路,突破了上世纪从思想史出发的视野局限,对“文气说”的渊源的探索向更深更广处进行挖掘,将文气的源流从思想史一隅迈向社会等更宽广的领域中来,将“文气说”的源流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来。

(一)思想史淵源论

21世纪初的学者大部分继承了上世纪“文气说”的渊源研究,认为“文气”起源于先秦的哲学观念。

陈婉《文气的源流演变》[1]中论述了“气”从自然观念逐渐引入到艺术观念的过程,最后由曹丕引入到文学领域从而形成“文气说”,由此“气”从哲学范畴变成古典美学的范畴。王世朝在《文气说源流考》中也提到了除孟子“知言养气说”之外,庄子的“气”论也对曹丕的“文气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坤晓《“文气”说的渊源及其艺术价值》中也认为“文本于元气”,“元气说”就是“文气说”产生的哲学基础。这里可以看出。曹丕“文气说”的产生与王充“元气论”的提出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文化渊源论

“文气说”的形成虽与先秦时期“气”的思想紧密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风尚对曹丕“文气说”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如褚小英《从“气”到“文气”的演变》[2]中则认为曹丕“文气说”的产生还与远古时期的巫术文化、先秦时期哲学家对“气”涵义的拓展以及魏晋时期以“气”来品评时人的社会风气有关。这一观点引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文气说”的产生原因综合起来考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与观点。

丁敏锐《“文气”论溯源》中也将曹丕“文气说”的形成原因与建安时期的政治风气与社会风尚联系起来,曹丕《典论·论文》中以“气”对建安七子进行评价是较为公正、客观的方式,而曹丕所推崇的“阳刚之气”更是代表魏晋时期这一特定时代所崇尚的文风。

二、“文气说”美学观念研究

自进入到20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深入挖掘“文气”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并且在美学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学者们进一步挖掘,结合西方的美学理论以及新世纪新潮的“生命美学”等理论,对古典理论“文气说”进行新的阐发。

“文气说”美学观念首先体现在“文气”生命观,如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许家竹《文气论视野中的作家生命形态》等等,都谈到了“文气说”中所体现的“生命美学”的美学意蕴。孙文指出,“文气”自出现就与生命相关,文气的形成的过程就是“气”的创造力,感应力和其贯通整合功能吸收天地之气并表现在出作品的生命力的过程。[3]许家竹则认为作家的生命形态有阳刚与阴柔两种形态,两种气质形态与先天的气质因素、后天的自我涵养以及社会大环境相关联。

在新世纪的文气研究中,将“文气”说美学观念与西方美学观念进行对比也是一种流行的方法,顾明栋《文气论的现代诠释与美学重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顾文将曹丕“文气说”中“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指向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和“美”两种概念进行对比。他认为,在与中西美学理论对比的基础上对文气论进行美学重构,强调了文气论中的“阳刚”之美与西方“崇高论”之间的类同。[4]这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的文气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并且拓宽了“文气说”的阐释涵义范畴。

三、“文气说”内涵研究

“文气说”的内涵一直都是学界最受关注的方面,自上世纪以来就出现了一大批针对“文气说”内涵的研究,进入新世纪后,仍有大量关于“文气说”内涵的文章发表。对“文气说”内涵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各时期文论家的专论、不同时期文论家“文气”涵义对比研究以及“文气”衍生概念等方面的研究。

(一)文论家专论

新世纪对文论家“文气说”内涵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曹丕、刘勰、韩愈等对“气”的涵义的阐发,如潘华《〈典论·论文〉之“气”“体”辩证》、管仁福《韩愈文“气”多维论衡》、王万洪《刘勰文气论》、第环宁《桐城派“文气”理论述评》等文章。

潘文中主要论述了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是“人之气”,“气”是“文”的主导,并且曹丕所提出的“气之清浊有体”的论断并不是强调文体风格的高低之分。[5]管仁福认为韩愈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之“气”蕴含着最为丰富的意蕴。同时,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为后世文论家开辟了一个为文论“气”以及“养气”的传统。[6]《刘勰文气论》中考察了刘勰文气论的思想来源,其文气论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以及曹丕的“清浊”说,通过以“气”论文确立了刚柔、八体两种风格类型理论,同时还提倡刚健的文风。[7]第环宁在《桐城派“文气”理论述评》中将“桐城三祖”作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的“文气说”理论进行简要的评介,分析他们所提出的“义法”“雅洁”“神气”“阳刚阴柔”等概念的涵义,对“桐城派”的文气理论内涵进行了辨析。[8]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其他文论家如苏辙、杨万里、王船山等的文气理论进行了内涵方面的分析,成果较为丰富。

(二)文论家对比研究

新世纪还出现了对不同时期文论家的“文气说”进行对比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界厘清“文气说”的纵向发展脉络,也能够比较出“文气说”在各个时期的内涵的变化。如谢丹萍《孟子、曹丕、刘勰的“文气”观比较》、余映《孟子、曹丕“文气”观比较》两篇文章。谢文比较孟子、曹丕和刘勰三者的“气”论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孟子的“气”强调的是作家的人格修养,曹丕强调“气”体现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而刘勰则从生理学、养生学以及文艺学角度提出“文气”观。余文则从时代背景、理论范畴、内涵等方面对孟子和曹丕的“文气”观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文气”观念的不同理论意义和价值。

(三)“文气说”衍生概念研究

“文气说”作为古代文学批评话语的元范畴,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衍生出许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声气”“气势”等。在新世纪也有学者将这些从“文气说”中生发出来的概念对其进行涵义上的探讨,如第环宁《气势论》、夏静《声气与文气》等。第环宁先生在其著作《气势论》中全面地分析了气势所具有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下产生的气势的类型,同时还深刻挖掘出中国古代“气势论”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切中肯綮地将古典文论中的“气势”论展现出来。[9]夏静在文中认为,声气虽在文气家族阐释历史上处于弱势地位,但“文学活动终究还是要诉诸于视听等外在方式加以显现”[10]。她对“声气”说进行纵向的梳理,从字源、思想史、乐学和声律学以及文论家对“声气”的阐发,阐述了“气”“声”“韵”的辩证关系。她在文中提出的“声气”在“文气”阐释系统的弱势地位问题值得“文气说”研究者的关注。

四、“文气说”价值研究

新世纪的“文气说”研究对“文气说”的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对新世纪面对的新形势作出了更符合当下的价值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健《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侯文宜《中国文气论批评话语的价值与重构》、谢学春的《“文气 ”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等。

李健在其文中阐述了曹丕提出的“文气说”思想,明确了曹丕的“文气说”是基于中国传统阴阳标准方法上表现在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该文肯定了曹丕“文气说”的创造性观点以及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巨大贡献。侯文宜认为,面对当代文学批评出现的问题,文气批评在当代仍然具有普适作用,但需要对文气论加以哲学观照、谱系梳理以及理论提升等方面的基础上,从现代中国文化语境、审美经验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对文气论进行现代重构,从而转变成适用于现代文学话语的逻辑系统。[11]谢文强调“文气”说与文学本体论、主体论、鉴赏论和风格论紧密联系,探讨“文气说”在各方面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地位,肯定了“文气说”所体现的对最高审美境界的追求。

五、“文气说”总结与反思

新世纪还出现了很多对以往文气研究的总结和反思,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将以往的“文气”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者们能够全面地了解“文气”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更能够为未来的“文气”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具有代表性的有夏静《文气的反思与展望》《文气诠释的隧道效应——以孟子、曹丕、刘勰为例》和侯文宜《文气说辩——从郭绍虞〈文气的辨析〉的局限说起》《从批评话语到理论研究 :20世纪文气论之变迁》等文章,都客观地总结了自20世纪以来的“文气”研究的大致脉络,明确了以往文气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还提出“文气”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视角,拓宽了“文气”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六、“文气说”影响研究

“文气说”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其在古代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因此“文气说”的影响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七、结语

上述“文气说”研究大概呈现出21世紀20年间对“文气说”理论的研究方向,因篇幅有限,还有很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一一赘述。上世纪对古代“文气说”的研究可谓是如火如荼,进入新世纪后,“文气说”研究的热度依然不减。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理论之一,“文气说”对我们来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文气说”的研究还能够进一步深化,成果也会更丰富。总之,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对 “文气说 ”的研究不论是在渊源论研究、美学意蕴研究、内涵研究,还是在价值论研究、影响研究等方面较20世纪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文气”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应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不论是“文气说”自身抑或是本民族批评话语的建设成果一定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陈婉.文气的源流演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褚小英,王新霞.从“气”到“文气”的演变[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3]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安:西北大学,2002.

[4]顾明栋,郭建平.文气论的现代诠释与美学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5]潘华.典论·论文之“气”“体”辩证[J].文学遗产,2016(3).

[6]管仁福.韩愈文“气”多维论衡[J].学海,2006(2).

[7]王万洪.刘勰文气论[J].成都大学学报,2012(1).

[8]第环宁.桐城派“文气”理论述评[J].丝绸之路,2004(52).

[9]第环宁.气势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0]夏静.声气与文气[J].甘肃社会科学,2020(5).

[11]侯文宜.中国文气论批评话语的价值与重构[J].晋阳学刊,2012(2).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孙建(1997-),男,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刘竞飞(1976-),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

猜你喜欢
曹丕刘勰新世纪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