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堂以村史为突破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探究
——以陕西省周至县村史与三个课堂的融合为例

2022-11-02 05:26
考试周刊 2022年37期
关键词:村史弘扬传统

张 迪

在树立“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肩负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时,做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课更应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要培养什么人,培养更高素质的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当前学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散落于政治、历史、语文等科目之中,而学生对这些科目缺乏应有的重视。我们应整合散落于各科之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富有效率的传授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除了整合教材上的知识之外我们还要探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由于现在网络普及,学生对电子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自从申报了陕西省规划课题《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途径研究》之后,课题组多次集体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培养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的论述。课题组联系学校的现状和周至县的实际认识到通过挖掘和整理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至县是一个文化大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而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村庄又有不同的文化,于是课题组决定以村史为切入口来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其操作模式是在思政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引入村史,激发学生对自己身边历史的兴趣。然后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节假日回到自己的村庄调查自己村庄的历史。最后课题组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开展“讲村史,爱家乡”的活动。

在课题组开展活动之时,恰逢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提出了“课堂革命”的号召,“即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课堂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①这与我们在学生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接着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为了响应“课堂革命”的号召,提出了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而随后为落实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的三个课堂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三个课堂提出,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学校教与学的时空范畴,融合不同场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意在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功能齐全的意义世界,以满足学生各方面、各种境遇下的意义需求,使学生的生命活动得到全方位的意义关照”。②课题组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到三个课堂是一个大课堂的概念,并且是有机联系的。具体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将三个课堂贯通起来,统一谋划,选准优秀题材,题材非常广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怎样选取,在选取时要坚持这样的标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效性,而从地域出发,以村史为切入口正好可以将三个课堂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对弘扬传统文化途径的认识更加清晰,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行动也更加坚决,也使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更有信心。下面是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时引入村史并且将三个课堂联系起来,下面就把实施过程具体做一说明。

实施过程(一):第一课堂,了解村史。“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上课。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中的《体味文化》一节时,向学生介绍周至县的历史遗存,如古骆国遗址、上林苑、周至第一镇终南镇、屯寨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作为周至人,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骄傲,同时也理解了处处有文化的特点。在讲述《文化生活》中的《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周至代代豪杰创造的英雄伟绩,骆明建国骆峪镇,肇造周至农耕文明开端;老子著作《道德经》开创中国哲学先河,成为世界哲学文化的先驱,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不竭的智慧宝库;王三聘县西哑柏镇两河口人,为官查办不法,为民请命,辞官兴修水利,兴办学校,编修县志造福一方;海内大儒李二曲处兴亡之际,灾难之秋,父死家败,一天难以维持两餐,却不坠青云之志,发奋苦读,打破思想牢笼,以兴利除弊的实学经世致用,树立一座关中文化道德新高峰。民国以来,国破家亡,外有强敌杀我同胞,内有军阀土匪鱼肉百姓,以张光天、王雪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出生入死为人民,改天换地写忠诚,1949年周至解放,消灭了土匪恶霸,铲除黄赌毒,百姓分得了土地,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太平生活,改革开放,周至人奋勇争先,发展绿色猕猴桃产业、苗木花卉业和特色果业,走上小康大道,过上幸福生活。介绍完了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普遍认识到,“水有源,树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就是为了继往开来,不忘祖辈创业艰辛,赓续周山至水文化,传承家族传统美德,爱我家乡,做孝敬父母先辈的好儿孙,刻苦攻读,不断进取,学有所成,做勇立潮头的周中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爱我中华,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时代新主人。”爱国主义精神油然而生,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实施过程(二):第三课堂,触摸村史。“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在学生对村史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就是让学生在周末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调查自己村子的历史,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父辈、邻居那里了解自己村子的情况,有村史馆的可以到村史馆去了解,这也是体现第三课堂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在疫情防控不能放松的情况下,学生不便去远方,就地调查既保证了学生安全也达到了教育目的。同时通过调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撰写本村村史概况提高了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解社会从家乡开始的道理。

实施过程(三):第二课堂,升华村史。“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习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在学生完成本村村史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准备,在学校报告厅开展“爱家乡,讲村史”活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该项活动就是要把爱家和爱国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挖掘乡村历史,品读村史文化,可以让大家了解不知道的村史,了解村史上的名人及其故事。不仅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能从村史中汲取力量,为我们走好今后的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活动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肯定,活动中课题组的教师还做了《我骄傲我是周至人》的演讲:“在秦岭巍峨的臂膀里,拥着一块神奇的土地,它有一个饱含文化的名字,周至,山曲为周,水曲为至,山水相依,人杰地灵,周至,既有山的雄壮,又有水的灵气。我的家乡在周至县楼观镇焦镇村,小时候,对周边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楼观台、仙游寺、塔峪大秦寺塔。这些地方是常去的,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饺子后必定邀上好友上楼观台踏青,且必定要上到正殿,逐一庙门磕头,再登上老子炼丹楼。程序、路线一如往常,仿佛只有这样才会在新的一年里受众神保佑。及至县城上学,才知道有八云塔,很疑惑为什么叫‘八云塔’?工作后,翻阅了更多的文献资料后,才发现,周至不仅仅有襟山带水的外表,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带大家到周至走一走吧。徜徉在骆峪水库,我怀念黄帝第三子骆明的封国,波光潋滟中,仿佛看到先辈在刀耕火种时挥洒的汗水,那汗水滴入水草肥美的土地,化为勤劳的基因流淌在周至人的血液里。我骄傲,周至文化的源头竟那么久远。翘首南望,看到的是通往汉中的傥骆古道,它是通往汉中的四条古道中,较为平缓的一条,白莲教义军走过,高迎祥走过,唐朝的皇帝也走过。更多的是南来北往输财运货的人。傥骆道,成为南北沟通交流的桥梁。沿秦岭东走,仙游寺、西楼观、塔峪大秦寺、延生观、东楼观、财神庙一字排开。在终南山脚下,可以吹吹上林苑的风,秦汉时期修建的上林苑包涵了竹园头村及其以东的地界,这里曾修建过长杨宫、五祚宫、葡萄宫、射熊馆,汉武帝刘彻晚年常住五祚宫,后殡天于此。历史,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遥远,千年后的拂面春风里,依然能嗅到他的宏伟抱负。稍稍往北走,就到了终南镇,那里是汉代至北周时期的周至县县府所在地,也是商旅往来的繁荣场所,钟馗庙,路德故居,亦在于此。沿渭河自东向西,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蕴含在村名里:马村、马坊村、头屯、二屯、上三屯、下三屯、四屯、怀化屯、六屯、景旗寨、朗旗寨、滹沱寨、东寨、西寨……元明以来,政府沿渭河或屯田或养马,或军屯或民屯,于是就有了屯文化和寨文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站在渭河岸边,看那滔滔流逝的河水里,翻滚着的,是那叫作历史文化的浪花。村村有历史,寨寨有文化。我骄傲,因为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骄傲,因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我骄傲,我是周至人!同学们,在你们追逐诗和远方的时候,请驻足看看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吧,她美丽,神奇,有文化,有内涵。周至的根长在文化里,文化的根扎在村史里,挖掘乡村历史,品读村史文化,厚植爱乡情怀,就从现在开始吧!”

这是课题组教师的演讲,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也以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了教师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了解以及教师深深的家国情怀,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是本次活动中部分班级学生代表的发言题目,1号 高一(2)班刘祎晨《豆村》、2号 高一(14)班郭旭东《翠峰陈家村》、3号 高一(5)班苏海荷《终南村》等高一级20个班,每个班都选了一个发言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设计意图:家乡,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字眼。但我们对自己的村庄的历史了解多少?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尝试引入村史,适逢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提出了“课堂革命”的口号,陕西省教育厅响应“课堂革命”的号召,提出了“三个课堂”的概念,这是“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的体现。按照“三个课堂”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将村史引入课堂,既在教学中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实施体会:陕西“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其初衷是这样的课堂有利于较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与思政课的特点和要求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村史将三个课堂联系起来,其目的是让思政课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实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形成了一个精品课堂,特色课题。

今后的打算是将村史细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后与课程内容对接,系列化地开展教学。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中小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村史将三个课堂联系起来的实践探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升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应立足课堂,但不能拘泥于课堂,应具有多样性。首先,立足课堂可以通过精品课制作,制作传统文化的课件来影响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来传播传统文化,如元旦书画展、元旦才艺展演等;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组织的活动如中华经典朗诵活动,寻找身边的历史等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其次,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活起来,才能感染影响学生。我们将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校园节日活动;第二种是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的活动;第三种是常规的第二课堂活动。最后,要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继续挖掘身边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周至县作为一个文化大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同时注重学科思政概念的引入,注意挖掘不同学科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尤其注重本学科与历史学科、语文学科的联系,也要整合其他学科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生物组开展的校园植物花卉命名分类及栽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化学组的自制水果电池、自制烟火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校园传播,并且入脑入心,进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村史弘扬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村史文化在小学德育领域的实践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南雄启动南粤古驿道村史编纂工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共同挽救即将消失的村庄本刊村史编撰工作委员会已顺利出版及撰写村史八部《双龙庄村史》出版发行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老汉写史不辍笔,为圆梦想志不移”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