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设计的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开发路径研究
——以“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个案

2023-02-20 13:20曾智焱吕思泓王天翔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内容

曾智焱,吕思泓,王天翔,李 雪

(1.嘉应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汕头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广东 汕头 515063;3.汕头市鮀浦中心学校,广东 汕头 515061)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但归根结底是实际的思维过程.[1]那么,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教学者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换言之,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教育真正的变革[2],基于创新思考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围绕内容创新展开的课程开发是决定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高校体育类在线课程研究国外经验借鉴和运动技术类课程建设讨论为主,对体育理论在线课程关注较少,研究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基于“教”的内容设计创新思考.在长期开设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简称“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体育理论在线课程内容设计和围绕内容展开的课程开发两个面向的探讨,以期为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水平及体育理论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个案研究法

在课程开设的自然情境中,在已有研究启发下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深入探究“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线开放课程这一个案,从而揭示教学内容在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中的设计思路,阐明课程开发新路径.其中,“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线开放课程特指在J 高校2020-2023 年间开设,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以教学团队协作形式开展的一门体育理论课程.

1.2 参与观察法

作为本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主要任课教师,笔者全程主持并亲身参与课程内容设计、团队建设等过程,能够以“局内人”的身份进行长期、深入的参与观察.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学院相关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以获取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反馈.最后,跳出课程建设事件,以“局外人”视角进行反思和分析,形成对课程建设的系统思考.

1.3 逻辑分析法

将案例研究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两种资料分析方法相融合,遵循从描述到解释、从分类分析到综合归纳的顺序.根据研究主题,将分析聚焦与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经历、访谈文本等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课程开发路径.在不断搜集资料以至资料饱和的同时,不断修正对课程开发路径的思考.

2 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设计

信息时代,“内容”的地位非但不应有任何意义上的削弱,反而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3]可见,信息共享时代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必须将内容设计置于首要地位.

2.1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迎合多元用户需求

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资源的创新,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迎合多元用户的需求,是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设计的关键之一.

首先,选择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在“体育科研方法”在线开放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紧抓体育科研方法的课程内核,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学校指定教材为依托,辅之以高质量科研写作方法类参考书构成在线课程的主体内容;同时,以如学术志、微信读书、微信公众平台等各大市场化平台推出的文章、视频、公开课、学术讲座等作为主体课程的补充,共同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如此,在内容选择上将“自组织的开放性和他组织的保障性相结合”[4],从而在供给侧为课程资源提供切实的保障.其次,设计层次分明的内容结构.有研究指出,在线网络公选课尽管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却因内容上的“一刀切”而加剧了学习者的阶层区隔[5].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资源,例如鉴于学生不可能将所学科目的相关资料全部带到线下课堂致使课堂学习的扩展性受限,可通过关联“中国知网”,使线上学习用户可以快速而精确地找到所需内容.另一方面,围绕课程根本目标建立层次分明且相互贯通的内容架构.我们依照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进阶式处理,以此满足不同基础的用户的需求.例如,将选题和写作课程细分为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级,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资源上尽可能地保障了教学的公平性.最后,创新技术融会的资源类型.从在线开放课程虚拟现实的要求看,充分借助技术手段“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多个类别的资源类型”是增强内容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应然之举.[6]例如,在上传线下教学使用的教案文本和幻灯片之外,我们将课程内容关键部分以学术讲座视频等形式呈现.通过对同一内容进行资源类型的多样化呈现,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

2.2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课程内容质量

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是在线开放课程区别于线下课程的重要特征,如何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就成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当前,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应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必然之举.[7]首先,应开展基础的线上教学技术培训,保证教师能够完成线上课程的正常组织与开展;其次,通过平台互联共享弥补教师数字技术的短板,结合自身反思与学生的反馈评价,不断提升教学内容设计和呈现质量;最后,通过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集中学习与讨论,形成持续性、常态化的线上教学经验交流,以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第二,丰富课程情境,注重师生交互.互联网时代,学生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8]因此,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交互,运用虚拟体育场景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研究显示,教师在屏并结合摄录式教学视频和手势的适当运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和学习成绩[9],而教学性交互和社会性交互都对学习者的沉浸体验和高级思维具有正向影响[10].为从教师一方提升教学的交互性,体育科研方法线上教学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涉及的体育问题,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促进师生交互,增强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沉浸体验.第三,强化平台运用,创新内容形态.将“拓展阅读”“方法精讲”“名家解读”等模块分别通过不同的平台呈现,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技术优势.知识类短视频有利于促进浅层信息向深层知识的过渡[11],因此,应借鉴市场化学习平台的视频化内容形态,积极探索课程要点短视频的制作和运用.例如:借鉴抖音内容呈现模式,制作“一分钟知识点短视频”,借鉴“哔哩哔哩”经验,以“20 分钟短视频系列课程”形式呈现课程章节.

2.3 重视过程评价管理,保障内容持续改进

一方面,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在线教学因师生空间的分割导致教师产生课堂控制的不确定感,这决定了教师应转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且更多地重视过程性评价.[12]在体育科研方法在线开放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是以学生、专业同行和在线教育专家多元主体评价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表现,以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依据客观评价教学效果.通过收集评价信息并反馈至课程内容设计的初始环节,可以从根本上督促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来提高课程内容质量.第三,根据教学评价反馈及时完善内容制作的技术环节、呈现方式、讲授方式等.总之,我们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可重复性”,以主体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面向以评促建,从根本上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另一方面,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欧洲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框架》启示我们,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不仅需要外部确定质量标准,更重要的是高校内部需以相应的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最终落脚于学校对教师的培育及教师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改进.[13]体育科研方法在线课程尤需如此,因为科研方法类课程不仅需要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强调问题意识统摄下的知识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为此,在体育科研方法在线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技术、内容设计、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更需要通过制度化措施引导、鼓励教师积极提升研究能力,以适应课程要求.

3 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开发路径

摆脱在线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以自我革命“主动迎接新的教育革命”,这种自我革命的关键在于掌握新技术和练就独特的知识技能.[14]由此,在线课程的开发根本上基于技术支持下的优质教学内容的呈现.

3.1 内容-技术覆盖的团队分工

在线开放课程整体质量取决于内容与技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教师个人承担课堂教学与在线课程技术制作的“独行侠”模式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课程[15].因此,在线开放课程设计开发需基于团队合理分工.首先,以体育理论专业教师为主体打造内容制作团队.第一,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建设,与校外学者型教师建立合作关系,组成校级合作团队,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第二,录制课程的核心视频内容.我们首先在线下课堂录制视频,通过回看视频从教师语言、姿态等方面反思如何更好地提升线上教学效果;进而选择微格课堂进行课程录制,强化内容制作的精品化,实现各章节内容在教学过程、讲解方式等模式上的统一.以上两方面的团队工作的目标在于立足教材的同时,利用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超越教材.其次,以擅长相关技术操作教师为主体支持内容优化呈现.在体育理论在线课程建设中,一是通过技术培训方式,使体育理论专业课教师摆脱“数字难民”的境遇,成为身兼二职的课程内容设计者和技术运用者;二是以合作方式引入外部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与授课教师的沟通协作,保障课程呈现效果最优化.此外,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问题上,通过请教专家或购买信息技术服务的途径解决.最后,以“技术—内容”团队分工体现团队成员的价值.课程的在线化转变使教师团体分工细化,在各负其责、各显其能的同时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我们在体育科研方法在线开放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吸收学校网络中心教师参与其中,使技术人才的工作不仅限于维护网络等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对“如何通过优化音像信息呈现使学生获得更好学习体验”等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对于体育理论专业教师而言,他们也因线上教学在相互合作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更好地融入教学之中”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2 科研-教学贯通的师生共建

以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协同创新是激发学生“创造本性”、提升专业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在线课程开发应以师生“双主体”协作,追求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以课程教学促进科学研究.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不应止步于依赖教材的照本宣科,更需要教师以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通过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反思自身不足,从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方面全面提升研究水平;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方法书籍、公众号文章、科研讲座等拓宽知识视野,将所学运用于具体研究之中.此外,以教学促科研有赖于学生能动性的激发.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模式,重视学生讨论和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发表个人观点.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旁观者,可充分在学生的讨论中汲取灵感,拓展、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起到促进科研的作用.另一方面,将科研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信息科技只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有趣、有用、有料”的教学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育科研方法在线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随着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视频制作或直播教学过程中能够围绕关键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围绕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进而通过征求学生反馈意见及时作出改进和提升.以科研促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实践经验表明,能够持续产出科研成果的教师更能够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在线课程质量.总之,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需要奉行教学相长的原则,以师生共建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贯通.

3.3 课内-课外互补的知识重组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学生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学习技能、分享经验,导致体育理论教学的“在场有效性”壁垒被打破[16],课内与课外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以“课内—课外”的协同联结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知识重组,成为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开发需要关照的重要面向.

一方面,重构课堂知识体系.早在十几年前,黄汉升教授就建议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将系统的知识体系模块化为彼此联系的单个知识点,“以单元进阶式弹性化模块教学代替传统的学期一贯制教学模式”[1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吸收借鉴模块化、单元化的知识点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地服务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这方面,微信公众号“混知”利用推文或短视频的形式科普碎片化的知识点,以其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具亲和力的形象开创了漫画式科普的先河,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其一,体育科研方法在线课程以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为目标,而非仅仅具体知识的积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拆解可能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二,以短视频或短文章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后开展教学,可以规避教学的严肃、沉闷之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碎片化”绝非漫无目的的东拼西凑,而是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构.另一方面,强化课外知识传递.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便利化,课外知识传递成为在线教学知识重组的重要手段.首先,借助微信群、学习通等平台,建立“学院-教师-学生”信息交流的畅通渠道;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渠道及时向学生传递拓展知识,学院则利用信息渠道做好辅助管理工作.例如,教师可通过微信交流群等途径将优秀公众号的科研写作方法等知识分享给学生,通过在“学习通”设置学习和教学评价任务,监督学生学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反馈情况,改进在线课堂教学,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协同互补.我们通过构建多元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将“教”与“学”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从教室转至田径场、篮球场等实践场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个案研究启示: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应将内容设计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持续改进.

内容设计:(1)重构在线课程体系以迎合多元用户需求;(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提高课程内容质量;(3)重视教学评价管理以保障内容持续改进.

开发路径:(1)进行内容-技术覆盖的团队分工;(2)坚持科研-教学贯通的师生共建;(3)以课内-课外互补进行知识重组.

4.2 建议

体育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建设是一个在往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在自我提升中谋求改进和穿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

(1)着力打造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以教学与科研的互融共促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动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评价保障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2)需要重视学生体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实践中思考课堂知识运用,在知识运用中提升实践能力;

(3)应高度重视课程的课外建设过程,充分动用多元知识来源革新教学内容,以先进知识传播手段促进知识的有效传递.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