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应用价值

2023-03-09 18:57王志高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情劳动者协同

文/王志高(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带来了用工方式、劳动关系等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变化,同时劳动者对于自身职业规划、价值期望等日趋多元化,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分层、动态灵活等特点。让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的达成趋同一致,实现从共创共生到共赢共享的发展目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是底线保障,但要对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并形成组织行动能力,需要劳动关系的双方强化换位理解的认知能力、共情能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劳动关系,才有利于组织和人才的价值实现。

为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进程,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并结合市场环境、企业战略和人员结构等情况,在制度建设、组织文化等方面,推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特征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劳动者在新时代的各项权利、权益诉求,劳动者打开视野从市场竞争、经营管理的角度来体会企业运营管理的战略规划、原则理念,增强彼此的理解互信。企业组织致力于提升员工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职业软技能,打造共创共生的职场生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关系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是企业组织提质增效、创造价值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

一、有效共情沟通,共创和谐的劳动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布局,实现了国家发展建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奠定经济转型坚实基础的同时,提升了用人主体在运营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意识和组织能力,以应对社会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就当前来看,劳动关系仍然是实现就业的主要形式,是民众创造工作价值、分享发展成果的主要方式,劳动关系和谐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用人单位从时代发展的角度,了解劳动者对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制度公平、治理公正等权益诉求;劳动者从组织发展、战略规划、经营目标以及人才发展、职业规划等角度,去看待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举措,其中双方的共情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沟通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由之路。因此,用人单位从对员工进行职业化培养出发,激发员工的换位共情、同理共情、认知共情的觉知能力,促进新型劳动关系的和谐有序,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应用。

(一)共情能力的价值体现

按照心理学的概念定义,共情能力指的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比如对于情绪回应的情绪共情,理解他人观点的认知共情等。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诚实看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且能以恰当的方式达成沟通目的,是共情能力的价值体现。人们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问题,实现某些目标,特别是在劳动关系中,提高共情能力,可以提高工作协同效率,提升自身职业价值,为企业组织创造价值。

共情能力是化虚为实,从而实现岗位价值的职业能力。比如准确识别并理解客户需求,做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实现增加客户黏度、提高产品单价等目的;有效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提高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率,形成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全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提高协同配合效率,降低内部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组织精细化管理效益。企业组织内岗位人员的共情软实力,能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成果,是组织建设中促进低成本、高绩效的有效手段。

(二)提升共情能力的方法

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共情能力是可以学习、应该掌握的工作协同能力。就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共情能力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方法,来有意识地提升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和效果,化解误解和偏见,坚守基本底线,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提升共情能力的基本方法,其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标准是能让对方听到你的真实诉求;其二,能换位倾听别人的观点,标准是听懂对方的真正意图;其三,理解诉求,理解自己的诉求需要想办法表达清楚,理解别人的诉求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简单说就是:说清楚、听明白,把问题、分歧、意见等摆到桌面上,是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更是降低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的有效方法。

提升共情能力的基础,首先是以真诚平和建立信任,设身处地地去感同身受;其次是客观克制,避免以偏概全、盲目冲动或曲意附和;第三是厘清边界,带着人性温度去觉知自己、感知他人,但需警惕立场模糊、角色混乱。工作角色、岗位立场有边界,缺位和越权都不能把工作处理到位。

(三)共情能力的场景应用

共情能力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可以说贯穿了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接近零成本支出,但可以提高内部协同效率、外部拓展进度,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转型期环境条件下,更加凸显其提质增效的应用价值。工作场景的常规状态有三种,本职工作、横向协同、外部链接,掌握共情能力的方法,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向着沟通无障碍、协同高效率的方向努力。

比如本职工作,准确地接受工作任务、理解工作目标,及时与上司保持沟通,共情能力可以促进上下级之间的协同一致。另外,推动跨部门协同,打破部门墙,出于部门职责、利益立场的差异,共情能力可以增强部门间的理解,提高协同效率。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产业链、供应链等外部协同拓展、资源整合方面,机会和挑战同时存在,具备跨地域、跨文化、跨行业的共情能力,对于建立合作信任和高效协同作用显著,特别是周期长的可持续合作,建立稳固的信任,离不开参与各方的共识与理解,这就是共情能力的价值所在。

基于正向的共情沟通,个人对于企业、国家有着近乎信仰的认同与推崇,可以最大程度形成组织行动力;而企业、国家对于组织成员的维护和尊重,体现的是制度公平、治理公正,是以人为本,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体现在劳动关系中就是信任与和谐。

二、机制规则健全,确保管理的合理公正

当前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构建起有关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劳动争议以及劳动保障监察等制度体系,并建立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成的国家级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推动劳动关系调整日趋法制化、规范化,促进劳动关系的良性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营商环境的良性建设,对于企业发挥经营管理自主权至关重要,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制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特别是国企改制必须同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正当权益,支持企业经营管理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

(一)依法管理劳动关系

作为从大三线建设时代走过来的老国企,艰苦奋斗、为国家奉献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组织文化的基因,也包含了与时俱进、创新经营的发展意识和拼搏动力,广大干部职工对于国家战略的理解与执行,充分体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与国家的共生共情。同时也真实感受到,国家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伟大祖国与广大劳动者的浩然情怀与深切共情。

在深化企业改制的同时,推动市场化劳动关系的构建,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激发各类人才创造价值的内生动力,以应对市场化发展和竞争的多种挑战,服务于产业布局、企业战略,体现出企业组织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理解力和强大执行力,是企业组织与国家发展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共情能力,是全面理解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立法精神的共情能力,并将依法管理劳动关系,作为企业业务经营和内部人员管理的基本底线,体现了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的共情意识。

(二)合规建设管理机制

在国家关于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经营发展的管理制度,价值在于达成战略目标、创造组织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应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经过民主程序,建立公开公示的制度方案,能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员工绩效。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晋国赵鞅“铸刑鼎”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公布成文法的明确记载,可以证明我国法治的最早起源,也可以说制度公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当代人正在结合时代发展赓续传承。

定规矩以正方圆,敬畏规则是共情能力的根本基础。依据国家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以保障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合法正当权益,是企业组织对立法精神的规则共情。对制度进行宣传贯彻时,讲得通说得透,能唤起员工的理解共情,进而有效推动制度实施、组织建设,增强企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结合战略贯彻执行

在新能源、精细化工领域充分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不仅是生产经营国际化,在人才引进方面也会根据行业技术、企业战略、经营方式等因素,采用国际化招募的方式进行人才配置,使得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存在着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政治立场甚至是信仰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劳动关系的管理,通常会出现跨地域、多领域的管理协作,除了熟悉掌握各类人才基于国别的法律法规等国际规则,对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信仰等也应当了解并尊重,需要更加广泛、更高层次的共情能力,才能有效协调各类人才的工作关系、劳动关系,从而实现人才技能对于组织绩效的价值贡献。

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底线,是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劳动关系的规则,实际价值是保护劳动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但是并不能直接干预劳动关系中的工作成果和价值创造。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配合自身战略方向和业务经营阶段,积极构建良性职场生态环境、组织文化,离不开基于人性的强大共情能力作为工作方法,这对于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组织绩效,兼具了长效、短期以及即时的多重组织行为价值。

三、组织文化融合,创建共生的职场生态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员工的工作态度决定了绩效产出成果,若不及时掌握员工心态,化解不必要的偏见误解,解决可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会造成绩效低下、内耗成本等管理损失。立足工作角色使用共情能力,提前介入劳动关系的各环节开展工作,及时对劳动关系作出风险预警和解决预案,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明代正德五年三月,王守仁(阳明先生)就任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此地宋明清三朝先后出过三千进士,文脉昌盛但山多地薄资源少,百姓多因琐事争讼,阳明先生先后下发了11份告喻公文用以劝善息讼,有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借鉴到当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打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构建良性积极的职场生态,多措并举促进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之间的理解共情,建设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的利益共同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行动和实践应用。

(一)价值理念和文化融合

国际化竞争带来国际化人才的团队组合形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等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即使是本土人才,也存在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个性化,自然就产生了各种文化、理念的碰撞甚至冲突,这会直接影响岗位工作和团队协同的效率,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按照MBTI性格分析理论,在人类性格的四个维度(关注焦点、搜索信息、作出决定、生活方式)中,作出决定(思考型和情感型)是唯一一个具有性别倾向的维度,准确地说是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的差异。比如在沟通涉及员工晋升、职业发展、绩效薪酬等问题时,男性思维通常较为逻辑简洁、客观清晰;而女性思维在个体需求与动机等方面的共情沟通能力比较敏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把各种人才组成的“人群”打造成“团队”,促进绩效成果提升,共情能力是组织建设中价值理念认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二)职场生态与协同效率

职场生态是上下、左右、内外等多种链接的工作关系网络,这个工作关系网络的环境生态,直接影响或决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成果,包括人才流动、岗位绩效的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的机会成本,以及违规贪腐等经营风险,这些问题不仅是组织协同的精细化管理问题,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职场生态建设,采用业务单元内部轮岗,真实工作场景中换位共情的直接体验,可提高岗位之间的协同效率;或者跨部门横向轮岗,提高跨部门协同成效,同时有利于培养储备干部的宏观决策视野。真实体验他人的角色和立场,提高换位、同理共情能力,是提高组织协同、提升组织绩效、建设职场生态的重要手段。

(三)和谐共生与创造价值

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共同构建的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双方共创共建的结果,和谐是建立在理解共情上的共生,因为和谐共生,劳动者获得创造价值的职业机会,组织得到产业发展的团队力量,由此良性循环,形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和谐生态。

用人单位基于自身战略目标的规划,构建包括人才选拔、培养晋升、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等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以实际的企业行为传达企业与员工共生、共存、共长的发展理念,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共创共生共赢,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讲,应当树立职业化的责任意识,在岗位尽职尽责,创造工作价值,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主动加强职业学习提高技能,保持职业竞争力;同时劳动者也应明确自身的权益边界,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正当权益。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放到并列的突出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劳动者,对于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理论自觉。修齐治平、家国情怀,这是几千年以来我国人民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文化基因;守土安民、大国小鲜,是我国自良渚文化出现国家组织形态以来,爱惜民本的治理理念,成为今天国人赓续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和谐共情本就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内涵之一,从文化觉醒的角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是一种共情能力的实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企业组织应抓住 “共情能力”这个管理工具,寻求和谐劳动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社会和谐有序、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共情劳动者协同
劳动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