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构建

2023-02-18 02:01
林区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时日语

钟 浩

(郑州商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一、学情分析

近年来选择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的人数明显增多。数据显示:2021年日语高考人数从2017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万人,2022年预计达到25万人,是2017年的15.6倍。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13号(教育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指出:“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导向成为英语学习困难者选择和汉语有部分相通的日语作为考试科目以提高高考成绩的一条捷径[1]。

随着高考日语学生的增多,大学日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高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日语教学体系,选用教材不一,学习时长不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二是高中日语学习以应试为主,注重题海战术,忽视发音和语言的运用,导致学生听说能力较差;三是部分学生为了高考提分而临时选择日语学习,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目标缺失,加上专升本考试和部分考研专业只限英语语种考生,就业市场仍以英语能力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等原因,导致个别学生中途重新选择英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来自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是高校面临着日语语种考生零星分布在各学院和各专业的现状,学生总数较少,分布面较广,排课时间受限较多;二是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外语通识教育必修学时各异,而且部分专业只设置了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特色课程,如物流英语等,相关配套日语课程的置换与人才培养仍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的课题。

二、课程定位

为了厘清新时代大学日语(第一外语)的定位,在《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2020年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有关政策背景下,立足历届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或称“课程教学要求”)的变迁,深入分析《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找准课程定位,确定课程要求的核心素养。

1.教学大纲的变迁

表1 梳理了有关非专业日语(大学日语为第一外语)历届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有关公共日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40年前就已经出现,从最初的只注重教授词汇、语法,培养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到全面重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重视发挥语言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再到开始注重语言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

表1 非专业日语(大学日语为第一外语):历届教学大纲主要变化[2]

2.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

《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对大学日语界定为:大学日语指公共外语,包括一外、二外,简言之就是非专业日语。鉴于二外教学对象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且已有较长的教学传统和相对明晰的学习者画像,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一外选择日语学习的非专业日语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指南》明确指出,大学日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人文性是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同时《指南》对人文性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强调新时代外语学习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倡导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强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求;学习阶段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强调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3]。

3.郑州商学院的大学日语课程定位

郑州商学院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服务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的发展理念,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通过特色鲜明的“商科+”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商科优势明显的办学特色。大学日语作为通识必修课,要深嵌“商科+”基因,实现“外语+商科+专业”的融合,紧紧围绕“商科、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内涵式发展目标,探索分层分类教学背景下日语教学的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削减的路径,最终实现实在而丰满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跨学科型人才。

大学日语立足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基础;锚定创新能力培养定位,通过中日跨文化交际获取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前沿知识;瞄准中国文化外宣阐释能力培养的目标,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以下三个显性指标:一是尝试构建按“微方向”分类的跨年级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满足日语综合知识教育与学生特色需求的有机结合;二是推动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促进外语+专业的深度融合;三是探索创建思政样板课,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课程思政和日语应用的着力点。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构建“微方向”分类的跨年级分层分类教学选课体系

《指南》把学习阶段界定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每个阶段建议授课学时为120学时,共计360学时。根据郑州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大学日语授课学时为4个学期,前3个学期分别为64学时,第4学期为32学时,共计224学时。专科生日语授课学时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64学时,共计128学时。根据调查,学校开设大学日语课程的学时数相较全国同类院校已经相对充足,但是如果从基础阶段授课开始算起,学时数仍然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

郑州商学院高考日语语种的学生2020级28人,2021级96人,预计2022级学生数仍将快速增长。生源的多样性和规模化为分层分类教学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表2是以学生为中心,对标《指南》要求构建的分层分类教学选课方案——基础阶段课程:大学日语Ⅰ、大学日语Ⅱ;提高阶段课程:大学日语Ⅲ、大学日语Ⅳ;发展阶段课程:大学日语(商务方向)、大学日语(考研方向)、大学日语(就业方向)以及个性化定制置换日语专业课程等。

表2 分层分类教学选课方案

由于大学日语生源遍布全校各学院和各专业,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级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专业和年级组织教学不再具有参照性。因此,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高考日语水平,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选课的学分制十分必要。如表2所示,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开始从《大学日语Ⅱ》依次修读至大学日语方向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在入校第一学期开始依次修读《大学日语Ⅰ》到《大学日语Ⅳ》;个别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可在大一入学跨年级直接修读提高阶段的《大学日语Ⅲ》《大学日语Ⅳ》及发展阶段课程,后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一到两门日语专业课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日语综合素养教育与特色方向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推动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改革

《指南》中教学目标强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求。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是大学日语课程的内在要求。

任务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基础阶段引入“日语假名卧底游戏”“日语数字过7游戏”“流行歌曲日语版”等任务,通过沉浸式集体游戏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近似假名的辨析、日语数字的听说读写,中日歌词的对译识记等;提高阶段引入“NHK简单新闻的影子跟读”“课前日语小故事”“会话翻译接龙”等任务,通过显性的个体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译的实际运用能力;发展阶段引入“NHK纪录片《中国神秘纪行》模拟导游”“日企模拟面试”“日本原著读书报告”等任务,通过成就型挑战任务,助力学生走入真实的工作情境,掌握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多元专业背景的优势,实现“外语+专业”的纵深融入和通识教育人文关怀的双轨推进。一方面,将专业相近的学生组建小组,鼓励学生利用日语语言工具深入探索该专业领域日本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对标“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实现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课堂创建分享平台和“发表”环节,促进专业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实现知识面的拓宽和通识素养的提升。

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发展阶段的方向课上着力推动项目式教学,大学日语(商务方向)对接学校“商科+”办学特色和郑州市巩义市地方产业优势,如开展“铝制品对日跨境电商实务”“杜甫文创推介发布会”等项目;大学日语(就业方向)瞄准各类证照考试,如日语教师资格证、翻译资格证、J.TEST、JLPT、BJT商务日语能力考试等进行项目式辅导;大学日语(考研方向)包括以203日语作为统考外语报考各专业的学生和跨考日语翻译硕士的学生,课程可从学术资料搜集到考研面试模拟等进行项目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开放式的作业形式,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渠道去接触最新的日语素材,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考核评价在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可以采取分数加权机制: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40%+成果×20%。成果在不同学习阶段可以递进变化。例如:《大学日语Ⅰ》为强化学生高中时忽视发音的问题,成果指定为影子跟读作品。《大学日语Ⅱ》为了进一步提高发音的质量,成果指定为动漫配音作品。《大学日语Ⅲ》为鼓励学生实践,成果指定为在亚马逊(日本)上代亲朋好友海淘好物,并撰写代购过程及心得。《大学日语Ⅳ》成果指定为“为高中生上一堂日语课”或制作微课视频等。发展阶段的日语课程考核评价要打破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尝试成果汇报式考核评价改革。例如:大学日语(商务方向)可进行商务情景剧展演汇报;大学日语(就业方向)可进行“外语+专业”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调研汇报,或用相关职业证照申请免考;大学日语(考研方向)可进行203考研日语试题分析报告汇报等。

3.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

《指南》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日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学生对中国文化引入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目前学生本土文化表达能力欠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挖掘教材的中国文化思政元素,春风化雨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4]。

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要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着眼,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5]。首先要“活用教材、全员覆盖”:通过教材课文、会话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扩大视野,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其次要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挖掘教材中大量当代中国文化的素材,提高学生基础日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再次要“拓展资源、全程浸润”:通过学习通、云班课等线上学习App,拓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语版)》、人民中国日语版、人民网日语版等凝聚中国智慧的新鲜素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补充相关资源的阅读、听解、配音、翻译、会话、讨论等练习,多模态提高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信息搜集能力,帮助学生扩充语料积累。最后要“强化实训、全方位实践”:通过举办“外教在中国”日语短视频大赛、中日文化口语角等社团活动,“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日语演讲比赛等专业竞赛,“中国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实习实训,全方位多渠道提供课程思政支持,提高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论

依据《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郑州商学院修订了应用型高校外语通识类必修课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日语课程学分制选课体系,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分层分类教学方案。围绕“成果产出导向”活用“跨学科跨平台跨年级”思维,延展了多渠道教育教学的途径,突出商务日语实用技能,拓宽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国际化视野,实现“外语+商科+专业”的深度融合。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此外,通过推动专业社团引领第二课堂、线上短期游学、手机学习App等多层级知识供给,满足了学生即时多元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实在”而“丰满”的教育。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学时日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