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方向与路径选择
——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综述

2023-02-06 22:14余湘青代东旭缪华栋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公安

余湘青 代东旭 缪华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公安工作现代化新要求,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1)“四新”建设是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提出的,有关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重要内容,包括“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理念,顺应公安学、公安技术学这两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趋势,凝聚“新公科”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共识,稳步提高新公安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公安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浙江警察学院于2023年11月11日举办了“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公安厅、山东大学及多所公安院校派员参会。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聚焦“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养”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以下对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做简要综述。

一、“新公科”建设是“四新”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部署和安排,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当前,在世界格局复杂化与社会变革信息化的双重趋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质量还是结构上分析,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应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前所未有的历史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时代重任。

“四新”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积极探索,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破除专业分割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聚焦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持续对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四新”建设对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提出的重点任务要求,包括新工科要对标新兴产业,融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农科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布局新型涉农专业;新医科建设要实现传统医学类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新文科建设要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当前,“四新”建设分类推进、逐步融合、高位引领、布局未来,业已成为走进新时代的新教改、赢得新时代的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新体系。(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十三五”高等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2020年12月3日,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17/mtbd/202012/t20201203_503290.html。2023年12月6日访问。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执行主任申树欣以新文科建设为主题,详细阐述了当前“四新”建设的整体宏观态势。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使命;以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出新、分类推进为基本原则;以文科的融合化、文科的时代性、文科的中国化和文科的国际化为基本内涵;以打造价值引领高地、推动专业优化转型、强化课程体系融合出新、落实教学模式变革发展、形成质量文化氛围等探索为实践路径。要建设“强研究”的新文科,始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新材料中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找出新观点,在新观点中构建新理论,在新理论中探索新发展。围绕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炼打造哲学社会科学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体系化知识,产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要建设“强育人”的新文科,坚持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要强化专业教育,分类推进文、史、哲、艺、经、管、法、教八大学科门类建设;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夯实“新基建”,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对标“四新”建设要求,结合各高校自身特色,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新商科等概念,作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下位概念。就公安工作而言,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涉网新型犯罪等新的犯罪形态发案数已经超过传统犯罪,互联网普及化下的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对公安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全国公安院校亟需打造出一套新公安人才培养体系以支撑公安人才队伍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浙江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诚指出,公安工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为适应公安工作现代化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合公安学与公安技术学,推动公安专业之间深度融通,与文科、理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浙江警察学院依据教育部关于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设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着手推进专业整合、课程融合、虚实结合、持续改进的“新公科”建设。通过推动公安学与公安技术学相互整合、落实各类课程交叉融通、借助信息化手段赋能变革等措施,着力构建满足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体系,提高公安人才的科学素养、统筹指挥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更加忠诚可靠、更加专业敬业、更加融通复合”的新公安人才,打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话语体系。

浙江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林提出,公安高等教育对公安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犯罪形态与公安人才需求均发生重大转向,以“四新”建设为指引的“新公科”建设成为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公科”建设的价值意涵体现为对公安高等教育“为何”和“何为”的核心问题的深刻回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是“新公科”建设的价值起点,基于系统观的整体性变革是“新公科”建设的价值指向。在此基础上,“新公科”建设的核心内涵具体体现为:锚定培育忠诚卫士的整体目标,构建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实践方式,聚焦校局企多方协同育人,推动各要素渐进式发展。

江西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颖认为,在当前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和合成作战实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全体公安院校共同参与探索和实践。只有摸索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新公科”走得更稳、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为公安事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京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林升认为,“新公科”有警魂铸造、专业能力、警务创新、综合素养四个维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传统的公安思维和现代技术、法律思维的融合。

二、基于“新公科”建设的新公安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新公科”建设支撑新公安人才培养范式生成

公安工作现代化通过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的现代警务体系,提升数字化时代警务的整体智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效能警务,让人民群众有高满意度,也促进全体民警获得感的提高,(3)参见金诚:《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内涵、逻辑及实践范式——以浙江探索为例》,《公安学研究》2023年第5期。旨在回应新时代需求、聚焦实战化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警务体系。其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从人才需求侧的角度来看,当前公安队伍人才建设需求已经从传统的“能打善拼”型人才向具备科技素养、法治意识、协调统筹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的综合型高素质警务人才转变。面对公安工作现代化对新公安人才的迫切需求,公安院校应主动把公安人才培养放到公安工作现代化要求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以“新公科”建设撬动人才培养范式的全方位改革,着力培养能够胜任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利剑”和“尖刀”。

山东大学基于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公安院校新公安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执行主任申树欣介绍,山东大学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2008年,自主探索了“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开启国家牵引的2.0阶段,形成“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智库支撑”的“山大模式”,形成“1265”新文科育人体系,即形成一套顶层设计方案,聚焦两类重点人才培养,夯实六大建设基础,优化五大保障机制,构建“六堂一院”引领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设立“尼山学堂”“经世学堂”,引导学生本科期间参与导师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文史哲强基计划,形成“3+1+X”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在国家急需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新文科专业,开设法英双语卓越创新国际组织人才新文科实验班,建设“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形成实体班与虚拟班并行的路径。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围绕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开展了积极探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义祥提出,加强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公安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公安工作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公安院校要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公安教育特殊性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型警务人才的内涵、特质、规格、标准,培养对党绝对忠诚,具备法治思维、科技思维、创新思维,掌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适应新型警务模式和公安工作现代化新要求,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警务人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计划。把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牵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人才培养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新类型新模式。实施项目制、导师制,开展“培养计划个性化、课程体系模块化,培养载体多元化、教学组织小班化,课程标准金课化、教学方式研讨化案例化,学业评价综合化、教学手段智慧化,业余兴趣专业化”改革,形成“两制九化”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由协作性体系向全要素高质量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变革。

浙江警察学院以培养“更加忠诚可靠、更加专业敬业、更加融通复合”的新公安人才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浙江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诚详细阐述了学院新公安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一是把握好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复合的需求,打造“新公科”的学科专业平台。通过各专业统整、多课程融合、信息技术赋能等多种举措,建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的“新公科”建设体系,积极彰显区域发展特色,回应现代警务体系对应用型复合型新公安人才需求。二是把握好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实战能力的需求,深化公安教育的实战化教学改革。构建“厅校局共建、战斗力标准、数字化赋能、一体化育人”的公安实战化教学体系,(4)参见金诚:《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实战化教学新体系构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形成认知实习、安保实习、专业实习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三是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加强公安创新教育。成立创新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书院制“新公科”创新实验班,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校内外优质师资,聚焦数字警务、毒品防控、无人机反制技术、“警务+融媒体”等方向,实行个性化培养。四是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国际视野的需求,推进开放办学。构建涉外法治(警务)人才培养、警务学科专业建设、国际执法智库建设“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办学新格局,以开放办学的姿态,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公安人才培养的大事业中。五是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忠诚可靠的从严要求,实现警务化管理向警务化育人跃升。提出“忠诚为魂、专业浸润,课程滋养、以理化人”的专业思政建设目标,实施“英模带教”实践育人项目,建立“以年级为横、以专业为纵”的学管新体系,形成“学养一致、师生一致、教管一致”的警务化育人新模式。

四川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郑友军认为,新公安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具有公安特性的实践活动,在公安教育的目标设置、评价体系上,要充分体现警务实战需要的价值追求。实战化理念指导下的新公安人才培养,要总结过去公安警务实战的模态和经验,用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回应现行公安警务实践的新需求。

(二)以“新公科”建设提升公安学科专业建设质量

学科和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如何构建学科专业结构,如何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进而重构人才培养模式,(5)参见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是新公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安院校应聚焦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加大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力度,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催生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公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科及其学科层次,是衡量一个领域科学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6)参见沈培菊:《论公安学的学科体系及其教学目标》,《公安教育》2015年第1期。加强公安学科建设是公安高等教育适应公安工作现代化变革的内在要求。在新背景新形势下推进公安学科建设,其关键在于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师资水平、完善学科组织建设,在落实学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山东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吕绍忠认为,公安院校应该立足研究公安、服务公安、引领公安,要跳出公安教育、跳出公安视域来看公安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要建立跨校的团队,形成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共识,提升公安学科的话语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王龙提出,公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从专业驱动到学科引领的转型。学科建设是“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性关键要素,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学科体系是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学科发展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公安学科建设是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但当前公安学科存在体系不成熟、对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力不足、学科社会与行业影响力薄弱等问题,制约着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公安学科建设,要实现建设理念、建设主体、建设模式、建设动力、建设任务五个关键转变。通过这五个关键转变,建立公安学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即学科战略需求导引机制、学科内生动力驱动机制、学科实战化外部牵引机制、学科需求精准引领机制、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整合发展机制。

郑州警察学院高级实验师王任认为,当前公安教育“双一流”公安院校少、ESI排名1‰学科少、教育部学科评估A档学科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生师比超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薪酬待遇低的现状,造成公安院校教育发展水平低和动力不足,优质学科稀缺、特色学科较少、高层次人才欠缺、人才流失严重、源头创新能力薄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基于以上困境,要改革公安院校收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要利用政策驱动,破解公安院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共同发展,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校校、校局合作模式;要与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打造基于区域资源、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集群。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知识体系构成了专业基础,也支撑了人才培养。而专业着重强调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或为职业谋求必要的技能训练,即处在知识发展与职业需求的双重交叉点上。(7)参见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专业面对社会需求,追求对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专业可能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跨学科”的,涉及若干学科。因此,“‘四新’建设直面的是专业建设,本质是解决人才培养”。(8)邬大光:《“四新”的起点》,《高等理科教育》2022年第3期。

“教学改革改到要处是专业。”(9)吴岩:《深化“四新”建设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第3期。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公安高等教育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水平,关系到高校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安学类下设23个专业,公安技术类下设12个专业,公安院校本科专业达到35个。其中,除侦查、治安、边防管理、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其他均为特控专业。数据警务技术、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反恐警务、消防政治工作、铁路警务为2020年以后增设专业。浙江警察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余湘青认为,相对于法学类10个本科专业、政治学类6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类7个本科专业,公安院校本科专业的专业数量偏多,而且专业设置过于细分,较多表现为按岗设专业,与“四新”建设交叉融合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对与社会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的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新兴需求,回应不够迅速。当前,公安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守正创新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提高建设质量。推进“新公科”建设,要着眼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和专业固化现象,重构面向未来需求的公安人才培养新目标、交叉融合创新的新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模式、开放协作共享的新机制,开展符合高等教育“后专业主义”发展趋势的专业建设。一是要优化专业结构,及时回应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增设“数字+警务”的新兴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要积极回应教育部专业调整要求,减少与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不够匹配、人才培养较为陈旧的传统专业。二是要推动传统专业智慧化转型,认清传统专业智慧化转型的时代大势,主动拥抱信息技术现代化,积极培育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思维。三是要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动课程的交叉融合,打造“数字+”警务课程群,积极探索全校通开的数字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学科交叉、专业融通为特征的跨学科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习者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以“新公科”建设引领公安课程体系完善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安院校应立足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强化知识整合、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的能力,提高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建设应紧扣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紧跟社会数字化转型新趋势,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公安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建设交叉融合的课程群,提高公安人才对信息社会、数据分析、信息把控、网络安全的驾驭能力,提升公安学科专业与警务实践的匹配度。浙江警察学院张敏副教授从打击网络涉众型犯罪对资产查控人才的需求切入,提出资金查控能力培养,要遵循学科专业融合化、培养导向实战化、建设力量多元化的导向,以“新公科”人才培养理念为引导,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公安实战为目标,以打击网络涉众型犯罪工作为主要研究范本,着力开展教学改革。一是开展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联合育人,不断细化人才培养标准,基于个体特征定制差异化培养目标,打造阶次递进的资金查控人才梯队,实现本科教学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衔接,探索从专业到职业的终身培养模式。二是资金查控教学内容必须聚焦犯罪风险,主动跟踪新型犯罪变化,梳理从工具到能力的实战性知识谱系,对传统资金查询的内容和手段进行扬弃。三是精心设计实训环节,深入公安工作一线开展实践调研,找到资金查控的关键与痛点,梳理业务逻辑,完善实训资源,营造从仿真到全真的沉浸式实践场。

课程建设要以课堂为主线,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的系统性变革。在“新公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课程形式逐步从传统“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新样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并非仅“以学生满意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积极回应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习者向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广东警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淼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实战,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推陈出新,公安应用人才的能力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公安院校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强化实战导向,创新方法手段,要突出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广东警官学院肖丽琴老师提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警察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公安院校课程改革应紧盯实战需求,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战化课程改革为抓手,解决好课程建设和实战化教学的关系,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等改革,切实提升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人文素养及实战技战法素养,培养出“思想过硬、忠诚履职、能打胜战”的具备警察职业核心能力的预备警官。

“新公科”的核心内涵是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好通识教育课,促进学生人本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集群课程体系中的基座,不仅要帮助学习者牢固树立忠诚为魂的政治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公安院校学生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全球化意识、体能素质与劳动素养的培养。福建警察学院梁金豹老师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对警体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科学、精准、有效地开展警察体育训练,是提高公安院校警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基于当前复杂的执法环境和警察提高身体素质的现实需求,可通过体能数据化训练模式对公安院校警体教学进行优化。浙江警察学院杨雪梅老师提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必须开展的、系统性、复合性的教育活动。公安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公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项目和实施手段,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新公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课程建设要深耕质量厚度,坚持学习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要突出实战化导向,把优化终结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体系的要求贯穿公安院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全过程,开展“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改革,构建具有公安教育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公安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山东警察学院曾红燕教授提出,新时代公安院校应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公安工作的时代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一个能够良好运行的动态与静态、定性与定量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公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质量文化。

(四)以“新公科”建设助推实战化教学改革

实战是检验公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实战化教学是基于公安院校性质、办学定位、办学资源等的特殊性而凝练成的特色教学方式,不仅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更是公安院校办学育人的根本方式。

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知识能力复合的新公安人才,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浙江警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薛姣提出,培养“新公科”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教师实战化教学的胜任力。如何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战,具备符合“新公科”建设要求的实战化教学胜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新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公安院校应从“新公科”理念出发,发挥“数字+”技术的撬动力作用,基于赋能模型,从提升“公安实战问题意识”“多学科融合知识结构”“实战化教学综合技能”“自适应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打造“融合+”的实战化教学教师发展新生态。

培养公安人才是实现校局合作共赢的基本共识和第一任务。公安院校要始终坚持校局双主体协同育人、一体化推进,把实战作为最重要的“课堂”和“课题”,建好实战化教学基地,把优质的实战领域资源转化为公安院校培育新公安人才的教育资源。(10)参见金诚:《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实战化教学新体系构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江苏警官学院戚志如副研究员提出,校局“同城一体化”是指同一城市相互独立的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打破行政边界,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平台、机制等要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组成命运共同体。深化校局“同城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共建共享双方资源,推进实战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助推新时代公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忠诚卫士、研究现代警务、孵化警务技术、锻造公安铁军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

新公科建设需要信息化设备作为新基建支撑,公安院校应紧跟技术发展浪潮,在开展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平台聚力、协同共育,逐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催生虚实结合的实战化教学新形态,实现公安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发展。湖北警官学院刘泉副教授围绕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强化实验实训教学问题,提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的共享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大部分课程因成本和建设周期问题无法建设属于自己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难题,让优质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浙江警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蔡竞提出,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应瞄准公安工作现代化建设,打造适应新公安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环境和实战练兵场所,创新虚实结合、实景浸润的实战化教学方式,形成数字化赋能实战化教学的新样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虚拟仿真教学,打破实战化教学时间、空间局限,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警务数据资源定向接入,打通实战资源进入课堂的“最后一公里”,(11)参见金诚:《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实战化教学新体系构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形成“数字+”的实战化教学新形态。

数字化和实战化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一体两面”,(12)参见金诚:《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实战化教学新体系构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实战建设需要数字化发展作为支撑,数字化进程为实战化发展赋能增效。公安院校应以数字化建设引领、撬动、赋能公安教育流程重造、管理重构、制度重塑。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义祥介绍了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教育数字化建设经验。该校以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为牵引,制定智慧教育建设与发展规划,实施智教、智管、智源、智保四大工程,建成了数据驱动、融合创新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系统深入基层、业务深度融合,形成了全面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数字化智慧教育环境,从教、学、训、考、评、管六个方面实现了教育教学由传统范式向智慧范式变革。

三、基于“新公科”建设的新公安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进路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新公科”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公安工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公安高等教育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战略重器。公安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教育部“四新”建设要求,基于公安工作现代化趋势,围绕公安人才培养目标迭代升级需要,加强公安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顶层设计层面的集成式探索,凝聚“新公科”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共识,建设具有公安教育特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形成“新公科”建设的新思想、新话语、新方案,打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话语体系。

(一)建好“新公科”平台,形成公安高等教育新话语

以召开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为契机,与其他公安院校共同凝聚专业整合、课程融合、虚实结合、持续改进的“新公科”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共识,形成公安高等教育新话语体系。依托“新公科”建设,推动专业的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结构性改革,推动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等传统专业的“智慧+”转型,建好公安工作现代化急需的新专业,形成满足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和高素质警务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坚持“高质量”建设,打造公安课程建设新样板

按照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积极争取新增公安学、公安技术各专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坚持平衡人才培养的“通与专”“道与技”“适应度与发展性”,(13)参见金诚、叶涛、王寅谊:《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的目标、路径及成效之实证分析》,《公安教育》2020年第3期。提高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通识课程比例,着力打造跨学科、高阶性课程。持续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

(三)加强“多元化”培养,探索公安人才培养新模式

聚焦新公安人才“上手快、上升久”的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新公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创新实验班建设,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瞄准公安工作前沿,跨学科组合课程群,建设微专业,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四)开展“一体化”育人,构建公安实战化教学新体系

持续优化校局合作机制,完善“教、学、研、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实战化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迭代实验实训精品项目,提升实验室教学绩效;推动实战场景进入校内课堂,探索实战数据资源定向接入、定向使用、定向开展教学训练工作。优化驻校教官机制,促进教师教官深度融合,建强实战化专业师资队伍。

(五)推进“持续化”改进,形成教育质量保障新机制

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完善过程监控,面向教师与学生开展课程和课堂、实验实训、创新创业等多元化评价,实现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过程评价为主转变。形成完善的教育质量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公安工作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警务公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报道要有度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