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跨学科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10-25 03:41周璟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空间传统

文/周璟璟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华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夏秀敏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 副教授

吴珊珊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 讲 师

引言

传统聚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对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和保护,对保护传统聚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研究主题及学科梳理和分析,总结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概念解析

传统聚落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古村、古镇和古城,且保存至今,延续着历史文化传统,并具有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按照官方的评定标准,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①以及传统村落②。“文化空间”最早被称为“文化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定义: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或是某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1]。2005 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界定中,将文化空间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别,认为其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是具有一定传统文化活动周期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

2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以“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古镇文化空间”“古村落文化空间”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98 年[3],其后将近10 年时间处于研究停滞期。以2008 年到2021 年为时间段,从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来看(图1),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2008—2016 年,年均文献数量为个位数,是研究的萌芽阶段;(2)2017 年至今,年均文献数量提升至两位数,尤其到2021 年,截至11 月,文献数量增加到20 篇,研究发展趋势明显。

3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述评

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覆盖建筑学、城乡规划、遗产保护、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呈现显著的学科交叉特征。多学科研究围绕文化空间价值内涵、基本特征等基础性研究为主,并逐渐深入到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规划与设计等实践性研究。

3.1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研究

从文化学的学科视角,学者认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是聚落社区生活性和象征性的重合,共同维系着传统社区的社会秩序[4]。文化空间的物质特征、象征意义和社群效用,是维系日益复杂和分化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基础[5],在城乡变迁的背景下,具有凝聚地方认同的重要作用[6]。有学者以更微观的视角,选取典型文化空间,如古戏台,观察其时空间的文化活动特征和规律,认为古戏台是文化活动和文化精神的双重空间,并内化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符号[7]。也有学者通过文化空间生产的个案研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8]。从建筑学的视角,文化空间被解构为界内、诗性和审美三重空间,依次对应着徽商、文人、官僚和百姓的社会生活影像[9]。

由此可见,文化学视角的文化空间研究,着重研究文化空间的象征意义与维系社会结构的关系;而建筑学视角的研究则更为微观,通过个案研究,对文化空间进行解构,并与社群类型相关联。总之,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除了本身的文化价值,还有基于文化象征与社会关系互相映照之上的社会价值。

3.2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研究

来自地理学科的学者通过构建关系模型,研究区域资源组合和环境特质对聚落文化空间基本特征的影响和作用[10]。城乡规划学的视角,则从宏观山水格局、中观乡村聚落、微观单体民居的三个层次分析文化空间的物质形态特征[11];或在物质形态基础上,增加无形的精神因子进行文化空间特征提炼[12];或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变迁或演化特征,以地段型和时段型两条线索量化分析文化空间变迁的影响因子及相关性程度[13];或截取重要时间断面,探究文化空间分布及规模变迁的历史规律[14]。也有研究借助ArcGIS,构建基于识别性、重要性、安全性、可利用性的文化空间评价指标体系[15]。建筑学则从文化空间的功能着手,研究其功能演化及适应性特征,并构建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16]。也有学者借鉴史学研究中的口述史研究方法,探究文化空间形态与居民口述历史活动的关系[17]。

总体而言,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研究包括历史性的演化特征和空间性的构成特征,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是这一主题的主要研究学科。

3.3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研究

文化学视野下,学者认为文化空间的保护行为同文化空间的传承主体之间存在认同的偏差与冲突,文化空间的变迁需尊重传承主体的认同和选择[18];村民作为文化空间遗产主体被排除在外,造成传统文化的失根[19]。有研究将文化空间置于聚落生产生活的整体生境背景下,从物质系统、意识系统、行为系统以及制度系统着手,促进文化空间的再生产[20],如将文化空间置于创意产业集聚的背景下,通过文化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实现空间的再生产[21];或基于韧性发展理念,将文化空间置于物理、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下,形成韧性发展的高水平平衡系统[22]。近年来,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产生一定影响, 有学者从制度、生产机制和空间组织三个层面提出调适建议[23]。另外,也有研究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从文化持有者和参与者的视角,基于“深度描写”的方法认知文化空间的文化活动规律,从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的三种关系出发,探索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策略[24]。在建筑和城乡规划学科领域,最早由张艳玲和肖大威(2010)提出将代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旨的“文化空间”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25],通过构建文化空间保护预警指标体系,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空间现状[26]。

总体而言,各学科基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角,针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路径。

3.4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设计与营建研究

这一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科,并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文化空间设计与营建策略和方法。如基于非物质文化和物质空间两者耦合关系的视角,以空间作为载体,重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27]。有研究将非物质文化细分为村落风水、宗族信仰和民俗三大体系,梳理与物质空间的关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方法[28];或通过群体记忆提炼非物质文化,提出与空间耦合的更新策略[29]。有学者构建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耦合的营建框架,包括文化内涵脉络梳理、文化空间格局营造、文化空间重构再现、文化空间设计引导四个层次[30],或是通过控制文化脉络、建设文化分区、塑造文化场所的规划路径提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营建策略[31]。也有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功能性需求视角,通过分析文化空间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契合关系,探索文化空间营建的具体措施[32]。

还要一部分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物质形态特征,将文化空间分为点、线、面三种形式,依据形式类型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33];或从宏观到微观,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解构为空间格局、传统建筑到公共空间的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34]。此外,还有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特征属性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如以文化空间特征价值为依据进行设计营建[35],或是通过解读文化空间内涵与地域性特征的关系提出设计策略[36]。也有学者将传统聚落乡土文化空间解构为内部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外部调控要素三个方面[37],或是解构为功能结构、参与主体、文化输出三个维度提出设计营建策略[38]。

总体而言,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设计与营建研究,不囿于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而是从文化空间的二元特性出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空间的耦合关系,或是将文化空间解构为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与使用主体等维度,提出相应的设计与营建策略。

4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展望

国内学术界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积累了一批文献和研究成果。纵览现有研究成果,各学科主要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概念、特征、构成、价值等进行理论阐释,并开展文化空间保护与规划营建的实践研究。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借鉴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如空间生产、韧性发展、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理论,以及口述史、深度描绘、数字技术等研究方法。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复杂性使得当前研究仍十分有限。在上述已有多学科研究框架下,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4.1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内涵等基础性研究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有着丰富的内涵,且随着时空间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同时不同学科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基于多学科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认知,进一步明晰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属性,构建其识别与认定体系,制定分级分类标准。

4.2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的协同规律研究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作为传统聚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生发空间,对其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促进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还缺乏系统性的认知。传统聚落文化空间如何有效承载并传播传统聚落文化是研究的核心主题。当前,亟须明晰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规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4.3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再生产的机制研究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作为传统聚落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传统聚落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资源。当前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再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从空间、产业、制度等维度提出策略。其空间再生产的发生机制,以及空间再生产中多元主体的空间公平等问题都需进一步辨析和明确。

4.4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研究呈现跨学科的特征,但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亟待进一步深入。在研究方法上,需以大学科的视野进行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在研究技术上,进一步加强多学科间的融合,创新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识别、保护和更新的技术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内容来看,当前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多学科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带入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方法,但也存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模糊不清等问题。如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识别和认定、文化空间再生产的发生机制和伦理基础等都还缺乏统一或公认的研究结论。此外,作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还存在多学科之间的研究壁垒,亟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注释:

①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至2019年,共遴选出七批,合计312个历史文化名镇和487个历史文化名村。

②2012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中,对传统村落定义为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至2019年共遴选出5批,合计6823个传统村落。

猜你喜欢
学科空间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