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3-02-24 09:08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思政政治

王 琳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是主体突破封闭的“自我”,走向“他我”并与之构成互为主体的一种存在关系,既尊重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又能提升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之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契机,融媒体以其更丰富的媒体资源、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强大的互动功能加速促使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出良好的成效。融媒体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其自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会对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挑战。在错综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之下,高校如何优化、创设、利用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去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开展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双方通过交流,积极调整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良好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在促进媒介环境的优化,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融媒体凭借其更强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实时更新的网络消息、多元互通的媒体平台和丰硕无比的网络资源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融媒体时代高校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加速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平等

在传统的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表现出对学生的完全占有,二者仅是简单的、僵化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种长期不对等的关系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阻碍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展。在自由开放的融媒体环境中,媒体传播日益“去中心化”,人们言论以符号的形式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来,传统的教师“一元主体”的地位被打破,学生不再受到教师的牵制,其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大提升。在融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均等,教师失去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优先权,主体地位受到挑战。而学生作为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对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更强,对新信息的了解和新知识的掌握往往更比教师更有优势。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并消化新信息,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小,学生甚至反过来对教师进行网络热点、网络语言等相关知识的讲解,成为新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渐渐趋于平衡,“师”与“生”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并不是“主体-客体”关系[2],有助于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地位的平等。

(二)实时更新的网络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机能与活力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方式,这种一味地“填鸭”“灌输”的教育形式忽视了学生表达需求,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之下,网络信息传播更为方便快捷,网络平台只需极短的时间就能够把信息输送到世界各地,而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不再只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还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到社会热点话题,接收外界信息。这些实时更新的网络信息对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生们往往会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认知去筛选有用的网络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收教育者传授的内容。此外,融媒体时代使学生表达想法和观点变得更加自由,自然就产生了更多的思维碰撞,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机能与活力,使受教育者在交流互动中开阔了视野。融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用户浏览记录,在收集大量信息后精准推送相关消息,能够有效吸引学生读者阅读兴趣,刺激了学生学习和表达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有利于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多元互通的媒体平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频次

传统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氛围通常比较严肃,教育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唯有师生二者通过平等交流,产生思维碰撞,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得以彰显。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微信等各种互交性平台盛行,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和交流想法,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平台消除了年龄、职位等差距,学生也就减少了对老师的畏惧,借由多元互通的媒体平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而教师也能借由新媒体平台,从更广泛的角度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活动中,也能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因人数众多,无法进行一对一辅导的弊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差生”因学习上的问题导致厌学情绪上升并影响其学习效果这一突出问题。如此一来,二者打破了关系僵局,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想法,并积极采取行动为进一步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努力,致力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源自统编教材、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却不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分析,加上“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融媒体具备丰富的资源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统编教材,还可以从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中获取。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除了关于文本的解读,还可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补充、更新和完善。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使用融媒体新技术,通过播放幻灯片、短视频等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一改思政课沉闷的课堂氛围,有效推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融媒体与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更为灵活,更加契合高校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征,进而有效推进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融媒体环境下飞速发展的技术、不可控的信息、大量复杂的消息和隐蔽的网络空间导致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师跟不上网络发展、学生胜任不了主体地位、思政课教育效果不佳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难度大等现实问题。

(一)教师网络交往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作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网络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缺乏互联网思维,缺少变革教育观念的意识,忽视了融媒体对于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融媒体技术,甚至排斥新媒体。另外,“在主客二元对立的两极模式中,教师不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相同的、自主自由的主体,而是视为实现课程‘以我为中心’的目的和需要的手段,对学生实施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往和互动交流的机会,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单向的输入与输出的线性关系。”[3]还有不少教师深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着高于学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比学生丰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了抵触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难以开展下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就无法生成。

(二)学生自身水平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角度而言,首先,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水平有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未能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胜任其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和价值。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媒体的融合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知识平台的同时,也加速了西方媒体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加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侵袭。随着西方意识形态不断侵袭,面对有心人的蛊惑,不少大学生因缺乏理性判断容易受到影响,对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在融媒体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往往会快于教师,由于接受信息的不同步性,二者在交流沟通时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进而阻碍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程。

(三)融媒体信息具有不可控性,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

随着融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深化,媒体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这使得思想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显得更加复杂和严峻。”[4]海量的网络资源中存在着不少负面的,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信息,容易扰乱学生心智,使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另外,融媒体时代下,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其中网络购物、网络直播、游戏娱乐、抖音短视频等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质,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无法自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本身说理性较强,仅靠课程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普遍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思政课堂当中使用手机或平板来打游戏、逛淘宝和看直播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融媒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

新媒体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人们可以在网络匿名发表或者转发未经证实、不切实际的观点,这使得思想教育的舆论导向难度增大,影响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构建。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信息化潮流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负面信息泛滥且传播速度快,这些负面信息侵占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使人们陷入迷茫甚至变得堕落。另一方面,融媒体空间的虚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言论变得肆无忌惮,若没有一定的判断和自控能力,极易在网络虚拟空间里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甚至成为网络谣言的散播者和传播者。加之新媒体以商业为逻辑起点,它更多地关注如何盈利,关心怎样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怎样尊重人、发展人,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商业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思想是相违背的,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更别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模式效果的生成。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今融媒体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下,可通过打造师生双主体、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构建网络化教育平台等方式,促进实现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一)打造师生间双主体,坚持师生间友好互动

师生主体地位的平等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先决条件,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主体间性的领域,各个主体之间交互存在着,他人主体与自我主体是对等的,都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5]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要采取积极措施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教育者主体方面,首先,教师要放平心态。高校教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以和平的心态去接受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尊重学生主体的想法,学会倾听受教育者的诉求,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提升教学效果。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开展更多的课堂讨论,在互动中拉近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释放自我,进而提升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其次,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融媒体环境下日益复杂的舆情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不足,以增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学会用与学生相符的话语模式,避免出现语言冲突影响教学效果,要尽可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模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深挖现有媒体形式,高效利用媒体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公众号等平台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借助融媒体平台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高校可通过“问卷星”等媒体平台发放与思政课相关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主题网络论坛,举行如“真情对对碰”“师生面对面”等活动,构建自由交流的场景,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受教育主体方面,第一,学生应该树立主体的自觉意识。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当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要高于学生,学生应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受教育者要学会反思。受教育者通过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积极适应融媒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在纷繁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多个层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适应融媒体环境的发展。

第一,教师应该提高政治素养。融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政治学习来提高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应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牢记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应结合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第二,教师应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运用和理解媒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恰当地利用媒介,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使用、加工和表达,从而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并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媒介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要通过不断实践与学习,才能获得最终效果。学校可以让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给思政课教师进行媒介与信息文化知识的讲解,组织开展相关新媒体技能培育活动,将媒介教育纳入高校教师的必修课程。教师通过技能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网络教育平台的操作方法,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捕捉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想法,帮助学生进步。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善恶美丑,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并符合学生喜好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努力实现融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

(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与方法

融媒体背景下,丰硕无比的教育资源和类型多样的媒体平台为高校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可以进一步充实高校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密切关注网络信息,以学生悉知、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口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为课堂注入更多的鲜活的案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单调乏味,从思想政治科学理论精髓和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出发,进行教材选择与文本话语重构,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打心底爱上思政课。第二,教学内容必须依照社会现实,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网络上的社会热点话题,借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识。第三,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惑,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影响高校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利用融媒体平台提供“一对一”服务,消除学生困惑,帮助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手段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媒体集声音、文字和图像于一体的优势,运用当下如抖音、哔哩哔哩等热门的平台传递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课程内容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反复学习。积极利用如学习通、学习强国、大学生慕课等平台丰富课堂知识。利用媒体平台展示优秀学生风采,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媒体视域下的实效性。另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创设虚拟交往情景,通过角色转换、实践锻炼、游戏体验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产生由衷的情感[7]。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使得学生思想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四)全面优化媒体环境,打造网络化教育平台

“网络不仅成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的理想空间,并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实现开拓了具体途径。”融媒体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全面优化融媒体环境,打造网络化教育平台。

第一,高校要利用融媒体引导舆论导向。必须借助好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等优势,利用好如专题网站、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抖音、快手和哔哩哔哩等平台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并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幽默风趣网络用语传递主流声音,引导舆论方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高校要利用融媒体搭建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融媒体在信息传播、交流互动中的优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专业的教育平台共享学术资源,创新知识传播方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的转型升级。第三,高校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监督反馈机制。高校信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屏蔽,选择具有新媒体技术能力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信息监控小组,收集和分析学生关注的热门社会话题,并用专业技术进行过滤,从源头上审查和拦截不良信息,保障融媒体背景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发现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引导,为高校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融媒体环境。

猜你喜欢
主体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