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03-14 23:23孙维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论时代思想

孙维红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31)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六个必须坚持”创新性地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2023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新一轮主题教育。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重点强调了此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全面部署。此次重要讲话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本文拟从主题教育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一、科学运用学习方法,把握主题教育内在逻辑

开展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致胜法宝,对于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党内集中教育,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是坚定思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此次主题教育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1]。“学思想”是前提,“强党性”是根本,“重实践”是关键,“建新功”是方向。只有科学把握党性教育学习要求,才能深入把握主题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以系统学习增强主题教育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不断继承创新党的理论、系统深化认识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之一。在主题教育中,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主要内容,建构完整的科学体系,才能取得实质成效。知为行之始,学为用先知。为避免碎片式研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理解,就要全面学习核心内容,重点把握包括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内容不是重复的,是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不断完善发展的理论。“十个明确”核心内容是原创性思想的集中表现,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以及党的领导等十个方面;“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原创性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实践指引,指导党员、干部怎么办、怎么干,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历史经验是原创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和标志性成果,深刻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出必须持之以恒坚持这十三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行动纲领。

此次主题教育总要求之一的“学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如果学习过程中缺少系统性、完整性,很难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

(二)以求实作风增强主题教育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2](P1)。本次主题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主题教育学习中,要深入思考学、实事求是学、严谨细致学、全面准确学、提质增效学,往深里走、往心里学。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理论思想同自己日常工作、岗位职责融会贯通。本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体党员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的知行观,有助于党员、干部深入思考此次主题教育。同时,“六个必须坚持”是全面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总钥匙”。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出发点,与西方资本至上的价值观根本对立,体现出党的政治高站位。必须坚持自立自信是基本立足点,不断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守正创新是前提基础,秉持大历史观,不迷失方向,把握和引领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出发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是认识和化解矛盾的突破口,是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方法所在。坚持系统观念是工作方法,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思维,形成总揽全局的科学思维能力。坚持胸怀天下是视野格局,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题教育总要求之一的“强党性”,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除了掌握好科学体系外,还要有求实作风,切实增强开展主题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三)以知行合一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性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3](P35)。主题教育应坚持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学。理论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讲实效。联系实际学,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最终到达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效果。

主题教育总要求中的“重实践”是根本,“建新功”是方向。这些都要求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要活学活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理论破解难题。在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4](P17)主题教育的学习,要用发展的哲学观点去看待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寻找答案;在思想上,要深刻把握此次主题教育,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二、找准精髓要义,遵循主题教育价值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结合新时代的历史阶段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的新思想。主题教育除了要求党员、干部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深刻认识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以主题教育引领全党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增强党的战斗力

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通过团结奋斗练就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5]。

1.统一的思想是党内团结统一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党的政治建设时明确指出:“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6](P49)延安整风是党内首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革命夺取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7](P506 )。主题教育是在开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开展起来的,具有团结统一、凝心聚魂、勇于奋斗的作用。

2.坚定的意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58名党员发展到新时代的9 800多万党员①,这个形成的过程不是靠党组织和党员人数的自然累加,关键在于全党上下有着坚定的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只要全党步调一致、坚定党内意志,就能无坚不摧、战胜一切。主题教育能更好地凝聚全党上下意志,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3.协调的行动是增强组织控制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全党上下如何统一行动。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任何破坏团结的行为都是罪恶”[8](P22)。如何把握执政规律性和具体实践部署,需要全党上下协调、统一行动,这不是暂时的、短期的,而是持续的、长久的。此次主题教育及时确保了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高度集中统一行动。

4.强大的战斗力是汇聚起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中国力量。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传承“过去为什么成功”的实践经验,又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此次主题教育为永葆党的先进性汇聚起强大的战斗力。

(二)以思想理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

话语体系是指特定的语言运用方式和交流规则,是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叙事体系则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P46)主题教育的开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伟大理论创新,加快建构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本国实际,在国际舆论传播场域形成中国语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明人民不仅是价值的创造主体,也应该是价值的享受主体,应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达到共享劳动成果、人人富裕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上发生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大局,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9]。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开展此次主题教育对于推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三)为全党深化调查研究走深走实锚定了实干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0](P1)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1](P109-110)。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总要求。

1.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正因为长久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百年成就。党坚决站稳调查研究的人民立场,保持深入群众和基层的正确态度,在亲身实践中群众发展权益保障等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12](P15)确证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2.坚守党性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更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品行素质、能力作风的政治标准。调查研究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时期,勇于解放思想,及时发现“农业学大寨”上交粮食数量不合理,老百姓负担太重等实际困难,帮助正定摘掉了“高产穷县”帽子。这体现了在调查研究中,勇于体察实情,坚持真理的重要品格。

3.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咬定调查研究的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一贯的传统,要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调查研究主要内容,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10](P116)。

4.坚持攻坚克难。时刻保持调查研究的昂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2](P15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险挑战严峻复杂,要求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信心、不畏艰险、攻坚克难。

5.坚持系统观念。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系统工程,在调查、研究和决策三个环节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唯物辩证法要求处理好全局和局部、主要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3]坚持系统观念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

三、高质量推进目标任务,突出主题教育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

(一)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作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充分体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辩证关系,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落实到主题教育中,重点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思想”要全面学习领会。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背景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

2.“强党性”要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机理。

3.“重实践”要强力攻坚克难。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坚持教育与实践结合,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力攻坚克难。

4.“建新功”要汲取精神力量。通过主题教育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党员、干部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水滴石穿的毅力,凝心聚力促发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二)系统落实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

此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落实在具体目标上,有以下五点。

1.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此次主题教育,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关键。只有理论学习先“解渴”,才有主题教育“润心”、进而“淬炼”理想、“坚定”信念。

2.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增强忠诚意识,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自觉。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始终秉持“人民的勤务员”的初心。

3.实干担当,促进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胸怀“国之大者”,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笃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民造福。

4.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5.廉洁奉公,树立新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勇于自我革命,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三)统筹谋划主题教育的工作事项

本次主题教育不设阶段界限,不分割环节,旨在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无缝衔接、相互渗透,实现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目标。在此次主题教育中,注意以下五方面学习重点。

1.坚持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全党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更加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在学习中,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提升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2.坚持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明确调查研究的范围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调查研究方法,科学地开展实地调查。同时要坚持正确态度,避免“不作为”“不愿为”心态,将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走心,促进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和落实。

3.坚持问题导向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通过主题教育,以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决发展难题,以创新驱动、质量导向、效率优先为核心,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最终以人民美好生活新成效去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4.坚持检查整改。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性格和最大的优势,通过此次主题教育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备战打仗、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14]。要坚持开展党性分析、开展整治整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5.坚持建章立制。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国家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纲领。开展主题教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章程,订立制度。建立主题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健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制度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注 释:

①据2023年7月1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804.1万名”,http://www.news.cn/mrdx/2023-07/01/c_1310730431.htm。

猜你喜欢
理论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