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挑战与治理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论述

2022-11-18 06:35张明波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方略现代化总书记

张明波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治理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强调要重视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勾勒了我国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图,强调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和建设平安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再次强调要统筹安全和发展,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边疆地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难点。边疆治理是指一个国家的边疆治理主体利用各种治理资源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安全的治理活动及其过程。重视边疆治理,确保边疆安全是每个国家必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边疆辽阔,边疆地区又多是民族地区,边疆治理和安全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边疆民族地区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方面,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治理形势,亟需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多次到边疆民族地区调研考察,多次召开涉及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会议,就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加强和改善了民族工作和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工作,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团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快进步,消除了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步伐。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还面临着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第264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发展成绩,更要看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他指出发展均衡、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国家治理等方面都还存在薄弱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3《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2年03月06日。,要见微知著,有效防范风险,筑牢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屏障。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时刻把握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才能更好防范和化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风险,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

(一)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我国疆域辽阔,维护边疆安全的压力巨大,其中陆地边疆又多属于民族地区,我国九个陆地边疆地区都是多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边疆治理面临极大挑战的地方。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万多公里,与周边10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我国的边境县绝大多数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县有10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边疆民族地区人口近一半。4宋才发:《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法治思维探讨》,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多,文化差异较大,信仰复杂,人员流动复杂,使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面临极大挑战性。边疆民族地区是境外势力渗透的重点,“境内外敌对势力频频借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干扰渗透破坏”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1年版,第165页。。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边疆民族地区都面临着复杂的治理形势,边疆民族地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防范“三股势力”破坏,打击贩毒、诈骗等犯罪活动方面面临着极大挑战。

(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制约共同富裕进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国新阶段重要奋斗目标,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我国民族地区多是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教育文化健康状况还存在不少短板。2020年最后宣布脱贫的52个县全部属于民族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总之,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发展还是滞后、不平衡和脆弱。6郑宇:《当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与突显问题解析》,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3期。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疫情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压力。

(三)边疆民族地区面临对外开放相伴的风险挑战

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援疆和对口援藏制度,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疆治理和边疆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地缘政治、经济领域、文化等多领域的战略地位上升”7王超品:《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载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和开放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也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大边疆发展,要确保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又强调,“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71页。这必将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必然伴随着各种安全风险,如境外势力渗透的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这些都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较大影响,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应该高度重视的因素。

二、习近平总书记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通过多次到边疆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召开西藏和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多种方式推进民族工作实现新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从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治国必治边、新时代治藏和治疆基本方略等方面,集中回答了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工作开展,凝心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从“八个坚持”方面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科学内涵。“八个坚持”包括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祖国统一、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工作的主题、打牢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以及提高依法治理民族问题的能力。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105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议上把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的九条经验之一。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得益于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党中央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做到“十二个必须”。他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中华民族历史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神家园、民族交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祖国统一与国家安全、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遵循。“八个坚持”“九条经验”“十二个必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根据实践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民族工作中高度重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共同作用,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第193页。强调民族工作要多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强调努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情感归属。2014年他强调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0页。2017年,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页。,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发展繁荣。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新修订的党章。5《中国共产党员常用党内法规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第8页。他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表彰大会和2020年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都强调要切实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涉及到民族工作的都要向“纲”聚焦,“使其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中获得了纲领性的地位”6郝亚明:《从五个时间节点来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要向培育、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聚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治国必治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国家治理和边疆治理的伟大实践中,结合几代领导人边疆治理历史经验、政治智慧和边疆治理新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思想,为加强边疆治理提供了明确要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必稳藏”的战略思想。1邢广程:《“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他在2015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治藏方略,“治国必治边、治边必稳藏”思想是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央治藏方针的深化和发展”2赵君:《“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探析》,载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治国必治边”方略是国家治理和边疆治理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十分关注边疆治理,强调要统筹安全和发展问题,既要保证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人心凝聚,又要促进边疆跨越式发展,促进贫困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的治藏方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成为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和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行动指南。3吕朝辉:《新时代“治国必治边”方略探析》,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四)新时代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

西藏和新疆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藏和新疆的治理问题,为促进新时代西藏和新疆更好发展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时代治藏治疆的基本方略,指引着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从党的领导、社会制度、治藏重要原则、社会矛盾和特殊矛盾、“五个认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执政基础等方面对党的治藏经验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4《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15年08月26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治藏重要原则。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依法治藏”,体现了党中央新时代治藏方略的明显变化。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和阐释了新时代治藏基本方略,把“六个必须”扩展到“十个必须”,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基本内涵,增添了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党的宗教政策和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实现了党的治藏治边理论的新飞跃”5吴英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载于《求是》2020年第19期。。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深刻体现了西藏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发展和治理问题,不断深化对新疆治理和发展的认识。他在2014年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疆治理要高瞻远瞩,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6《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05月30日。的基本方略。2020年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他完整准确地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7《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7日。,这与2014年的提法相比增加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的内涵。这与党中央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五个认同”,以及新阶段新疆发展态势高度一致,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边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集中体现了党的边疆治理思想,是党的边疆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审视和谋划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长远问题,考虑到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和现实、国际国内、安全和发展等综合因素,考虑到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新时代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都将依法治理放在首位,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要求。新时代治藏和治疆方略体现了党对边疆治理的高瞻远瞩和系统谋划,把党的领导、法治思维、文化浸润、情感认同、兴边富民、长期建设等紧密结合,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成果。新时代治藏和治疆基本方略是西藏治理和新疆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系统思考和实践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整个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和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需要正视现实挑战,需要系统谋划,科学施策,统筹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步伐。在新时代,要坚持党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全面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程度,坚持以治藏和治疆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代化手段。

(一)牢牢坚持党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百年历史深刻证明,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核心。2018年《宪法》修改后,党的领导正式写进《宪法》,党的全面领导获得了根本法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党对民族地区治理的领导是贯彻落实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必然要求。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1蒋明敏:《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优化》,载于《江海学刊》2020年第4期。“治国必先治党”2方盛举、李骄:《边疆党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最强大驱动力”3黄贵辉:《新发展阶段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向度》,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只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才可以保证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健全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组织体系。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需要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前提。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组织体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加大基层治理工作力度,管好边疆民族地区的人、财、物,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统筹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明确责任,把握重点,不留盲点,做到在党的领导下整个治理组织体系运转高效,及时发现和应对治理风险,促进国家权力和基层群众治理力量的有机融合,形成边疆治理的强大合力。

完善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工作机制。理顺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公民等的治理责任,建立科学的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工作机制,科学确定相应部门及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协商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风险点要全面把握和科学研判,增强预警和风险处置能力,“通过扎实的边疆党建……从而确保边疆实现良政善治”4方盛举、刘华林:《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建治边方略》,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从而更好地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要进一步理顺党中央、边疆民族地区地方党委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责任、沟通机制、协调机制,提升在风险预警、信息共享、应急处突等方面协同性,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长期稳定和发展。

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组织的组织力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边疆民族地区有的基层党组织尚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组织的组织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乡村一级”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页。。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思想引领、社会动员、资源调动的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影响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边疆基层社会的全覆盖”7方盛举、李骄:《边疆党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创新各方面、全过程”8龚维斌:《“十四五”时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坚持问题导向和人民立场,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新发展。

(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怀,是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形成的,体现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华历史等情感认同,边疆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边疆民族地区地处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边疆民族地区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挥比较优势,寻求新发展路径,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绿色繁荣;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公共服务水平,夯实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步伐,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共同富裕成为我国新征程上的重要奋斗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亟需加快发展步伐。党中央要继续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完善对口援建制度,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升华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民族工作须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多做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9日。。要采取综合措施,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的教育功能,不断丰富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增强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都把依法治理放在首位,突出法治对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在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中将依法治藏、依法治疆置于优先位置”3丁忠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要增强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把边疆治理行为的全过程纳入法治的轨道”4方盛举、马元喜:《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逻辑意蕴、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载于《探索》2021年第5期。,加大依法治疆、依法治边工作力度,这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立法工作。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部门在上位法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出台具体规定以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效贯彻实施,有效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立法工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和治理现代化构建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使自治权更加清晰、明确和可操作,依法治藏、依法治疆、依法治边、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政府。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疆,治国必治疆、治疆必依法,5杨燕江、黄小军:《十九大以来中国边疆地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模式研究》,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使用法治手段促进民族宗教事务的解决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必然要求。政府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的依法治理能力制约着边疆民族地区整体治理效果。新时代边疆治理亟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是要求政府的各项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用法治手段维护边疆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善于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6何祖坤:《边疆治理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感公平感安全感。

提升依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的能力。边疆民族地区时刻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隐患,特别是境外势力的渗透、民族宗教问题的压力、跨境犯罪、疫情防控等都增添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难度。为此,要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依法打击犯罪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法处理民族宗教事务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治藏和治疆方略中都把依法治理放在首位,体现了“依法治疆”的极端重要性,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治理主体在治理实践中都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升依法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能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以治藏和治疆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和新疆治理的基本方略不仅体现了他对西藏和新疆治理的理念和思路,事实上也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以西藏和新疆治理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以西藏和新疆治理为重点,强调要统筹安全和发展,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并重,既要依法打击危害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言行,更要注重文化力量、民心政治和长远发展,从而把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得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环境美丽、包容开放。

牢牢坚持治藏基本方略。西藏的治理带有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西藏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通过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座谈会、深入西藏考察调研等多种方式为西藏治理做出了科学判断和方向指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边疆治理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就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西藏治理的“六个必须”发展到“十个必须”。“十个必须”涵盖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边疆治理的战略思想、西藏治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西藏治理的重要原则、西藏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关系、宗教管理、生态保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西藏治理方略的科学性、系统性、深邃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西藏的生动体现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治藏基本方略深刻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系统思维和深谋远虑,为做好新时代西藏治理和边疆治理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要时刻看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性、艰巨性、长期性,要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工作,增强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深入践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基本原则”1杨丹:《中国共产党与西藏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载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既要维护边疆安全,持续保持边疆稳定;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

牢牢坚持治疆基本方略。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也是民族地区,维护好新疆稳定和发展对我国长治久安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新疆治理和发展,为新疆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调研为新疆指明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他强调指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2《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05月30日。2014年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新疆治理的总目标和民族团结这一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建设“三疆”,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在2020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2014年建设“三疆”要求扩展到建设“五疆”要求,增添了“文化润疆和富民兴疆”的内涵,体现了党中央治理新疆方略的成熟和完善。新时代新疆治理方略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全面、系统、发展的理念。既是治理新疆的基本方略,也为整个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统筹安全与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持续繁荣。新时代治藏治疆基本方略不仅是治理西藏和新疆的根本遵循,也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核心理念,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即要把整个边疆民族地区放到整个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局中去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既要关注当下,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物质力量,更要精神力量;既要依法打击“三股势力”,保持边疆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又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扩大开放,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更要注重文化润疆工作,多做争取人心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

(五)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代化能力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复杂因素和治理风险,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更迫切要求适应新时代治理形势和治理挑战,不断丰富治理的现代化手段,增强治理的敏捷性和整体性,要对新时代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不断推进治理制度完善,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手段,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制度化。

提升治理信息化能力。信息是影响治理的重要因素,治理信息化水平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果,“采用现代化的人工智能、动态监测和治理云数据分析等技术”1刘有军:《西部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理念转型和路径优化》,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实现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信息进行搜集、存贮、分析、传输、预警,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敏捷性、科学性、智能性,切实增强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一网打尽、一网办理”2夏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大对公民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采用,保护公民信息安全,防止信息保护不严导致新的治理问题。

提升治理系统化能力。边疆民族地区影响治理的因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与利益矛盾,民族交往交流与民族隔阂,宗教派别与矛盾,边疆开发与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与摩擦纠纷……都会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状况。“我国边疆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并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密切相关。”3青觉、岳清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边疆治理是系统工程,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系统思维,注重整体性治理,要综合分析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各种因素、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过程,促进主体协同、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功能互促,提升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

提升治理制度化能力。制度是治理的重要手段,治理现代化要求提升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4丁志刚、于泽慧:《论国家制度化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制度化治理才能够更好地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和效果性。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这要求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结构科学化、治理资源共享化、治理程序科学化,从而提升治理效能。这都需要增强治理的制度化能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更需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治理的制度体系,促进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促进制度协调,力求更容易发现治理风险,促进风险化解,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方略现代化总书记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时局图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例析交流问题的求解方略
两个方略做斗争(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