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应对——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为例

2023-02-10 04:14王淼袁昌兵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教众创双创

王淼,袁昌兵

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应对——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为例

王淼1,袁昌兵2

(1.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6;2. 苏州城市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江苏苏州,215021)

高教园区“双创”联盟为高校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平台,彰显了高教园区工作推进的问题意识和社会需求导向。然而高校“双创”教育功能相似引发的联盟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系统性问题,成为“十四五”期间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的痛点。新时代,完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的主体结构,推进资源优化整合,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是强化联盟引领协调功能,激发高校主体活力,系统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生态重构的根本路径。

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协同创新;生态重构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各种类型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应运而生,在“双创”大背景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然而,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联盟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对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目标,高教园区“双创”联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中,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在不断完善自组织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创新,激发自组织系统活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并以此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生态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高效匹配,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下称“众创联盟”)为例,探析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的理性定位及生态重构路径。

一、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的实然价值

高校“双创”联盟的成立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国家“双创”战略的重要举措,“双创”联盟的成立、建设对于高教园区“双创”教育氛围营造和大学生“双创”精神培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众创联盟”作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的创新创业联盟,其实践探索基本满足了高校“双创”工作的前期基本需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一) 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

“双创”战略的实施,不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还推动了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多元化发展。高校作为肩负“双创”战略实施使命的社会细胞,工作推进之初受到长期以来办学观念和既有资源状况的影响,普遍存在整体认知参差不齐、意识不足、资源匹配性差、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推动新时代高校集中区域的“双创”工作联盟化发展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众创联盟”自2015年成立后便植根苏州国际教育园,依托本地较好的经济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深耕园区内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以联盟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讨、团队孵育、创业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等相关工作,形成国际教育园大学生创业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园内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建设发展”[1]。作为高教园区“双创”工作推进的有益探索,“众创联盟”致力于国家“双创”战略实施,为辖区内高校前期适应国家“双创”工作迅速推进的形势提供了协作平台。

(二) 打造区域“双创”教育生态

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高校育人需求是高校“双创”联盟的初始动机,虽然园内学校办学在学科大类方面各有侧重,但“双创”方面的共性需要是联盟建设初期的生态基础,也是其普遍受到各学校欢迎的重要原因。“众创联盟”是挂靠苏州国际教育园院校联盟的非法人组织,由两所应用型本科、五所高职院校和三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十家单位组成,涉及财经、工科、艺术、卫生、旅游、交通等主要办学门类。“众创联盟”成立以来,政府一直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前期在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的协调、支持下,围绕教育园内高校需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涵、从项目遴选到孵化管理的“双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推进体系,打造了一批受高教园区师生关注的活动品牌。同时,“众创联盟”在推动教育园区“双创”氛围营造,理论课程开设,实践工作开展以及师生的“双创”意识、能力及创新精神培育等方面都有明显成效,有效促进了高校“双创”教育资源的优化。在回应“双创”战略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创业资源生态化整合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体系

国家“双创”战略的推进,意味着高校的“创业教育已不是当初人们所认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而是更深层次的、解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工程”[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不仅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涉及学校所处区域的资源支撑、氛围营造以及学校自组织系统的协同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和教育能力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在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资源匹配等都尚待完善的大背景下,“众创联盟”的探索实践不仅从教育园区层面为学校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支撑,而且在推动高校补齐“双创”工作短板等初期共性需求方面实现了联盟内同步。“众创联盟”工作的整体推进,从氛围营造、共性目标追求等方面强化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有效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完善,用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的问题意识。

(四) 助力学生“双创”精神培育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双创”主旋律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然主题,要求高校通过“双创”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则成为贯穿这一工作的主线。“众创联盟”在前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组织了参观、考察、比赛、培训、走访、交流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推动了园区内高校的校际交流沟通、合作共赢,极大地拓展了园区高校学生的成长视野和发展空间。而且,“众创联盟”还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邀请专业人士为学校的“双创”项目提供针对性指导,有效地挖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因此,“众创联盟”的探索实践不仅弥补了学校在“双创”工作方面师资、经费、精力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为各高校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丰富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而且为推动校园“双创”氛围营造,激发大学生的“双创”意识、灵感和“双创”精神培育创造了条件。

二、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工作系统推进的现实困境

“众创联盟”是高教园区内各学校为破解自身“双创”起步困境而共同组织成立的,经过前期的探索,其初始功能基本实现,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双创”工作的推进,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内部的高校主体同质性、需求差异性以及办学类型和层次多样性等客观问题不断凸显,成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难点。

(一) 高校“双创”教育功能相似以及联盟“造血”功能不足,难以紧跟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步伐

高教园区建设曾是一段时间内的热门话题,园内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求成立相应的联盟是资源整合和优化的好办法,联盟功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并以与高校“双创”教育功能相似、需求吻合度高而成为各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撑。但“双创”联盟作为众多联盟的一个分支,其内部主体功能相似问题却逐步成为工作继续推进的障碍。实践表明,联盟学校“双创”工作的共性需求会随着工作不断推进逐步淡化,而个性化需求则在新形势下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借助企业、孵化器、政府机构等外来因素的力量才能满足,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和校外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的融合度较低,难以及时回应和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3]。因此,“众创联盟”内部难以形成异质主体间的资源对接、耦合,或者说可以借助异质主体中介力量来推动的高校间资源整合的条件及相应机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同步动力不足。

(二) 联盟学校间“双创”工作互动乏力

与其他创业联盟更关注宏观战略推进、资源融合和经验共享的特点不同,“众创联盟”所处苏州国际教育园的区域范围较小,学校数量不多,“众创联盟”无法实现对学校的选择性吸纳,学校之间除了政策和基础工作的共性要求外,学科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深层次推进“双创”工作资源的互动性、共享性功能相对较差,在基本的共性需求满足之后,联盟内学校间“双创”工作可相互借鉴或复制优化的东西明显不足。另外,各学校在“双创”工作顶层设计、部门间协同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因此,在基本的共性需求满足之后,不同学校间都会因为个体差异和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而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展相互间的深入交流,互动提升的联盟宗旨难以凸显。

(三)“双创”联盟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模式创新的本质要求存在认知偏差

高校在贯彻国家“双创”战略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升为目标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高校“双创”工作推进的实质在于推动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创新,虽然“众创联盟”内各高校应苏州地方产业升级转型需求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工作,但对标苏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人才需求,一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对“双创”工作的认知尚未上升到应有高度。因此,“众创联盟”在贯彻国家“双创”战略过程中,同样存在对“双创”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关系解读不力的状况,甚至把“双创”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创业实践,难以顾及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培育要求,窄化高校“双创”工作的内涵,不同程度地造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不足的问题。虽然,国际教育园区内的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探索与努力,但与苏州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相比,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三、新时代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定位

高校“双创”联盟的组织形式、内涵多样,成立的初衷和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旨在推动学校与社会优势资源的互动、互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双创”联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推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区域转型发展作为其基本功能定位,在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中推动自身的价值跃升。

(一) 完善内部主体结构,促进联盟自我服务能力提升

新时代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必须顺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潮流,充分认识联盟内高校功能相似及其带来的相应问题,科学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孵化器、投资机构、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来丰富联盟主体,完善、优化主体结构,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化自身内涵建设。不仅要认识到“面对创新创业的挑战,无论何处也无论何时,仅有大学致力于创新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的成功还需要相关产业链、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风险资本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在同一个区域的高质量汇聚,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网络(生态系统)”[4],还要充分认识“双创”联盟内各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特色、阶段任务等差异化特点,“双创”教育方面的水平、能力和需求特质,以及主动对接社会资源的意识和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预期能力不足等实际,在既有“双创”联盟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高校主体尽快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快节奏、高要求和新格局的特点。充分发挥联盟的协调和引领功能,整体谋划联盟的高质量发展工作,以“双创”联盟的多元主体整体合力应对“双创”工作推进中的问题,服务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二) 系统推动高校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始终把扮演好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的“媒人”作为重要使命,不仅要关注高校“双创”工作成效,更要整合联盟内的学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在融入区域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助力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积累资源,推动高教园区“双创”联盟的内部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的完善。国内以高校为主体发起的“双创”联盟不在少数,大部分都旨在通过联盟平台推动学校与社会互动、整合社会资源,但因为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识、能力不足,或关注不够等原因,相关合作大部分是学校对社会资源的单方依赖,且具有明显的暂时性、松散性和局部性等特征,这种只是为了满足一方资源急需或补齐短板的做法,基本都难以持续。因此,基于多元主体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要在服务人才培养共识中,强化联盟建设的主体多样性思维、共建共享意识和长期合作效能;要推动联盟内高校除了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外,还要系统谋划、全面提升高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意识,实现不同类型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整合。

(三) 在助力区域转型发展中实现价值跃升

集多元主体而形成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的后续发展,需要以自身的价值实现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高教园区作为高素质人才集聚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高地,需要不断引入时代发展的创新成果,把学习、发展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推动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工作内涵建设的使命。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宏观导向,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努力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智、众享等发展模式,助力平台环境改善、科技含量提升和服务机制完善。以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贯彻国家“双创”战略,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来联络和整合政、产、学、研等各级各类资源,落细落实对接举措,实现高校与其他类型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教园区“双创”工作在氛围营造、整体推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规模优势,在助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跃升。

四、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的现实思考

“十四五”规划的高质量发展定位,要求高教园区“双创”联盟不断完善内部主体结构,广泛拓展和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全面探索以区域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为主导,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众多优势主体资源为一体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 强化联盟方向引领和协调功能

“十四五”期间的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务实推动高校“双创”工作。面向2050,我国高等创业教育应着力构建横向协作体系与纵向学校体系,逐步完善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等创业教育战略规划要谋划整体与长远发展,创新发展观念,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创业生态链[5]。因此,高教园区“双创”联盟的生态重构需要充分彰显其引领和协同功能,针对性地理顺几对关系。首先,理顺“双创”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关系。“双创”工作不仅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与有机集成的理论研究,更应在实践中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将高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与集成,加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持久活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6]。高校的“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者的素养、精神和社会担当教育,这一工作要大力加强青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带动创业实践。把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相应的商业模式演练并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但要注意避免把创业实践理解为高校“双创”教育的全部。其次,明确政府在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功能,以及政府在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来源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政府服务职能。最后,高教园区“双创”联盟建设要充分认识服务高校“双创”教育与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面向首先应处理好“体”与“用”的关系,以“育人”为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用,坚持育人导向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7]。因此,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在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关注、满足其他非高校主体在人才和科研支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始终扮演好桥梁纽带角色,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过程中彰显联盟的引领和协调功能。

(二) 推动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引进关联紧密的企业、孵化器、投资机构、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异质主体来完善主体结构,通过主体间平等合作及其协同创新推动联盟资源对接、耦合和优化,提升联盟的“造血”功能,满足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实现互动共赢。积极推动构建基于不同类型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同创新机制,要始终认识到“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突破科层制管理模式,进行扁平化组织运行,争取高校与政府、企业在某种程度的平等对话”[8]。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推动形成以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各方平等参与的机制,提升系统协同创新功能。关注高校“双创”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实际,引导非高校主体在互动内容、方法和路径上实现与学校教育的要素融通、功能匹配,促进高校内部部门间协作效率的提升。瞄准高教园区“双创”工作的发展痛点、资源整合拐点和目标推进堵点,促进联盟系统内部主体间的资源开放和深度合作,激活、释放联盟的内生动力。在满足联盟内非高校主体价值诉求的同时,探索联盟合力最大化路径,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多位一体发展。

(三) 激发高校“双创”自组织系统活力

高校“双创”工作具有自身运转规律。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而言,必须形成不同主体间自发耦合、协同互联、内生成长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9]。各高校要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部门间协同创新,提升自身被需求能力,强化服务其他主体的意识,适应新型主体结构下高教园区“双创”联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观,不能仅就创业教育而谈创业教育,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教育有机整合[10]。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借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识教育等,开展学生“双创”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培育,促进“双创”教育与其他素养提升教育的全面融合,实现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与改革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在厘清要素、完善体系、盘活资源的实践中,激活“双创”教育自组织系统活力,不断探索“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模式创新的路径。

(四) 以“双创”实践带动资源优化整合

“双创”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推动高校以项目孵化、平台建设等为突破口对接社会资源,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共建、共赢和共享。在“双创”实践教育推进过程中,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要系统引进创业模拟实训、SYB等课程体系,辅以精英班、训练营、大讲堂等形式,邀请职场精英、优秀校友或在校生中的“双创”典型等参与分享和互动交流,在联盟内部针对性地开展“双创”教育活动,为“双创”项目的实践、孵化提供前期指导。通过目标引领、氛围营造和榜样带动,充分调动联盟内学校参与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在“双创”顶层设计、体系构建、体制机制以及场所建设、指导教师配备、创业实践条件配套等方面的完善、优化,在积极参与联盟活动的同时,开展适合本校的“双创”实践活动。高教园区“双创”联盟还可以针对不同赛道比赛协助高校开展校内项目路演、选拔,或者开展园内校际创业实践比赛,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点评指导,对园区内优秀的项目反复锤炼、打磨,推动各学校“双创”实践上层次、上水平。用高水平的“双创”项目成果打造高校“双创”工作形象,彰显高校“双创”工作的问题意识和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导向,在促进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过程中,共同打造高教园区良好的“双创”生态系统。

[1] 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章程[EB/OL]. (2015−01−06) [2023−11−25]. https://cxcy.jssvc.edu.cn/2018/1218/c2072 a98442/page.htm.

[2] 王淼.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创业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1): 31−36.

[3] 李勉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展及构筑策略[J]. 教育评论, 2017(7): 74−77.

[4] 王建华. 创新创业的挑战与大学发展范式的变革[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3): 57−63.

[5] 徐小洲, 倪好. 面向2050: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 53−56, 103.

[6] 聂永江.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与创业集成教育范式初探[J]. 江苏高教, 2020(7): 95−98.

[7] 刘福才, 王发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8): 6−11.

[8] 罗贤甲.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1): 125−129.

[9] 黄兆信, 王志强.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 38(4): 37−42.

[10] 李亚员. 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 38(2): 65−72.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arks—Taking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Creative Alliance as an example

WANG Miao1, YUAN Changbing2

(1. School of Marxism,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2.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of Suzhou City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arks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universities to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highlighting the problem awareness and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ark work. However, the systemic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the alliance itself caused by the similar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pain poi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arks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arks, promoting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assisting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fundamental path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function of the alliance,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universities, systematically promote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chiev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higher education park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2022−11−20;

2023−08−11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独立学院创新创业融合育人生态体系构建研究”(2019JSJG55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研究”(20MLD0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基金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一体化融合模式研究”(2020SJZDA168)

王淼,江苏连云港人,博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wangmiao730@126.com;袁昌兵,男,江苏泰州人,苏州城市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G647.38

A

1674-893X(2023)06−0080−06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高教众创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高教明星“猎鹰”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