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教育对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2023-03-01 18:21张翠娟夏诗嘉李惠琼邓建军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情绪

张翠娟,夏诗嘉,李惠琼,张 帆,邓建军

(1.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 100853;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3.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4.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通信作者:邓建军,E-mail:1583481983@qq.com)

有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大约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35%,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因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的创伤性和特殊性,患者术后需要高质量的护理[3]。研究表明,照顾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直接影响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术后康复质量[4-5],且过渡期护理计划有助于改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4,6]。关于照顾者因素与患者康复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照顾者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患者康复[7-9],其中,照顾者情绪状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0-11]。根据生态系统理论[12],照顾者的情绪状态与患者的情绪水平及康复质量紧密相关。患者出院早期(出院后的30天内)是照顾者最容易产生焦虑的时间[10],提高照顾者的护理技能有助于降低其焦虑水平[10-11],但是,有关延续性护理教育对照顾者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结果并不一致[13-14],且缺少有关缓解照顾者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考查延续性护理教育能否降低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照顾者焦虑水平,为改善照顾者焦虑情绪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1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招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六医学中心接受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家庭中除了所照顾患者外,无其他心脏病患者;③患者术后与其同住。排除标准:①既往曾照顾过其他心脏病患者;②有精神疾病史或在医院期间存在心理问题倾向者。符合入组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共120人。采用系统随机取样法,将照顾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 人。本研究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患者出院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护理教育:通过宣传手册介绍合理用药、饮食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等。患者出院后,研究组接受为期4 周的延续性护理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延续性护理教育小组

由2 名主管护师与1 名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组成合作教育小组。其中,主管护师负责护理相关知识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负责心理支持教育、心理咨询以及研究过程的掌控。

1.2.2 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照顾者微信群,指导照顾者熟练掌握微信操作方法,以及通过微信填写调查问卷等。其次,确定延续性护理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术后护理支持、健康状况随访、医护咨询、胸部和腿部伤口护理、药物咨询、并发症管理以及术后危及心肺功能的风险因素管理、心理问题、饮食和身体活动建议等。第三,分阶段进行延续性护理教育:第一周,进行专项健康教育,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帮助照顾者了解心血管疾病术后护理知识并提高相关技能;第二周,重点评估与疾病相关的症状和患者心理状态,若发现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及时请课题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第三周,发送合适的功能锻炼视频,指导患者锻炼下肢功能;第四周,指导患者从功能锻炼过渡到日常生活,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机能,减少并发症。延续性护理教育均在每个星期周一、周三、周五的19∶00-20∶00进行。

1.3 评定工具

采用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的关系以及工作状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定照顾者的焦虑症状及其严重程度。SAS共20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20个条目评分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即SAS评分。SAS评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为重度焦虑。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9。

1.4 评定方法

于患者出院前,采集照顾者一般资料,并进行SAS 评定。于患者出院后1 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两组照顾者再次进行SAS评定。两次问卷评定均采用统一指导语,并告知问卷调查目的是进行护理科研,并承诺对数据完全保密。同时,要求照顾者通过自评方式完成调查问卷,每次限时15 min。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或配对样本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120 名照顾者完成本研究,年龄23~68 岁[(52.67±6.84)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见表1。

2.2 两组SAS评定结果比较

患者出院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0,P>0.05),两组SAS 评分≥60 分的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67% vs.78.33%,χ2=-0.048,P>0.05)。

患者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4.913,P<0.01),研究组SAS 评分≥60 分的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41.67% vs.75.00%,χ2=-13.714,P<0.01)。

患者出院1 个月后,研究组SAS 评分低于患者出院前(t=6.967,P<0.01),且研究组SAS评分≥60分的人数占比低于患者出院前SAS 评分≥60 分的人数占比(41.67% vs.76.67%,χ2=15.211,P<0.01)。

患者出院前和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5,P>0.05),且患者出院前和出院1个月后,对照组SAS评分≥60分的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3% vs.75.00%,χ2=0.186,P>0.05)。见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延续性护理教育后,研究组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也低于患者出院前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延续性护理教育可能有助于降低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照顾者的焦虑水平。此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延续性护理教育对照顾者具有积极作用,可能有助于增强其应对能力[5,13],进而提升对患者的护理质量[13,1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延续性护理教育为照顾者提供了护理指导,同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16-17]。其中,护理指导主要通过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来缓解照顾者技术层面的焦虑感[18-19],社会支持可缓解人际层面的焦虑感[20],进而增强了照护者的应对能力和相关技能。研究结果验证了延续性护理教育具有积极的情绪缓冲或调解效应[21-22],研究组从患者出院当天开始接受延续性护理教育,重点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提供在线咨询以及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患者出院后,照顾者将独自完成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此外,本研究结果还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即患者与照顾者在同一系统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机制[23-24]。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出院1 个月后,研究组SAS 评分≥60 分的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也低于患者出院前研究组SAS 评分≥60 分的人数占比,即延续性护理教育可能有助于降低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照顾者中度及以上焦虑的人数比例,提示延续性护理教育对接受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照顾者具有一定的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既往研究也表明,持续性过渡期护理支持为照顾者对患者给予高效照护提供了基础,帮助照顾者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有助于患者出院后得到持续的、高质量的护理[25]。此外,家庭随访和延续支持有助于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恢复社交生活,提高术后生活质量[26-27]。延续性护理教育改善照顾者焦虑情绪的效应机制,可能是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建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关系,减少患者出院后照顾者在对患者护理中可能面临的问题[26]。延续性护理教育能为照顾者提供更多的护理咨询和技能,增加护理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教育可能有助于降低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照顾者的焦虑水平,并为患者术后康复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提示护理教育和在线护理指导等干预活动,可能有助于降低照顾者的焦虑严重程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局限性:由于取样和研究时间问题,研究的生态效度和照顾者焦虑情绪改善的机理研究尚存在局限,未来可进一步在真实世界考查延续性护理教育对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机制,以及照顾者焦虑情绪对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情绪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情绪认同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