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Through的意象图式及隐喻引申研究

2022-10-22 18:20杨越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

摘 要:本文以Johnson、Lakoff和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空间介词through的原型意义与隐喻外延意义的关系。并用图表显示相关的术语trajector, landmark和path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意象图式方面,由于隐喻外延,一个介词中出现的意象图式形式多种多样,且呈现出静态或动态的状态。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及隐喻的认知分析来研究如何将空间认知域的原型义与引申义映射到抽象域,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意象图式 隐喻引申意义 through

空间介词在语言运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介词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实际上是它在范畴中的原型意义。Lakoff称这种简单的关系为意象图式。空间介词的引申义大多来源于借用空间关系构建引申义的概念化过程。本研究试图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through的多义性。它有助于探索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规律,为词典的编写和词汇习得提供启发。

一、意象图式

(一)意象图式定义

意象主要是心理表征的一个心理学术语。图式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固定的模型。Johnson最早将image和schema这两个概念结合为一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在感知和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型,赋予我们一致的经验结构。他特别指出了意象图式的动态性特征。首先,它是一个主动结构。意象图式来源于经验,但它不是经验的被动容器,人们可以用它来组织和积累经验。其次,意象图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相同的图式进行调整,以适应许多类似的情况。这种动态特征对揭示词汇的一词多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词的含义会随着上下文的使用而发展和变化。Lakoff将意象图式定义为在我们日常的物理体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相对简单的结构,如容器、射体—路径—路标、连接,某种空间方向或关系,如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这种认知结构是连接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抽象关系和具体形象的组织结构。它是知识的一种反复出现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识别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意象图式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语义原则,它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比具体范畴和抽象原则更基本的心智图像。在认知语言学中,当我们研究空间意象图式的图像表征时,要记住这一点。

(二)射体,路标,路径

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路标(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图形叫做射体。背景起着定位参考点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路标。图形沿着一条路径从一个阶段移动到另一个阶段。意象图式既可表示TR与LM之间的静态关系,也可表示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射体—路标是一種对介词意义的描述方法,能够揭示介词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介词through意象图式分析

本章,我们将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空间介词through的原型义和隐喻引申义之间的联系。

(一)Through的意象图式

Through的中心意象是指一个物体经过一个区域或空间。因此,介词through的原型意象图式是通过描述两个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实现的。然而,through的细化只指定了一个意象的某些部分,但并不偏离其一般结构。因此,through有四个意象图式。

1、原型意义

在《牛津词典》中,through的意思是进入入口、通道、洞的一边或一端,从另一边或另一端出去,是动态的。它表达了空间体验中的移动性。因此可以推断,through的基本意象图式中的射体—路标—路径,与Lakoff提出的源域—路径—目标域意象相似。当新的概念或意义出现时,人们会通过意象图式、象似性和联想性来理解。原型意象图式如图1所示:

在此意象中,白色的圆圈表示射体(TR),即主体,蓝色的区域表示路标(LM),它与空间域相关,黑色的箭头表示路径(Path)。它可以用来表示源域—路径—目标域意象。

例如:

(1)The train went through the tunnel just now.

(2)The thief got in through the window

在这两句中,射体分别是the train 与the thief,路标分别是the tunnel 与the window,路径是射体从起点在空间范围内的运动,并离开该区域。

2、分散意义

Through的第二个意象图式是分散意义。分散意义表明,TR位于LM内部。换句话说,TR或TR的移动覆盖了大部分或全部区域。需要说明的一点是,TR并不遵循原场景中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存在着微小的差异。源域和目标域并不是一条直线。换句话说,路径可以有多种形状。它表示一个无限的范围,黑色箭头是路径。TR周围的多个箭头代表“all around”的含义。第二个意象图式如图2所示:

思考以下例子:

(3)An atmosphere of discontent vibrated through the crowd.

(4)We traveled through New England.

在这两句中,射体分别是an atmosphere of discontent与we,路标分别是the crowd与the England,我们穿越新英格兰,但不是从起点到终点。不满的气氛在人群中从多个方向蔓延开来。它不是从起点到终点。因此,它与原场景是不一样的。

3、内部意义

Through的第三个意义在《牛津词典》中是从起点到终点,其图式可以如下所示。TR沿着LM中的路径从起点移动到终点。关键是起始点和结束点都在一定的设置范围内,这与分散意义的意象图式是一样的。射体是指a man与the cold weather。路标是life与the spring。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了这一举动。一个人的生命和春天,永远不可能永恒。

(5)A mans biggest fear is going through life without a purpose or anybody remembering him.

(6)The cold weather continued through the spring.

4、外部到内部意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射体从路标的外部向内部移动,终点作为一个信号,提醒移动过程的结束。在这些句子中,射体是the book和the bus,路标是the whole procedure和New York。与图1和图3相似,但TR的起点不同。这四种图形都具有“穿越”的共同特征。但是,源域的位置和路径是不同的。

(7) The book guides you through the whole procedure of buying a house.

(8) This bus goes through to New York.

5、 隐喻外延意义

空间概念是人类已知的最基本的概念。人们利用这些空间概念来映射其他概念,并进一步将其空间化。但仅凭意象图式并不能揭示介词的全部意义,必须借助隐喻来完成。介词隐喻主要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从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扩展映射。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基本的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Through衍生的意象图式,可以概念化TR和LM之间的关系,将空间概念意义衍生为非空间抽象意义。

①完成意义

Tyler和Evans指出,射体的终点被视为一个过程的完成。当我们验证完成意义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如果我们将TR穿越LM的过程等同于一个运动,那么LM的起点似乎就是这个运动的开始。当运动停止时,TR位于LM的终点。这样,介词就具有了完成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9) I was through with that atlas.

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我已经从头到尾读过那本地图集了。它强调完成状态。

②征服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LM成为阻止TR穿越路径的阻碍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试图穿越一个湖泊时,我们必须征服存在于水中的力量。TR可以通过该路径成功穿越湖泊。

(10) The leader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hrough economic crisis.

(11) His best friend made every effort to help him through the messy divorce.

在句子(10)中,LM(economic crisis)是TR(the leader)的障碍。也就是說,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在第(11)句中, the divorce 是LM。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婚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可能会把离婚当作一种障碍。他必须努力避免离婚的影响。介词through描述了射体(he)必须克服路标 (the divorce)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征服意义的出现,上述句子中对through的解释就显得有道理了。因此,我们设定征服义是介词through的一种独特意义。

③中介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起点和终点被视为两个实体。因此,路径连接两个实体。第一个实体由第二个实体连接或传输。这条路径成为连接两个实体的中介。考虑下面的例子。

(12) I refuse to communicate with him except through my solicitor.

(13) Both engaged in questioning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with me about their digital literacy practices through the blog.

在解释第(12)句时,I和him都是实体,由第三实体my solicitor联系在一起。在第(13)句中,TR(digital literacy practice)是通过LM(blog)这一特殊媒介来传播的。博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媒介。

三、结语

本文以Lakoff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了Lakoff提出的介词through的原型意象图式和几种扩展图式,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得出了介词through的隐喻延伸。最后在意象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对学习者的启示。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外延理论, 找出文本中的射体和界标,分析介词原型意象图式,并根据射体、路标和路径的关系探索外延意义与原型意义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范畴。但是该研究仍有不足之处,需要真正让学习者进行应用,得出实用数据来进一步验证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英语介词分析是否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F.Ungerer & H.J.Schi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Lakoff.The 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3]陈晓湘,许银.意象图式理论对多义介词On、Over、Above习得作用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

[4]明宏.意象图式及其在介词over词义拓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王楠.意象图式理论下高中英语介词一词多义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以OVER个案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6]王羡杰.英语介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Over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1).

[7]王寅.认知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8]周紫荆.意象图式视阈下介词的习得研究——以英语介词over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越(199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
《一种云》的认知诗学解读
意象图式在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中的作用
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移动动词的语义连锁分析
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语义研究
依据意象图式的日语复合动词语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