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钦在青岛的教育活动及其贡献

2023-02-19 15:0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兵营青岛大学青岛

刘 梦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自1897年11月13日至1922年12月9日,青岛初沦于德,继据于日,金瓯破碎,领土不完。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胶澳商埠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北洋军阀竞相争夺的目标。前有德日殖民主义统治遗留问题,后有军阀更替带来的影响,青岛教育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与发展。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学习、借鉴西方经验,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历史过程。[1]在青岛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孙广钦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广钦,字子敬,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山东益都(今青州)人,于1921年3月自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2]回国后,他基于青岛教育所面临的种种状况,结合自己在国外的所见和所学,发起青岛市教育会,参与筹备私立青岛中学,后又担任过私立青岛大学的筹备主任、校董、校务主任、代理校长等职务。

一、“华人提倡教育之先声”——青岛市教育会的发起

德日统治期间,青岛虽设有各级教育机关多处,但绝大多数不属于中国。国人自办的教育机构仅有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各自附设的小学一所,学生加在一起不过百余人。且当时在青岛居住的中国人较少,有力者皆送子弟至内地就学,“教育至为悲观”[3]。欧美及日本人所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虽于传播西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贡献,但本质为殖民主义的产物,教育宗旨及所用教材多含有信教主义、崇拜日本等因素,青岛教育主权受侵严重。所以为国民性和城市发展前途计,青岛的教育事业急需改变和发展。

以孙广钦为首的热心教育者认为欲改变现状和发达教育,非专设国人自己的教育机关不可。1905年,署理巡抚杨士骧在济南设立的专门指导各类学务、促进教育改良的教育研究总会,是山东省创办教育会的滥觞。[4]1919年11月8日,教育部颁布《修订教育会章程》,要求各教育会以“研究教育事项,发展地方教育”为目的;要设立讲演会、讲习会及各项研究会以研究学务,促进文化发展;各会员要决议教育事项,后建议于教育官厅;处理教育官厅委任的各项任务,除教育行政及与教育相关事项不得干预其他。[5]1922年7月13日,孙广钦与胡镇中等在齐燕会馆成立青岛市教育会。[6]同年7月23日,开选举会,选定孙广钦为正会长、胡镇中为副会长,嗣后拟定教育会简章。[7]

1923年4月,孙广钦因教育会经费困难向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申请补助时提及:青岛市教育会与教育行政关系密切,为地方团体之教育总枢,自去秋七月成立以来,所有经费均由自己一人临时筹措,黾勉维持迄无的款,今胶澳收回后,教育一项尤为切要之图,尤应彼此臂助。[8]88同年9月,胶澳商埠财政局就青岛市教育会补助费事给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的呈中谈及:“查教育亟关重要,该会成立自于胶澳教育行政不无裨益,所陈困难各节亦系实情,似应酌予补助”[8]103,对教育会自成立以来所作出的贡献予以了一定的肯定。

1925年3月,因“孙广钦去青,把持无人,于是改组改选论调同时而起”[9]。同年5月25日,教育会正会长改由刘铨法担任,胡镇中仍旧担任副会长。[10]青岛收回后学校及就学人数少,急需扩充,然扩充教育需要经费,而胶澳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全年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且受教育权被官厅全权操纵,地方无权过问,任用的教育人员学识浅陋,其各树党派,互相倾轧,掀动学潮,摧残教育。胡镇中据此从教育会的议案中选出两条建议:指定教育基金、设立教育局。[8]2611929年,青岛市教育会被南京政府勒令解散。[11]

胶澳商埠教育向归外人管辖。教育会成立后,孙广钦积极筹款,以期裨益青岛教育行政,更好地发挥教育会研究教育事项、发达青岛教育的功能。青岛市教育会虽名为市教育会,但所办之事涉及胶澳商埠全区;虽是以孙广钦为首的热心于教育者创建的民间组织,但实为青岛收回前后“华人提倡教育之先声”[12]198。从191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修订教育会章程》及孙广钦、胡镇中在教育会所做之事可知,青岛市教育会应当属于教育行政机关的辅助[13],需要履行基于当地教育情况向相关部门提出教育建议的职能。

二、“青岛收回后,华人第一教育事业”——私立青岛中学的筹备

据统计,截止到1922年5月,青岛有公学堂37所,各年级学生人数共有3125名[14],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省同乡会创办三江旅岛两等小学校一所,小学生共计3200余名。青岛收回后,胶澳督办公署学务股将日管时代的公学堂全部改为了公立两级小学校,中等学校仅有1902年瑞士同善教会以“交换中西文化、宣布教义及增进少年道德为宗旨”创立的礼贤书院和1911年美国长老会以教育中国耶稣教徒之子弟为目的所设立的明德中学校。中等学校数量不能满足当地学生的入学所需,课程内容有殖民主义的残余。华人自办之中等学校处于空白状态。

1923年,青岛巨商刘子山捐资创立私立青岛中学。刘子山看中孙广钦游学海外,富有学识,因此聘请他为校长。随后孙广钦开始参与私立青岛中学的筹备工作,同年3月以校长身份在《时报》《胶澳公报》等报纸上发表招生广告及简章。他介绍了该校的办学原因和“培养基本知能,陶冶高尚品格,增进国民身体健康”的教学宗旨,强调采用“三三”学制,在胶澳本埠、济南、北京、南京四地招收初级中学两班共计80人,标明了报名及试验日期、报名手续、试验科目及地点和费用等事项。[15]

私立青岛中学自筹备后,布置校舍,购买校具,厘定学校大纲,订立学科标准,进行急速。1923年4月25日开学,学生到校者有四十人。是日午前八时,全校师生齐聚礼堂,举行师生相见礼,仪式简单严肃。孙广钦对学生训话,略谓:“本校新创于新收回之青岛新天地上,诸生又新入本校为新学生,对于本校校风,当特别注意。人人当以模范学生自勉,举凡尊敬师长,互助同学,重功德,尚诚实,热心学业,锻炼身体,保持清节,严守时间等,均为诸生当务之急”。[15]同年10月21日,学校举行开校典礼,邀请中外宾客到校观礼。[16]

1924年,私立青岛中学创办年余,校务日臻发达,于暑假拟计划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和补习三级共一百二十人,校舍不足。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随即将青岛兵营(德人统治时创建并命名为俾斯麦兵营,日人统治时称之为万年兵营)的二百号、四百号楼及附属小房拨给其使用,又在莱阳路的旧址成立青岛中学女校,计划招收新制初中一年级学生四十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均可报名参加入学测试。[17]同年10月,校长孙广钦因学额扩充,经费不足,向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申请每月给予补助费千元。[8]124

1924年4月,高恩洪接任胶澳督办,上任以后,力整财政,查到胶防司令部之公费月需三千余元,每位士兵月补贴一元五角,合计每月不下万余元,此项费用完全由地方承担。为节省开支,高恩洪以胶澳局势稳定实无驻防之必要为由,呈请当局,撤销胶防。[18]同年5月21日,驻军万年兵营的胶防司令陆军第五师十旅奉令开始撤防,回潍训练。[19]海军早有觊觎万年兵营之意,但未及时闻信。孙广钦因陆军撤防,向高恩洪进言以万年兵营为校址开办青岛大学,高恩洪随即同意,以办大学的名义将万年兵营占住。高恩洪怕空空一招牌,无法阻挡海军,又因私立青岛中学扩充学额,6月遂让私立青岛中学的学生移入,谓之使其成为将来大学之预科,后确实合并于私立青岛大学。

私立青岛中学于1925年暑假取消。[20]关于停办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对于私立青岛中学合并于大学这一决定,创办人刘子山考虑到自身独力创办之功绩会被抹掉及合并之后费用将会增加等因素,并不赞成。[21]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教育志》中提出私立青岛中学的停办原因是刘子山与校长意见龃龉。[22]究竟是哪种原因仍有待考证。

私立青岛中学学校大纲的制定、学科标准的订立、学生的招考、师生的管理以及学额的后续扩充等无一不倾注着孙广钦的心血。“开校半载,声誉日隆,将来发达未可限量,诚为青岛收回后,华人第一教育事业也。”[12]202李贻燕曾在被教育部派遣赴青岛进行教育调查后,评价其为“诚青岛最完善之中等教育机关也”。[23]7111923年《益世报(天津版)》曾记载:“自本年开校以来,校务日臻完备,学生日益增多。其学科训练管理,均以人才教育及养成特别校风为主。故该校教员,对于学生习惯言动作业等,均特别注意,内部之组织,井井有条。凡参观该校者,无不交口称赞”[24]。私立青岛中学是青岛收回后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私立中等学校,影响深远,在青岛中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私立青岛中学的创办,弥补了青岛无华人自办之中等学校的不足,衔接了初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三、近代青岛中国人自办高等教育之嚆矢——私立青大的筹办

德华大学是青岛设立高等学校的开端,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在青岛确立。1922年7月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第一次年会。陶行知、王伯秋在高等教育组首倡在青岛设立一所高等学术机关。他们认为山东乃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学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自山东问题两次喧腾于列强会议之后,人人皆知世界上有一个青岛,且“今值筹办鲁案善后之际,百端待理,需才孔亟”。[25]无论是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计,还是出于沟通东西文化之虑,都应在青岛设立一所大学。提案原文非常简洁,但是王伯秋在议席上基于青岛教育的数十种调查表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时间长达一小时。[26]年会之后,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在青岛设立大学这一倡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1923年5月,李贻燕提出,“青岛为天然文化中心点,国家应于此地,立国立大学一所,以便各省子弟入学。离政治中心较远,学者可得安心讲学,而学子亦可得安心求学。万年兵营若能扩充,甚为适宜,若从新建筑,则湛山临海一带山麓平地,亦甚宽旷”[23]711。是年,康有为在给方子节的信中谈及:想以万年兵营为校址,开办一所大学与天下英才讲学。[27]1924年,《益世报(天津版)》曾记载康有为独拳拳于兴办青岛大学之原因:“概圣人之道,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殷殷以嘉惠后生为念”。[28]因当时康有为无法使驻扎于俾斯麦兵营的陆军第五师迁出,在青岛办大学之事不了了之。鲁案交涉委员、胶澳督办公署高等顾问陈干也曾提议于青岛设立一所高等学府。时任胶澳督办的熊炳琦虽有口头之允许,尚无具体之计划,“前此有拨万年兵营充校舍之说,然究不知观成何日也”[23]714。还有报道称:熊炳琦督办还拨款十万以充陈干筹备大学之经费,“无如财政科一文不发,陈氏亦莫如之何”。[21]由于办学经费、学校选址、政策牵制等种种问题,从1922年中首次提出到1924年初,在青岛设立一所大学都仅仅停留在倡议上,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以孙广钦为代表的教育界人士对青岛设立大学一事十分热心,在对于筹备大学之各阶层之有力者之中劝导、斡旋,不遗余力。[29]1924年8月,《青岛大学将无形消灭》中提及:“青岛大学之建设,原为高(恩洪)康(有为)孙(广钦)三人之意见,并无其他伟人学者之赞助,最初孙之发起,康之赞助,高则坐享其成者。不过三人之希望不同,而其进行之缓急自异,三人中之进行最急者,当推孙广钦。”[29]

万年兵营驻军奉令迁出,让孙广钦看见了希望,乃联合各有力者与时任胶澳商埠督办的高恩洪协商,暂用该地当做大学校址。高恩洪原本对于创建青岛大学之计划就甚是赞同,而且考虑万年兵营被各个机关所觊觎恐无法应付,遂毅然应允,并于1924年5月29日召集王子雍、隋石卿、孙广钦等九人以及由济南来青岛参与此事的宋传典和于耀西,共计十一人赴督办公署,召开筹备大会。以当时到会者为发起人,并以发起人为将来学校的校董,定该校为青岛私立大学校,同时推定孙广钦为筹备主任。于是,在青岛设立一所大学终于迈出了从倡议转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私立青岛大学的筹备遇到了多重困难。其一是经费困难。总商会特函驻京美使,仿照清华大学之例,用美国二次退还庚子赔款补助青岛大学经费,被拒。[30]高恩洪捐助、当地士绅凑集及康有为办古董展览会后所筹的资金也仅能支付校舍修缮以及设备支出的费用。其二是招生困难,从1924年6月22日起,孙广钦在《大公报(天津)》《新闻报》等各大报纸连续三月刊登招生广告,宣称该校环境优美,校舍宽敞宏壮,足可容纳学生两千多人,将招预科两级,分工商两科,中学毕业者皆可报名,从青岛、济南、北京、南京四地招生。[31]两个月后,除了孙广钦担任校长的私立青岛中学校挑选的数名学生之外,并无一人赴该校报名。单就经费、招生两项观之,私立青岛大学已无成立之望。其三是当时盘踞在河南却控制着山东、陕西等地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以“青岛财政拮据,政费为艰”“久沦为异域”“教育未有普及,无余力创办大学”三个理由反对在青岛设立大学,主张接收伊始当先以普及小学为要。[32]

高恩洪在遭到吴佩孚的反对之后,以此为“台阶”,不再过问大事,只剩孙广钦不肯撒手。孙广钦在经费的筹措上,虽也辛苦奔走数月,但因其资历尚浅,活动力欠缺,并未能筹得一钱。虽于经费筹措上无所获,但孙广钦却解决了私立青岛大学招生困难的问题。孙广钦在报纸上连续刊登招生广告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之后,与学务股长李贻燕等人于1924年8月13日亲自赴京招生,扩大招生对象范围,招收在京考试落第的大学生,放宽入学条件,宣称学费甚轻,学宿费减取,提出了提供饭食等一系列优惠条件。[31]孙广钦的努力确实取得了成效,在私立青岛大学开学时,新生来自全国15个省市,甚至还招收了来自高丽、暹罗、南洋等处的十余名学生。

1924年8月21日,董事会举行会议,高恩洪被推举为校长,孙广钦出任校务主任一职,实际帮助校长管理学校。[33]1924年9月20日,克服重重困难的私立青岛大学开始上课,自筹备至上课,用时三月,可谓迅速至极。是年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与会者不仅有国内各界人士,还有各国领事及代表等。校长高恩洪在开幕式后首先发表就职演说,说明了青岛设立大学之必要,解释了因东南部的混乱影响了一部分外省和国外的学生入学,所以推迟了一个月举行开学典礼。[34]之后,由孙广钦敷陈了该校的筹备以及成立情况。[35]11月,因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校长高恩洪被押解至济南。[36]私立青岛大学的校务受到严重影响,校董会紧急决定由校务主任孙广钦暂代校长一职。[37]为了使私立青岛大学得以维持与发展,当月21日,校董、山东省议长宋传典被校董会推举继任校长。[38]1929年7月2日,私立青岛大学将一切校产、校舍等交给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正式停办。

自1924年9月开始上课至1929年7月正式停办,私立青岛大学在时局动荡、政权更迭、经费不稳中创立并维持这么长时间,离不开以孙广钦为代表的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开明人士的坚持与扶持。私立青岛大学是国人在青岛自办高等教育的起点。自此,青岛国人自办教育有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完整的教育结构。同时,私立青岛大学为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的创办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美丽宽阔的校舍和宝贵的办学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孙广钦还担任山东省立第八中学的校长[39]和胶澳商埠平民教育委员会的编辑执行委员[8]237。后者以补救已达学龄儿童而未就学者和已过求学时期而失学者为创设出发点,以推行胶澳商埠平民教育发展为目标[8]。

孙广钦或发起或参与的三项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岛进入了国人大范围自办新式教育的时期。青岛市教育会开启了国人自管教育之路。私立青岛中学是青岛收回后国人自办的第一所中学。私立青岛大学是国人在青岛自办的第一所大学。私立青岛中学与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办一并推进了青岛教育体系的完备,继而推动青岛教育在近代化的历程上前进了一大步。

猜你喜欢
兵营青岛大学青岛
青岛大学
三座兵营 见证德军的侵略与占领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青岛大学再建始末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飘扬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