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重庆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三条路径

2022-12-20 07:42王雪刘露蔡雨耘
当代党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石漠化青山重庆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王雪 刘露 蔡雨耘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植树班班长林云喜“下岗”了,可他丝毫不觉悲伤,反而十分欢喜和自豪。

过去20年,林云喜带领100多名植树工人,在垂直高度达300米的悬崖峭壁上植树造林,在满是乱石的秃山种下1000多亩、近7万株树苗——这是重庆首次采用“背土填坑”的造林方式治理石漠化。

巫溪的森林,就这样生于“林云喜们”的双手间,长在“林云喜们”的肩背上。

而今,绿意爬满山头,巫溪近10万亩石漠化之地草木幽深,其森林覆盖率也从2017年的65.6%增加至2021年的70.2%。

青山初长成,林云喜收到的植树邀约越来越少,他“下岗”了。可新的活计来了:请他去养护树林的人越来越多。

林云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庆是我国8 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面对石漠秃山的生存发展窘境,重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强烈的共鸣。经过多年如一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重庆摸索出三条有效路径,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精彩不断。

请扫码阅读

路径一:植此青绿——修复与重建并重,今植一点绿,来年一片春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嶙峋石漠变身叠石花谷景区。图/黄伟

石漠化,被视为“地球的癌症”,是指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一现象,巫溪宁厂尤为突出。

宁厂曾是著名的制盐地,它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砍树烧火、上山挖土,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烧煤产生的粉尘和盐熬出来的碱,沉淀在地表形成盐碱结晶,更加重了石漠化。

“从我记事起,四周的大山就全秃了。”宁厂镇居民贺言修回忆,后来连手掌般大小的土,都难以见到了。

青山把最后一点绿给了人,又把最后一抔土给了人。乱石穿空,让宁厂人惊觉:欠下的债,该还了。

2017年1月,巫溪启动宁厂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这不是易事:需要人们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挖数十万个坑,然后用石头垒好,用水泥砂浆砌牢,再用客土回填,最后种植树苗。

“每一斤泥土、每一斤水、每一斤沙、每一棵幼苗,都需要人们肩挑背磨,一趟一趟运上山去。”林云喜说。换言之,陡崖森林好似长在人的肩背上。

为了种树,林云喜的手关节被落石砸致扭曲,工人们也伤痕累累,但近20 万株苗木综合成活率达95%,当地植被覆盖率已由此前的不足20%提升至如今的40%左右。

数据显示,包括宁厂在内,重庆坚持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任务,“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3596.6 万亩,治理岩溶土地面积960.55万亩。

植此青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在于经年累月的坚持。重庆岩溶土地总面积4905 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近40%,有36个区县(含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地区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国际著名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一语中的。

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

为此,重庆把植绿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压舱石,重点推进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强力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让全市森林面积从“十二五”末的5611万亩增加到2021年末的6742 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5.4%提升到2021年的54.5%,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位。

不断刷新的数据,恰好印证了一个道理:山不记仇,人给山一点,山还得更多。

路径二:辨证施治——治理与发展齐驱,让绿水青山喜变金山银山

在与秃山对抗的漫长历程中,重庆市黔江区终寻得一条突破乱石围困的有效路径:采取脆弱生态治理模式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形成治理与发展齐驱。

这是把石头“榨尽”的结果。

黔江所在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重庆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这里石头多、土层薄、耕地少,在其他地方润物细无声的雨到了这里往往成了裹挟着泥沙俱下的“奔雷”。

依山傍水,却吃出了“穷山恶水”的味道,人们不禁长叹:“啥时候是个头?”

“石漠化治理应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袁道先一针见血地指出。

破解之道,就在辨证施治。

石头多,那就在阿蓬江两侧山体的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防护林治理措施,着力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度。

土层薄,那就大量栽植浅层系作物桑树。桑树根系发达,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且只要有0.2米以上厚的泥土就可生长,年年翻土也不是生长必要条件。

耕地少,那就利用阿蓬江河谷地带原有产业基础,以蚕桑产业为重点,形成茧丝绸和蚕桑生物产业“两条腿”发展格局,同时套种高山反季节蔬菜、生姜、羊肚菌等作物,充分点“石”成“金”。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最大难题是人地矛盾。所谓治理,归根结底是要找到一个点,巧妙平衡人与自然对土地的“拉锯”。显然,黔江找到了这个点——

当前,黔江建成标准桑园9.3 万亩,利用石漠化土地栽桑4 万余亩,2021年全年产茧7 万担,蚕茧产量连续11年排名全市第一,养蚕农户售茧收入达1.55亿元,且其全国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是国内唯一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

事实上,这种辨证施治思维已在重庆形成共识。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重庆各地根据石漠化成因、可治理性及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有效的治理模式;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筛选出一批适合石漠化地区人工造林的经济兼用树种,并探索混交造林、水系配套等配套造林技术,着力实现治理与发展双赢。

“目前,重庆已发展特色经济林300多万亩,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县6 个、国家森林乡村156 个、绿色示范村1570 个、各类森林康养体验养生基地44 处,发展‘森林人家’3750余家。”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路径三:点绿成金——生态与经济双赢,让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

霜降,意味着油茶该收获了。

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面积达万亩的油茶示范基地,只见连绵起伏的油茶林绿浪翻滚,雪白的油茶花含苞欲放,圆润的油茶果俏立枝头。人们穿梭其间,采摘、装袋、运送,忙得不亦乐乎。

捧着红果果,村民王满清笑弯了眼:“石旮旯里真的能种出钱来。”

彭水石漠化面积达1229.7 平方公里,是极具代表性的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一直是彭水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

实际上,石漠化综合治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

过去,人们在石头缝里苦苦讨生活。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重庆鼓励各区县立足本地生态环境条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特色和群众意愿,积极发展干果、香料、中药材、水果种植业基地及森林旅游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此思路下,彭水结合地域特点及镇域特色,量体裁衣打造了善感乡油茶、长生镇“山桐子+林下经济”、平安镇林业综合开发、岩东乡“李子+林下种植中药材”等10个示范基地,变过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

点绿成金,不只是彭水。

奉节县积极培育以脐橙、油橄榄、中药材、蚕桑等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种植油橄榄13万亩、特色中药材近17 万亩,蚕桑10 万亩;南川区利用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新建了九鼎山森林公园、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的新模式;巫山县进一步扩大脆李的种植面积,已建成脆李基地30 万亩;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展金银花产业,种植规模已超过21.3万亩,鲜花产量近4.5万吨,产值超过8亿元……

由点成线、由线到面,目前,重庆石漠化综合治理带动农林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已发展油茶、花椒、核桃、笋竹等特色经济产业300多万亩,林草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约6%,占全市GDP比重的5%左右。

在嶙峋石漠上创造绿色奇迹,这正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猜你喜欢
石漠化青山重庆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重庆客APP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青山揽胜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