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中“花媒婆”的人物形象塑造

2022-11-01 23:56田世芬
人文天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媒婆细节

■ 田世芬

民间有谚语“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这生动反映了早期柳琴戏的演出情况。也正因柳琴戏演出队伍精简,便于沿街串巷演出,使得柳琴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柳琴戏所表现的内容也多为世俗民情,表演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拙松弛、通俗明快的风格特点。站在柳琴戏艺术本体的角度上看,这个剧种理应更擅长以“村妇”“农夫”“小市民”等艺术形象为舞台焦点,柳琴戏本身所具备的民间性和亲切感,也易于塑造舞台上的小人物形象。

《福大妮和山杠子》用喜剧的形式锁住柳琴戏艺术本体中的“乡土”特性,用小人物来传达新农村的大发展,用小人物的“土气”歌颂沂蒙乡亲的淳朴善良,用小人物的“乡气”演绎百姓生活里的情趣和情意。在《福大妮和山杠子》的舞台上,无论是主角福大妮和山杠子,还是以杠子爹、喜鹊、村长、花媒婆为代表的小角色,演员们都紧紧抓住柳琴戏这一山东传统地方戏的乡土本味,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搬演生活细节,将现代农村生活的小人物们塑造得活灵活现、亲切传神。

一、立足行当定位,多维焕活舞台形象

在《福大妮和山杠子》里,花媒婆这个人物是个传统且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善良淳朴又好事儿、多事儿,可到了正经事儿上又真能顶事儿。在剧中,花媒婆虽是个小人物、小角色,但她的作用和亮点却一点儿也不小。饰演花媒婆的演员在塑造这个舞台艺术形象的时候,就很好地拿捏了新编柳琴戏的表演尺度,在唱腔、身段、念白、表情处理等多个方面,均为体现角色的真实感和人物的亲切感做足文章。

演员立足于行当定位,又大胆冲破了行当的传统固态。“花媒婆”在行当划分中显然是彩婆子,无疑她要承担起调节情绪、辅助营造氛围的戏剧任务。就柳琴戏的表演来说,彩婆子通常扮演凶狠丑陋或幽默直率的角色,表演上一般较为夸张。但《福大妮和山杠子》本身就是带有夸张意味的轻喜剧,如若照搬旧历,将花媒婆套进彩旦插科打诨、张扬浮夸的传统程式里,就会过犹不及,从而导致人物陷入扁平化的窠臼,落入标准化的俗套。因此,看花媒婆的表演身段,既有传统彩旦的“架子”,又有影视剧里群演的影子。

早期柳琴戏受肘鼓子和花鼓戏的影响,演员步法、身段都带有明显的民间舞特点。《福大妮和山杠子》中的花媒婆作为柳琴戏的彩婆子,她夸大台步和指法的表演幅度,无论是在走着还是站着,双臂都刻意地支棱于身体两侧,走路时撇着双腿,划着手臂,撅着屁股,扭着腰胯,这样的步法虽带有明显秧歌步的影子,但更是柳琴戏步法的典型特征。演员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拆解并夸大了柳琴戏身段步法的基本要素,展现出一副彰显着自己风韵犹存又有些倚老卖老的农妇模样,有点滑稽也有点丑陋,这也是花媒婆作为彩婆子的存在。

对表情细节的处理则借鉴了影视表演的思路。舞台上,花媒婆无论是什么样的站位,无论给观众的是正脸、侧身还是其他,她听事儿从来都是用侧耳,嘴巴微张,眼斜视,对听到的内容会第一时间反映在面部表情上,这是典型的为特写镜头而生的表演方式,也是舞台艺术形象得以360 度无死角地迸发人物生命力的关键。此外,她探头探脑趴墙根的样子,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八卦心理和婆婆妈妈的琐碎日常。花媒婆这种对表情细节的处理,绝非戏曲程式化表演中通过身体姿态和面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传统手段。这些细节表现是演员力求做到让角色相由心生的设计,好让观众于细微之处见人物内心本性。

花媒婆作为辅助戏剧发展和情绪渲染的存在,她立足于彩婆子又突破了行当桎梏,基于戏曲彩婆子的表演特征,借鉴了影视表演逻辑,全方位、立体化地塑造了人物角色。

二、借唱腔个性塑造人物性格

《福大妮和山杠子》中花媒婆较为完整的唱段有福大妮结婚当日唱大妮,劝杠子爹关鸭棚的合唱,以及赛桃会上的“哎呦片段”。这仅有的几个唱段皆是流畅雀跃且清晰明快,多用活泼明丽的小调旋律,兼用少量的花腔。就柳琴戏剧种本身而言,常用明快刚劲的宫调和婉转温和的徵调,音乐吸收了很多花鼓戏和民间小调的元素,因此柳琴戏音乐唱腔通常节奏明快,地域色彩明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道。

花媒婆介绍福大妮的唱段,清爽干脆、诙谐松弛,在声腔和语言上透着对现实生活的乐观和热情;剧目结尾处,她与村长等人一起同杠子爹合唱的“哎呦片段”则打趣欢快、节奏明晰,在声腔和旋律上透着对美丽乡村的自豪,以及乡亲邻里间的默契和谐。简短轻松的唱段里,柳琴戏蕴含的浓厚的山东味道吐露着淳厚的乡土情怀,同时也丰满着以花媒婆为代表的山东人敞亮厚实的性格特征。

三、借生活细节沉淀人物个性

舞台艺术形象是现实人物个性的集合与提炼。特别是对更为抽象的戏曲艺术而言,人物的可信性和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是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关键,太实则俗,太虚则假。在戏曲舞台上,人物角色能让观众信以为真,少不了演员塑造人物时对生活细节的拿捏处理。通过戏曲表演风格化、抽象化的艺术表达,透过自身形象载体,让观众走进人物的生活圈和内心世界,考验的是演员怎样不露声色地把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属于这个角色的“人物原型”统统附到自己身上。这个人物该有的小动作、小细节、小心思都要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要恰到好处地利用生活经验,用生活细节沉淀人物个性,扎实舞台艺术形象的生活根基,从而使得舞台艺术形象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同样以《福大妮和山杠子》里的花媒婆为例,为鲜活塑造出这个人物多事儿、好事儿的“媒婆”特点,演员为她设计了一系列充满巧思的口头禅。在剧中,她张口就是“你说说,你说说……”,总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心理论事儿;闭口就是“你看看,你看看……”,始终抱着撇清自己的心态叫屈、辩解,自始至终就常有理、有智谋。而且能表现出花媒婆事后诸葛亮的口头禅,也不失时机的出现,村里一碰到不好的事儿,她就是“俺说什么来,俺说什么来”。在关鸭场的节骨眼儿上,一句“俺可不是那挑事儿的人”,也直白地道出了她既好事儿又怕事儿的“可爱”。值得一提的是,花媒婆念白的口头语几乎全部是重复句,这个细节在乡音的衬托下,生动地演绎出她作为媒婆好事儿、碎嘴的脾气秉性。

花媒婆爱钱贪财的小心思也昭然若揭。她为了拿喜钱,能在说媒这种大事儿上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给杠子爹介绍福大妮是“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嫁妆金贵有二宝”,其实大妮的饭量大、家里屋盖(该)的小,嫁妆只有她傻弟弟,弟弟的名字叫二宝。正是因为花媒婆贪财的小私心引发了闹剧,才有了福大妮和山杠子这对欢喜冤家的半生纠葛,才引出了这部戏里众多爱财惜财的小人物携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致富经的欢喜故事。也是因为贪财,花媒婆一遇到鸭场污染影响桃树收成等牵扯自身利益的事儿上,她就积极出头,其余场合则隐在人群。细数花媒婆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字一句、一瞥一笑,实则都是紧抓现实生活的细节,为呈现人物的“真”夯实着力点。

舞台上的“真”,离不开演员们的“艺”,要想将戏台上的人物塑造“活”,要吃透戏核,还要握牢剧种之“魂”。柳琴戏作为山东地方戏经典剧种之一,其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地方戏曲注重乡土本味和生活气息的根基。《福大妮和山杠子》里的花媒婆虽戏份不多,但人物始终土言土语、土相土气,演员通用唱腔、身段、念白、表情处理等戏曲表演手段和一系列的细节设计,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柳琴戏舞台艺术形象中所蕴藏的烟火气,让花媒婆这个角色“土”得亲切、“土”得鲜活。这土味正是现实生活中农村百姓的根,是乡亲邻里的情真意切,更是庄稼人祖辈相传的勤恳守拙。在她身上凝缩起的脾气秉性是基层农村妇女的普遍个性,她身上聚集的丰厚乡土味道体现了沂蒙人的实诚和热情。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媒婆细节
媒婆李
媒婆李
降火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浅谈壁画形式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
细节取胜
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浅谈剧目联合制作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