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的蜕变

2023-01-14 00:07苏露锋
华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礼部明堂严嵩

苏露锋

明朝嘉靖帝时期,严嵩掌控内阁20多年。他一味媚上,窃权罔利,贪赃枉法,杀害无辜,不重国事,只重私欲。《明史》将他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天下后世视之为“小人之首”。其实,严嵩并非一开始就十恶不赦。

严嵩出生于江西,19岁中举人,24岁殿试获二甲第二名,担任翰林院编修。祖父和母亲相继过世,他辞官归乡丁忧守制。在钤山之麓隐居期间,他博览群书,写下大量诗文,文学和书法颇有造诣。10年后重回翰林院。

在隐居乡间和回京旅程中,严嵩接触到社会底层,看到劳苦民众的悲惨生活,他在诗作《野泊》中写道:“野外萧条灯火稀,空江孤艇暂相依。年荒触目俱堪骇,隔岸燎原驅虎归。”充分体现了他对时局不稳的担忧,对人民生活的同情。此时的严嵩,还有一股正气和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怀。重回朝廷不久,他直接上疏明武宗朱厚照,痛斥他懈怠政务,宠信宦官,置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不顾。皇帝借故把他调离北京。

朱厚照没有儿子,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是为嘉靖帝。嘉靖的亲爹在世时没有做过皇帝,但嘉靖要将其作为皇帝来尊崇。此前虽已追尊为皇帝,但尚未称宗入庙。嘉靖早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如愿。

嘉靖并未死心,谄媚求荣者也在窥测时机。礼部主事丰坊上疏,提出复古礼,建明堂,尊嘉靖之父为宗,嘉靖命令礼部立即施行,引起士大夫的普遍反对。

此时作为礼部尚书的严嵩,左右为难。顺从皇帝,会招致众怒;抗旨不遵,会失宠罢官。他先呈上一份模棱两可的奏疏,关于嘉靖之父配祭和称宗入庙,没有明确表示可否。嘉靖不悦,令礼部再集廷臣商议,必按其志施行。户部侍郎唐胄抗旨力争,被逮入狱,削官为民。见此阵势,严嵩吓得连忙改口,上疏明确表示皇上“圣明卓见”,其父应该配祭。对于严嵩能够改弦更张,皇帝很高兴。礼部尚书态度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配祭之事便决定下来。

接下来的称宗入庙之议,嘉靖亲自撰写《明堂或问》一文,阐述自己的主张,要求群臣鹦鹉学舌,予以迎合附会。如果说,在议配祭时,严嵩还有些观望的话,那么此时则是绝对逢迎。他呈上多篇奏疏,制造舆论,表达忠心。在这些奏章中,他首先痛骂自己愚笨,发表了与皇上意志不合的意见。接着便对皇上称宗入庙的圣谕大加吹捧。严嵩的阿谀令人不耻,却获得成功,称宗入庙遂成定局。为了酬奖严嵩,皇上赐其大量钱财,加封太子太保,升为一品官阶。

这在严嵩的仕途中具有决定意义,是他政治生涯的新起点,从此赢得皇帝的宠信。本来,嘉靖之父称宗入庙有违封建礼仪,也不符合严嵩所受的儒家教育。刚开始他也敷衍抵制,在嘉靖威逼下,他变得彻底顺从,这是他人生蜕变的关键一步。从此走上了擅权乱政、贪残误国的不归路。

对于严嵩的转变,史学家看得很清楚,以至于清代谷应泰说:“非特嵩误帝,实帝误嵩。”言下之意,不是严嵩让嘉靖成为坏皇帝,而是嘉靖让严嵩成为了坏臣子。此言有些绝对,但道出了部分历史真相。

严嵩侍奉独断专横之主,而自身“功夫”又不过硬,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活活饿死。而同时代的海瑞,铁骨铮铮,宁受廷杖下狱,也要犯颜直谏,成为一代清官,留名青史。对比严嵩和海瑞的命运,令人深思。

猜你喜欢
礼部明堂严嵩
元代礼部尚书任职考略
《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祭祀管理的职能
探访明堂天堂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严嵩父子的贪经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明代权臣严嵩父子的传说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