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破解“写作空心化”难题的四个意识

2023-02-28 11:55王坚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空心化界定语境

王坚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学生写下的这样的文段:

诚然,想走之路是我们憧憬的诗和远方,指引者我们奋力前行,寻到心之所向;然而若我们仅怀着一颗理想之心,而不付诸行动,理想之路便只是空中楼阁、水中花月。因此,翻山越岭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学会在理想的指引下迈出坚定的步伐,奔向诗意的远方。

初读,感觉尚可,将“理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阐释得较为清晰,且有思辨色彩;再细致品味咂摸,会发现以上文段属于“正确的废话”,即所言明的道理可谓人尽皆知: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定的步伐,脚踏实地后方能仰望星空。

通过笔者调查,以上现象并非个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宏大叙事类或者言论类材料作文时,通常存在以下疑惑:材料中的道理(关系)已然知晓,但却无话可说;即使有言可表,一段话便已足够,实在写不到要求的800 字;情急之下,只能搜肠刮肚,展开“头脑风暴”,以期“发散”出与之相关的案例来补救;更有甚者,直接套用毫不相干的素材,或者直接照搬照抄试卷其他部分的语料来填充,先凑满800 字再说,成为李海林先生笔下的“非真实的作文”,缺乏了“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以及真实的言语成果”。[1]以上种种,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写作的空心化。

写作的空心化分为写作内容的空心化以及写作结构的空心化两部分。写作内容的空心化,指的是写作之于话题(主题)的阐释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只是注重抽象关系的构建,缺乏具体而微的深入分析,即文章充满着“大道理”,事例随处可见,口号、标语满天飞;写作结构的空心化,指的是文章的架构过于单调呆板,思维固化,不论何种话题(主题),均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文章为典型的五段式结构(开头—点题—关系1—关系2—收尾)。不难发现,内容层面与结构层面的写作空心化,二者互为依存、彼此影响。正是内容上没能打开思路,造成了结构上的固化;反之,结构的固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内容上的“发散”。当然,在具体的策略解决层面,还是要以作为主要矛盾的内容层面的写作空心化为主要突破口。

如何破解写作空心化难题呢?答案是:化“虚”为“实”。将一些相对比较宏阔的命题、抽象的概念、人尽皆知的大道理通过具体而微、真实可信的方式表达出来,产生耐人寻味、入木三分的表达效果。又该如何化“虚”为“实”呢?可基于批判意识、界定意识、情境意识、主体意识等四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批判意识:万物皆须“疑”

批判意识,即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既有观点予以质疑,从而打开思路,拓展既有的写作空间。特别是面对一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时,我们不能只简单停留于亦步亦趋的阐释层面,而是要学会用质疑的眼光予以审阅,“去辨别理由和证据、判断理由的真假好坏、探索隐含的假设和价值标准、挖掘更深的含义和根源,并寻求看问题的不同思路和视角”,[2]从而对原有观点或校准补充,或推向更高层次的理解。如“失败为成功之母”,便可大胆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失败都能孕育成功?如果不能,那什么样的失败才可孕育成功?有没有尚未经历过失败的成功?如果有,又该如何解释?与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成功相比,这两种成功的内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差异点在哪里?有没有一直失败,却从未成功的例子?如果有,又该如何解释?成功与失败的界定标准到底在哪里?经过以上一连串的质疑与发问,原有观点的内涵便被无限挖掘,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与饱满,写作空间也可进一步打开,具体而微的深入分析也就有了可能。以这道作文题为例,如下: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这道作文题为言论类材料作文题,只不过言论的呈现方式为“图片+文字”组合式,文字部分已经表明了图片内涵: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通过审题,可基本判断,本题所涉话题为——要想走好“想走的路”,就必须先走完“必须走的路”。不难发现,这个话题过于宏阔,且人尽皆知,是大家都能明白的大道理: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不历经实践的淬炼,哪能绽放出理想之花。这时,便需要立足于所涉话题展开不同层面的质疑:关系是否成立?关系是否唯一?关系所涉概念是否存在?如下:

质疑1:“想走的路”与“必须走的路”只是简单的先后关系吗?

质疑2:走完“必须走的路”后一定能走好“想走的路”吗?

质疑3:“想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路吗?

质疑4:是否真的存在“必须走的路”?

通过以上质疑,思路便可打开,思考便有了具体的依托。如质疑1,其实“想走的路”与“必须走的路”除却先后关系,更应该是共存关系,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换言之,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幸福密码便是:尝试把“必须走的路”走成“想走的路”。如下文:

审视现实,真的有纯粹的必走之路和理想之路吗?它们不过是人生的一体两面罢了。必走之路和理想之路,在现实的风吹雨打中,早已模糊了界限,成为人生的一体两面。想要成为世界巅峰的冠军,就要接受枯燥重复的训练;想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就要承受千万双眼睛的检视。每一条理想之路的边上,都并行着一条必走之路。弗罗斯特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今天我想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相信它们的终点将汇合一处。”

二、界定意识:万物皆可“定”

何为界定意识?即通过界定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缩小所涉话题的讨论空间,使得分析更具针对性。尤其是核心概念较为隐晦幽微时,通过界定概念来实现分析具体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路径。如前文所述作文题,其所涉话题中有两个核心概念:“想走的路”与“必须走的路”。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且形象,不大适宜直接作为核心概念予以探析,那么如何赋予这两个核心概念以更清晰且明确的内涵,便成了解题的关键。可做以下尝试:

界定1:“理想”与“现实”。

界定2:“社会使命”与“个体自由”。

如界定1,可将“想走的路”与“必须走的路”界定为“理想之路”与“现实之路”,在人生之路上,该如何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一问题相较于题目原本所涉话题而言,分析过程可更加清晰明确;如界定2,可将这两条路界定为“社会责任之路”与“自我实现之路”,畅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青年该如何协调好个体发展与社会使命之间的关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通过界定核心概念的方式来打开写作空间,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有标志性语句予以标识,即“‘想走的路’意味着……,这是一条……之路;‘必须走的路’意味着……,这是一条……之路”。如下文:

何谓“必须走的路”?是社会规定的道路,是大众之路。每代人都有每代人必须走的路,有必要的经历和成长。……

何谓“想走的路”?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个性之路。……这条路是人成为独特个体的可能性展示,不必须走,也不一定走得通,但也有人于攀登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个性之路与大众之路之间,……

三、情境意识:万物皆入“情”

情境意识,即给抽象话题设置一个特定且真实的时空背景,明确交际的主、客体以及交际目的。作文的过程也即对话,是“基于特定语境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书面交流”。[3]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可通过创设交际情境放大写作的情感功能,让抽象而宏阔的主题有了情感依托,从而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更具针对性。

有些作文题目在命制时,已提供具体情境,便只需把握要点,严格落实即可;如果碰到并未直接提供交际情境的情况,可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自行创设,列举如下:

创设1:劝说语境——我来劝慰别人,对方思想很痛苦。

创设2:演讲语境——我来号召别人,对方思想摇摆不定。

创设3:辩论语境——我来驳斥别人,对象思想很不健康。

创设4:自白语境——我来说服自我,自己曾经陷入困境。

如上述作文题,便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写作更有针对性。如“劝说语境”,便可设置为:“近期收到同桌私信,信中向你倾诉内心的纠结与烦恼:到底是应该按部就班地上课好好听讲,还是听从补习班老师的建议,抓大放小就好?”你作为同桌要给她回信,在信中告知她:“于学习而言,前者是‘必须走的路’,后者是‘想走的路’,二者如何协调,当然要以自身特点为要”。如“演讲语境”,可设置为“近期班级里弥漫着一股不正之风,很多人晚自习喜欢讨论问题,声音忽高忽低,不顾及大家情绪,严重影响班级自习课效率”,你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准备在班会课上发表一篇题为“你走的‘路’对吗”的演讲,发出号召,来引导班级舆论。如“辩论语境”,可通过树立假想敌的方式来呈现,如下文:

总有同学在发问:人能否跳过必须走的路,只走想走的路?人能否从雪坡登上顶峰?

且试看从雪坡登上顶峰会如何?身边不是正有鲜活的例子吗?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雪坡攀登者”,许多人想通过直播,想通过流量发家致富,最终被互联网雪崩反噬。……

仍有同学会抱怨:在那段必经之路上,伤痕累累,只想停歇不前。

停歇不前可以解决伤痕累累的问题吗?麻木不仁或躺平于人生又有何意义呢?人类之所以能超越动物,正是因为我们具有寻找“意义”的天性……只有在个体局限中反抗,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追寻个人无限的精神,或群体共同的志向,才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写照。

四、主体意识:万物皆有“我”

何为主体意识?即“我”的介入,尝试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适当的自我暴露。很多学生写文章,感觉无话可说,或无处言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涉话题与“我”之间存在隔膜,剥离了自我身份特点与年龄特点,并非出自本心,只是代“他人”发言。如此写作很难有真性情的表达,终将沦为流水线上的缺乏生命力的产品。

写作过程中,要以“我手”写“我心”,充分凸显“我”的存在,才能代“己”发言,体现出写作的个体化特色,表达出之于话题的个性化见解。当然这个“我”并非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而是一个与“我”有关的身份序列,如下:

身份1:“我”是高三学生——校园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

身份2:“我”是时代青年——立足时代特点,与时代同频共振。

身份3:“我”是中国未来接班人——置放于国家坐标系中,小我与大我。

身份4:“我”是文化传承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立足于“我”的不同身份,介入方式存在差异,也产生了之于话题不同层面的观照,如此一来既打开了写作空间,又可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我”,让文章更具个性化特色与情感色彩。以上述作文题为例,如何协调“想走的路”与“必须走的路”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我”定位为高三学子,那么你所呈现出来的思考,指向的便是校园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学习之路可否走捷径?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走的路”到底是什么路?如下文:

距离高考倒计时还余200 多天,同学们或雀跃、或坚定地选择好了自己的心仪的大学,或者未来的职业。看着窗外懒散飘荡的云朵,我不禁叩问自己:我未来的路在哪里?

如果将“我”定位为时代青年,那么你的思考就必须立足于时代本色,畅谈自我选择:你身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你所做出的选择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又该如何扼住时代的咽喉,立于浪前,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下文: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握搜索引擎,似乎就可以无所不知。但这种轻而易举得到的便利,也让我们浮于表面。知识广而浅,太多人年纪轻轻就拥有了洞察一切的自负,但一切都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还是一无所长。我们这一代人,迷茫的时候太多。父母总说“千金难买少年苦”,你厌烦了与他们争论,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早已开始冷笑“这福气给你要不要”。你从不认为眼前这些不能即刻变现的知识有什么用处,也不承认每天在校学习能有多少收获。……但你还是踏上了这条路,这条不知为什么要走的求学之路。骂骂咧咧爬出被窝,勉为其难来到教室。课堂上意乱神迷,拿起作业又无语凝噎。于是你更加困惑:“凭什么我不能随心所欲选择那条想走的路?”你渴望跳脱出来,踏上梦寐以求的自由之路。

如果将“我”定位为中国未来接班人,那么思考视界将进一步打开,需将“我”置放于“国家”这一坐标系中,从昔日的中国望向未来的中国,从东亚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身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国家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一方面是波云诡谲、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接班人,“我”未来之路的选择必须与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紧密相连,将“小我”镌刻进“大我”的丰碑之中。如下文:

揆诸历史,民族危难之际,无数先辈立救国图亡志,走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之路。放眼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中华人民共同走在奋斗路上。“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身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从“纤微之事”做起,将自我选择之路熔铸进国家、民族漫漫复兴之路上。当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内在力量前所未有迸发出来,涓滴之江水汇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中华民族的逐梦征程将所向披靡,想去往、能到达的地方将以“伟大”命名,新时代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当然,还可以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文化圈,将“我”定位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人,因为每一个“我”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留下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以笔者所在的闽南地区为例,“我”便可定位成闽南文化的传承者,在地方剧种——歌仔戏的传承之路上,“我”该如何走?是急切拥抱市场,走“想走之路”;还是固守传统,走“必须走的路”?

以上四种意识均着力打开所涉话题的思考空间,让写作内容更加具体可感,重点解决的是写作空心化在内容层面的难题。前两者立足于思维层面,重在“理”之深刻明晰;后两者立足于交际层面,重在“情”之真实具体。四者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而是和谐并存的共生关系,即入情且能入理:在界定概念时可运用质疑眼光;在质疑审视时,也可立足于自身的主体个性;而主体个性的确立,又可基于所创设的真实情景展开。

正如前文所言,写作内容空心化与写作结构空心化之间互为依存,解决了一方,另外一方也随之迎刃而解:如质疑,可让文章呈现出“层层质疑式”或“先破后立式”的结构形态;如创设交际情境,文章的结构形式也将发生颠覆性改变,剥离了理性的外衣,情脉与意脉实现了统一。当然,也可做逆向思考,通过收集一些较为成熟的思维分析模型与框架,如图尔敏结构、引析联结式结构、让步校准式结构等,反向助力打开所涉话题的思考空间,对写作内容空心化也有补益。

猜你喜欢
空心化界定语境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高血压界定范围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跟踪导练(三)2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