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探析

2023-03-05 11:30关莉莉张圣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制图水利工程育人

关莉莉,张圣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如何探索课程思政?从实施目标看,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从实施原则看, 就是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378,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各类课程主讲教师站在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立场上, 深入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并将其有机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在“同向同行”方面,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又经过课程思政理念的专题培训,能够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但在“有机融入”和“形成协同效应”方面却存在不足。 “如何挖掘思政资源”与“怎样做到有机融入”密切相关,由于各类课程的内容、性质不同,教师若不能深入掌握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 结合各类课程的特色进行创造性运用, 就难免会陷入刻舟求剑、亦步亦趋的窠臼。 作为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教师,笔者结合课程实际,实施了内导式、嵌入式、感化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试对自己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进行阐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1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层面, 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的特点密切相关, 既需要教师弄懂悟透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精髓,更需要教师深刻把握本课程的特色。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 因其教学内容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或者意识形态属性较弱, 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运用和实施方式选择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1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实一体、实践性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标准应用能力、空间想象力,重点培养学生识读、绘制水利工程图的能力。 作为一门隶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但教育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具有价值理性的人, 这就赋予了课程教学体系价值引领的属性[3]。 按照“三全育人”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该课程不同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人文类课程,在思政资源挖掘方面需要更加注重逻辑契合性,在有机融入方面更需要重视协同性,否则,容易出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化”和“去知识化”[4]等问题,导致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挤占或者打乱, 从而背离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基本属性。

1.2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具有作为自然科学所重视的理性思维类课程特点,与偏重于情感教育、责任教育的人文类课程存在较大差别。 若不能依据课程思政理念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考察, 只是借鉴其他课程经验进行简单移植, 就会造成课程思政实施中的诸多问题。一是课程思政的泛化。仅凭一腔热情将“课程思政”标签化、功利化、教条化,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甚至“无中生有”“以小充大”“生搬硬套”。二是喧宾夺主。认为思政元素越多越好, 所发掘的思政资源不仅难以支撑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观点,反而打乱了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知识图谱。三是简单拼接。或是基于惰性,或是由于认知的偏差,将思政资源与知识内容进行简单拼接、搅拌,背离“有机融入”的总原则,特别是不注重方式方法、无视逻辑关联、浮在表面等现象突出,消解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针对初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和课程组的教师进行认真反思,认为课程思政泛化、喧宾夺主、简单拼接,催生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思政教学。这种方式既占用大量教学资源,冲击了课程的整体性, 也淡化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界限,违背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基本属性;既不能使课程思政教学触及学生心灵, 更无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2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具有价值理性的人,因此,除挖掘这类课程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作风、习惯外,也要关注其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等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价值意蕴。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工程类基础课程,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诸如工匠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向。那么,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育人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在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有机融入”理念指导下, 笔者和课程组教师结合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坚持了以下三条原则。

2.1 内生性发掘原则

善于发掘基于课程本身的科学精神、 科学思维和职业精神等思政资源,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思维,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逻辑上的梳理,使教学内容与思政资源在逻辑层面上保持一致,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

2.2 嵌入式融合原则

按照关联性、延伸性的逻辑,立足课程所在专业群和行业企业背景, 精选具有鲜明思政特色的课程教学案例, 使教学内容呈现与思政资源实现自然融合、无缝对接。

2.3 整体性涵育原则

提升思政资源的涵养能力,抛弃单向化、片面化的思维,用整体性思维在课内和课外、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塑造共育的氛围,形成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从整体上实现其价值引领和思想浸润的作用。

3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依据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课程组主要从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人才成长层面,运用内导式、嵌入式、感化式的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3.1 “一词一哲理”内导式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基本立足点是各类课程的知识体系。 每门课程的独特内容既是提炼思政资源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政资源有机融入的主要承载者。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和规则、概念等孕育着深刻的哲理。哲理是哲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射, 它包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逻辑,具有永恒的思想教育价值,能够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理性的“总钥匙”。结合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课程组把基于绘图的工具、规则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挖掘整理成具有哲理性的教学实例。 例如,圆规是本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那么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出圆? 因为圆规的脚在走而心不变, 这里包含着深刻的处事哲理。 可以此教育学生,要圆梦,既要坚持初心不变,又要有路在脚下不停步的行动。再如,用“身正不怕影子歪”谚语阐释正投影概念。因正投影能真实表达物体,在制图教学中经常使用正投影概念, 但正投影投射到平面上的物体影子因为视觉效应而出现形状的改变,“身正不怕影子歪”正好可以阐释这一概念。这既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正投影的表示方法和特点, 也将正投影的真实属性与做人品行端正联系起来,引导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价值理念。再如,用发展观和全局观来阐释制图规则。制图标准规定,辅助线采用细实线绘制,完成作图后可擦除而不保留。辅助线是为了正确、快速识图、绘图所使用的线条,对于工程图的绘制起到重要作用, 但为了保证工程图投影的规则不被影响,多数成图都要将辅助线擦除。为此,课程组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将辅助线规则与无私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起来。这种内导式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模式, 较好地遵循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 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起来。

3.2 “一例一精神”嵌入式课程思政

课程是专业群的重要组成要素,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限于课程本身,而是要以专业群为依托,把思政资源挖掘和融入置于与专业群对接的行业背景之中,拓展思政育人的广度。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水利行业从业人员的入门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撑和辅助教学。 但制图技术教学与工作案例的结合不具有唯一性,这就为选择典型案例提供了可能性。课程组紧密结合水利行业重大工程和模范人物事迹,在课程教学中嵌入具有鲜明思政元素的案例, 构建了“一例一精神”的建设思路。 基于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相统一的原则[5],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兼顾理性价值,依据协同性和联系性逻辑,精选具有鲜明思政教育元素的案例开展制图教学。例如,马蹄形断面图是本课程“基本体投影—组合柱体”的内容,在案例教学上,课程组选用红旗渠工程的青年洞断面作为案例, 穿插介绍林县三百青年凿通青年洞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 再如,用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深孔泄洪洞圆拱直墙开展案例教学,凝练出“装满镜子的溢洪道”案例,阐释隧洞呈现出装满“镜子”的反光效果——这是因为建设者们对过流面采用高强度抗冲耐磨混凝土浇筑,以极高的表观质量为提升水库泄洪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这体现了精益求精的现代水利工匠精神。 通过推行“一例一精神”课程思政实践,注重发掘典型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嵌入水利工程建设所蕴含的思政精神, 既让教学案例更加生动鲜活, 又让思政资源精准嵌入日常教学,实现了润物无声、精准滴灌的效果。

3.3 “一师一事迹”感化式课程思政

按照“三全育人”理念,教师不仅要做传播学科知识的“授业者”,而且要做解答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解惑者”,做大学生价值塑造的“传道者”。 教师职责和身份的多重性,决定了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课程思政”的育人责任,都应具备在“授业”“解惑”之外的“传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379。 这就是说, 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推动者,而且其本身应是坚定理想信念、传播先进思想的典范。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教师接受思政教育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学深悟透理念,掌握课程思政本领,即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否则只能是望文生义、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想效果;二是真正做到思政理论的学用一致,做到真懂、真信、真用,用自己高尚的品行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付诸真情实感,在对学生精神塑造和思想价值引领上作出表率。

笔者所在的黄河水院工程制图教研室成立于1956 年,教学团队在教书育人上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且精神脉络代代传承,涌现出一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为此,课程组挖掘了工程制图教研室多位教师的模范事迹, 将其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鲜活案例。 2017 年,教研室老一辈教师张强武教授在从教60 周年之际, 拿出毕生积蓄60 万元设立“劲崧”奖学金。张强武教授解释说,取名“劲崧”就是“强而高”,希望母校培养的学生在校刻苦学习,奠定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不断进取攀登,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张教授高尚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让人动容。 七年来, 课程团队将“劲崧”比赛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劲崧”技能大赛和奖学金评选,在师生中弘扬张强武教授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再如,工程制图教研室曾令宜教授,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坚持精益求精,使制图教研室在教学技能上走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为学校斩获全国高校“高教杯”制图大赛“十连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塑造和传承了制图技能锤炼的精尖精神。总之,课程组教师潜心从教、付诸真情,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让课程教学在传播知识、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4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也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开展。 对此,学界已有初步研究,如,有学者认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政治性、 融合性、实效性等原则[6], 提出要遵循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构建原则[7];也有学者将课程思政提升到教学质量评价的高度,对其内涵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8]。 这些研究成果都极具参考价值, 能为高校从整体上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提供启示。 但对于评价一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来说,宜化繁为简、量体裁衣,根据课程特色并结合学生的收获进行评估, 具体到水利工程制图课程, 我们课程组把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行为、 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的塑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着重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时代价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上进行考量。

4.1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水利工程制图是专业基础课程,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与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进行衔接,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 在教学中,通过内导式、案例式和感化式的思政资源挖掘与融入, 塑造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使学生在制图大赛、企业顶岗过程中展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学生技能大赛中,黄河水院的学生与全国百余所水利类本专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在绘图、识图、建模的精确度和速度上技高一筹,多次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受到现场评委和兄弟院校师生的称赞。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因工程制图技能是职业的入门技能,学生最先展示给企业的即是读图、绘图技术,他们因在校练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制图能力,往往受到企业青睐。学生在工程制图上展示出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受到兄弟高校同行、 行业企业员工的充分认可,逐渐形成黄河水院独特的“制图现象”。

4.2 学生时代精神塑造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学子踔厉奋发的强大动力, 改革和创新是这个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因此,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是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 创造性地筹建了课程创新实验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塑造传承时代精神的学生团队。 2015 年以来,课程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利用学生掌握的制图技能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 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8 项,获河南省创业扶持资金奖励11 万元,提供专兼职岗位30 个;先后完成山东东平湖防洪抢险项目、郑州贾鲁河项目、商丘绿轴项目等26 个项目的BIM 模型制作任务。 教师通过运用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案例的剖析讲解、 创新创业精神的浸润、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的历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新时代的强国梦融为一体, 强化“技能成才、创新伟大”的价值追求。

4.3 学生发展能力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彰显价值引领和信仰信念塑造,不仅不会影响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恰恰相反,还会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实现由单纯的“技术人”向理性的“社会人”转变。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组的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传承“技能成就未来、技能报效祖国”的理念,教育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专业学习的社会价值和个人肩负的社会责任、家国使命,才会有更纯正的学习动机、更强劲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中,自觉地把工程实践中的哲理转化为人生哲理, 把教学案例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奋斗的精神滋养, 把教师的感人事迹作为不断进取的指路明灯, 逐渐形成把价值理性融入专业知识学习的意识, 让自己在献身水利事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5 结语

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虽然每门课程教学能够承担的任务、实现的功能有所不同,较难形成所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上有共同责任,在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上有共同目标。 为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各门课程教师应学懂弄通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 掌握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并将基本理念和实现方法与本课程的特点、内容、授课对象和教师自身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植入、教学内容打磨、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具有课程特色、弘扬主流价值、彰显师生气质的课程思政教学品牌。

猜你喜欢
制图水利工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