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视域下的韵文研究与文明互鉴新视野
——东亚汉诗史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03-22 06:15吴留营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为题东亚诗学

王 琳,吴留营

(1.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2.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汉诗是韵文的大宗,在古代东亚文坛长期居于经典主角地位。千百年来东亚汉诗的发展流变呈现怎样的风貌?2023年11月18—19日,由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主办,上海市国际比较文学创新团队、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共同协办的东亚汉诗史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东亚汉诗论丛》《东亚汉诗丛选》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在内,共有80余篇论文入选本届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海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集团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到场出席。另有学者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参会、听会。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聚焦“东亚视域与文学史观”,围绕多个议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学术讨论。兹择要概述如下。

一 会议首日主会场群英荟萃

11月18日上午的议程分为开幕式、新书发布会、主旨报告三个部分。开幕式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诗史(多卷本)”首席专家、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严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宏超教授为大会致欢迎辞,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江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桂梅作为嘉宾分别致辞。

新书发布仪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主持。《东亚汉诗论丛》是东亚汉诗史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呈现,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凤凰出版社吴琼编审、江西教育出版社陈骥主任作为出版社代表,分别就《东亚汉诗论丛》(第一辑)和《东亚汉诗丛选》(全七册)的出版过程作了简要汇报。吴琼指出《东亚汉诗论丛》代表了目前学界在东亚汉诗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陈骥认为这套丛书体现了东亚汉诗的完整风貌,构建了东亚诗文研究的时代路径。

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王韬旅日唱和诗的多元观照》一文,通过寻绎近代文人王韬旅日期间的唱和诗,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把握并捕捉中国诗歌流变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韩国庆北大学郑羽洛教授《韩国汉诗中所反映的“家族”及其意义》,以朝鲜时期文人金聃寿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其汉诗中所体现出的“家族”主题和学术价值。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的论文《从四所越南寺庙看汉诗在域外的生存》,通过结合自身赴越南访书的经历,分别介绍了西贡慧光禅院、会安圆觉寺、顺化妙严寺、河内使馆寺四所寺院藏书情况及特点,并创造性地指出,汉籍并非只是历史性的存在,而是流动并发展于今天的域外文化之中。日本电气通信大学范建明教授《关于江户时代汉诗发展的分期问题》一文,总结了历来关于江户汉诗分期问题的各种说法,并在分析各家得失的基础上,综合性地提出了四分期的主张。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分别就前述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认为上述研究成果具有学术前瞻性与开拓性,对本领域的学术发展具有推进意义。

二 平行论坛精彩纷呈

11月18日下午,12组平行论坛分别举行。学者们切磋交流,新见迭出。兹选取部分发言,简要概述。

(一)朝鲜汉诗研究

朝鲜汉诗研究分为朝鲜古代诗学溯源研究,朝鲜汉诗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朝鲜汉诗与中国文学经典的关系,朝鲜文人交往与唱和研究四个分论坛。

“朝鲜古代诗学溯源研究”分论坛由赵红卫主持。王成以《中国文论“象喻”传统与朝鲜古代诗学批评》为题,指出象喻在朝鲜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象喻批评是东亚文学互动、生成的鲜活范例,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实践。杜慧月的论文《高棅〈唐诗品汇〉与朝鲜文人的诗学世界》,通过分析朝鲜文人阅读、评陟、抄写《唐诗品汇》的情形,以及以此为基础编撰朝鲜唐诗选的现状,指出《唐诗品汇》与《唐音》一起在朝鲜文人的诗学世界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英民以《高丽后期诗人的炼琢观》为题,指出高丽后期诗人认为无炼琢不成诗。高丽后期诗人注重炼新、炼警、炼清,新、警、清的追求凸显出了高丽后期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力求突破的心态。李书宁以《朝鲜文人郑斗卿的历史审美观探究——以古体诗为例》为题进行发言,指出郑斗卿的古体诗汲取了司马迁、李白作品之中的养分,郑斗卿的历史审美观有尚奇、尚悲、尚真与豪等。王玉姝以《“东国儒宗”崔致远的佛学阐释》为题,认为崔致远的汉诗呈现出清幽的禅境及物我一如的圆融之境。崔致远始终秉持儒释融合、以儒为统的佛教观。吴文善在论文《金时习汉诗的两个精神渊源》中指出,金时习汉诗的两个精神渊源是屈原和陶渊明。其汉诗经“离骚之痛”的徘徊主题之后向陶渊明的回归主题转换,其间所遵之道的内涵也从儒家的修、齐、治、平向道家的精神解放和追求生命本真转换。

“朝鲜汉诗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分论坛由王玉姝主持。闫晶以《传统文人世界中的“才女”塑造与解读——以许兰雪轩为例》为题,指出《兰雪轩诗集》从编撰、传播到评论都在男性文人的主导下,依照男性文人的意愿和审美被塑造、评价,许兰雪轩这类“才女”形象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风潮。赵红卫以《朝鲜使节儒家视角下的齐鲁心像》为题,指出朝鲜使臣对儒家文化的仰慕及对明末儒教礼制的失序废弛现象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筑起了朝鲜使臣行使文献中的明末齐鲁心像。卢乃心在论文《论明清时期朝鲜士大夫对朝鲜女诗人及其创作之偏见》中认为,朝鲜士大夫对朝鲜女诗人的评论中掺杂着偏见,在这些偏见的影响下,朝鲜女诗人的诗文集不易流传,其诗歌创作题材和风格受到限制,其诗学地位不被认可,但也有部分女诗人的自我意识被激发,逐渐走向诗学自觉之路。苏岑以《朝鲜半岛芭蕉题材的文学书写》为题,指出朝鲜半岛文人的芭蕉书写与中国古代芭蕉书写的情况类似,但他们基于浓厚的性理学环境,接受和发挥了张载《芭蕉》诗所蕴含的理学趣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李振政在《东亚视域下的李氏朝鲜用韵研究》一文中考证分析了朝鲜汉字音韵,指出朝鲜李朝时代存在“三韵”“四声”“上古”三种字韵形态。刘玥以《朝鲜汉诗中的昭君形象书写》为题,指出“昭君怨”不足以概括半岛昭君诗的主题,朝鲜半岛还生发出了“艳妃”“贤画工”“香草美人”“贤妃”等主题。

“朝鲜汉诗与中国文学经典的关系”分论坛由崔英花主持。陈敏以《文章异域有知音:高丽士人阅读视野里的白集版本及其阅读反应》为题,指出高丽前中期白集唐代旧本传入高丽,高丽中后期宋代刊本传入高丽。高丽文人阅读后,形成了歆羡白居易闲适生活及对白居易名篇效仿的集体反应。崔英花在论文《朝鲜王朝坊刻本唐诗选集考论——〈唐音〉系列为中心》中指出朝鲜坊刻本刊刻的诗集类的书籍,以及朝鲜末期大众的学诗、读诗风气和坊刻本唐诗选集出版的意义。刘心如以《古代朝鲜集唐诗杂集创作面貌初探》为题,分析了古代朝鲜集唐诗引诗来源情况,该文对阐明唐诗在朝鲜的接受情况有一定意义。刘志峰以《9世纪杜诗传入朝鲜半岛新证》为题,通过细密的论证,将杜诗在朝鲜的接受时间又向前提了一段时间。秦莹、李章玲的论文《杜甫诗在朝鲜半岛接受的流变研究——以〈登高〉为例》,在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梳理了《登高》在朝鲜半岛的接受情况,对杜诗在朝鲜的接受情况具有补充意义。张雪君以《流衍与增殖:〈赤壁赋〉与朝鲜古代的汉诗创作》为题,梳理了《赤壁赋》在朝鲜半岛的接受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赤壁文化。

“朝鲜文人交往与唱和研究”分论坛由秦莹主持。张政君以《汉语文学视域下的中韩文化互鉴——以金泽荣汉诗唱酬为中心》为题进行发言,分析了金泽荣汉诗唱酬在中韩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对加深理解清末民初中韩文人交流具有一定意义。左江在论文《1598年陈奏行使臣诗歌酬唱研究》中,梳理了1598年陈奏行酬唱的基本情况,分别指出诗作酬唱引发的二李矛盾及引发的其他问题,为朝鲜文人出使中国途中的文人相处、文人关系研究提供了具体而微的案例。张佳佳以《日本殖民地时期流亡中国的韩国文人汉诗创作小考——以赵素昂的汉诗为中心》为题目,就赵素昂流亡中国期间汉诗创作背景、汉诗特点及所作汉诗的意义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王琳的论文《17—18世纪朝鲜王朝委巷诗人诗社考辨》考辨了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四个诗社是否可以称之为诗社,同时揭示了朝鲜中后期委巷文人发展的脉络,指出身份制度与朝鲜汉文学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马琳以《韩国汉文词追和中国词作考论》为题,系统探究了韩国文人汉文词体特征、追和方式等基本问题以及文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成因。

深圳大学左江教授在总结本组论文时指出,本组论文时间跨度大,研究视野广泛,研究内容丰富,有集中考察某个意象在汉诗中的流变,也有对文人群体的研究,资料收集完备,注重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性,并从书籍史、阅读史、互文理论等角度进行了探究。

(二)日本汉诗研究

日本汉诗研究分为日本汉诗的接受与独特视界、日本汉诗文献考辨与意象阐释等数个分论坛。

“日本汉诗的接受与独特视界”上半场由蒋寅主持。陆颖瑶以《平安朝汉诗中的王昭君——唐代文学的接受与创新》为题,分析了菅原清公、橘在列、大江朝纲三人诗对王昭君不同的评议,这些诗作都是平安朝文人接受唐代文学并加以创新的结果。刘昱江在论文《再议菅原道真〈中途送春〉诗对杜诗的接受》中指出,在为道真《中途送春》作注时,不必以杜甫《春望》为出典。侯悦以《回响与新变——江户林家学者次韵韩诗研究》为题,分析了林罗山、林鹅峰、林读耕斋三人次韵韩诗的情形,指出他们既受到原作的影响,也融入了日本特有的风韵,显示出海东文士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学诗方式。罗宇以《天竺医影:日本五山汉诗中的“眼病”书写》为题发言,认为五山诗人将宋人“以眼观物”的书写模式转化为“以心观物”,成为日本五山汉诗的核心特质。天竺医书文献构成了五山诗人眼科知识、医学观念的来源。此外,天竺医学影响了日本中世“三国佛教史观”,也是中日文学同源异流的重要原因。郭少辰在《唐诗学视域下的日本沈德潜接受》一文中,梳理了沈德潜诗学著述及唐诗选本的东渐情形,指出沈德潜的诗学观及所编两部唐诗选本在日本引发较大的接受热潮,其唐诗观念逐渐积淀为日本唐诗学因革中之基底。宋超以《内藤湖南汉诗中的东亚中国观》为题,指出内藤湖南诗作中存在着觊觎东亚与尊重中国的矛盾。前者成为日后的军国主义的依据,后者则显示了他日后成熟理论的端倪。

“日本汉诗的接受与独特视界”下半场由陆颖瑶主持。日本立命馆大学高语莎的论文《五山汉诗与“所翁龙”在日本的接受》,比较了鄂隐慧奯与西胤俊承创作的“所翁龙”题画诗,指出五山禅僧的题画诗作承袭了中国“所翁龙”题画诗文的要素。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的东传不仅限于物质的层面,还通过文字材料以及僧侣和文人的人际网络实现了更为活跃和深度的交流。陈茜以《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接受》为题,梳理《入明记》中策彦周良接触学习的中国古代典籍,管窥策彦周良的汉学知识体系,分析其汉诗创作路径,进而考察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中世时期的传播与影响。任健的论文《游戏文字的魅力——论唐寅〈花月吟〉的艺术特质及其文学影响》为题,在探究《花月吟》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揭示其对明清文学及日本汉诗界的影响,并追寻风靡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蒋寅在《服部担风诗集略评》的发言中,梳理了服部担风诗作情形,指出了服部担风的艺术渊源,认为其律诗行以议论、叙事,绝句有神韵之美,技巧熟练而不免落套。王培刚以《元政的性灵说接受与汉诗创作》为题,指出元政将袁宏道的性灵说与佛理相融合,经由对寒山拾得诗的次韵模仿,对幕初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风气展开了直率的讽刺和批判。元政诗中大量出现母亲形象,根植于这些诗中的“日常性”映现出性灵诗的美学特质,预示了江户后期性灵诗风席卷诗坛时代的到来。罗春兰、王鹏的论文以《五山禅僧汉诗创作对陶诗的嗣法》为题,指出五山禅僧在汉诗创作中引用和化用陶渊明相关诗句、意象和典故,模仿其风格特色,在实践中既体现出对陶诗的借鉴,又融入了自身独特的理解。熊瑶在论文《图像与日本江户时代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以日本江户时代的王维诗歌接受为中心》中,探讨了图像与域外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之间的关系。

苏州大学吴雨平教授在评议时指出,日本汉诗启蒙了日本文学,同时也向世界打开了东亚文学交流之窗。我国学术界对日本汉诗的研究从传统的诗歌研究本身,向挖掘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因素以及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进行阐释的方向发展。

“日本汉诗文献考辨与意象阐释”分论坛由李玉宝主持。李一鸣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考论》为题,围绕该书体例等问题展开,指出该书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学和文献价值。王连旺、邱惠珍在论文《日本五山文学中庐山瀑布意象的形成与展开》中,论述了日本中世之前、五山时期的李白受容情况,由此延伸到五山文学中庐山瀑布诗的接受途径,而后介绍了《五山文学全集》中的庐山瀑布诗,并从以《李白观瀑图》为题材的汉诗作品展开,讲述了其成立与东传过程。张丽以《试论日本五山山谷诗抄物的阐释特征》为题,指出不少在文学史上有建树的五山禅僧都曾注释或讲解过黄庭坚的诗作,然后介绍了一些代表性山谷诗抄物。这些抄物常以禅宗思维领悟诗义,多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论探讨诗义,具有初学者的思维定式。隋雪纯以《日藏胡曾两种别集考述——兼再论胡曾诗法因革与咏史体的晚唐正变》为题进行发言,梳理了胡曾别集版本的源流,辨析了两种日藏本的关系,而后从中日融通视野出发,考察了胡曾诗歌之影响,最后从咏史诗体正变的角度来探讨胡曾作品的得失。施锜的论文《黄檗宗行乐图形式顶相中的题赞意蕴研究》,介绍了行乐图的概念,梳理了早期禅师顶相中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行乐图的主体部分,最后以潮音道海禅师的《七师七友图》为例,分析了行乐图形态顶相日本在地化的表现。海丽以《夏目漱石汉诗中的动物意象探赜》为题,整理归纳了夏目漱石208首汉诗中的动物意象,分析了这些动物意象在汉诗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中既能体现出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也反映出当时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郑州大学王连旺副研究员在总结时指出,本组论文描绘出从平安到明治时期日本汉诗的发展轨迹,涉及平安朝文人对唐文学的接受、阅读史视角下的遣明使汉诗研究等议题,展现了学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三)越南汉诗研究

“越南汉诗研究的多维视角”分论坛由冯超主持。越南学者陈来德以《古代越南汉学史钩沉》为题,梳理了越南汉学传播的历史,划分为越南内属于汉至唐时期,越南李、陈时期,越南后黎朝至阮朝嗣德中年时期,阮朝嗣德中年以后四个时期。冯超的论文《中越陆海丝路上的文人酬应与互动交流》,围绕越南脱离北属后中越人文丝路上的诗歌酬唱活动、宗教交流和人员流动等问题展开论述。何仟年《阮绵审的汉诗创作道路及其意义》,从阮绵审的文学史地位、《仓山诗集》的艺术成就、仓山诗的文学史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指出阮绵审的汉诗艺术境界可以与中国优秀作者相媲美。李婵妃以《补“史学之芹藻”——中越贯通文化视野下的邓鸣谦越南咏史诗创作》为题,围绕邓鸣谦《越鉴咏史诗集》展开,从名儒、隐士、女性三类题材的吟咏分析了其汉诗价值,探寻了中国儒家文化对邓鸣谦创作的影响,揭示了邓鸣谦咏史诗集的独特地位。严艳在《越南汉文诗体的特征及流变》论文中,从越南汉文诗体及其研究引入,梳理了越南汉诗文体的演进轨迹,并从总体与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越南汉诗风格的变化。越南学者阮有山、阮氏雪以《越中中世纪汉诗在越南初高中学校的教育》为题,介绍了当前越南在初、高中学校讲授的越中中世纪汉诗,包括11首中国诗歌和7首越南汉字诗歌,并与中国的唐诗联系起来,探讨其影响与价值。

扬州大学何仟年副教授在评议时指出,本组论文讨论了越南汉学的分期、中越丝绸之路上文人的酬应和互动,另有对越南汉诗人和越南汉诗中独特意象进行的个案研究,为继续研究越南汉诗提供了启示。

(四)东亚唱和与诗学衍变

东亚唱和与诗学衍变分为东亚视域中的文人唱和研究、交互影响下的东亚诗学衍变两个分论坛。

“东亚视域中的文人唱和研究”上半场由黄仁生主持。李准以《汉诗为媒的东亚汉文化互动:〈遁庵诗集〉的成书》为题,梳理了《遁庵诗集》的成书过程,指出该诗集的成书也折射出了日、朝文人对明代诗学思想的积极受容,体现了以汉诗为媒介的东亚汉文化互动。周雨斐以《同声复调:晚清使臣在日酬唱的公共性与政治性》为题,指出晚清使臣在日酬唱是国际政治博弈的文学投影,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特点,是考察近代中日关系的另一种视角。李梓璇在《近50年来古代中日汉诗外交研究综述》中指出近50年来古代中日汉诗外交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对该领域研究展望。肖大平的论文《论闽粤奇人沙起云及其〈日本杂咏〉》认为沙起云旅日期间所作《日本杂咏》以类竹枝词诗体形式,细致描绘了日本江户时期节令民俗、礼仪民俗及日常生活,对了解日本江户时期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雯雯《江户汉诗创作主体的下沉式拓展——江湖诗社的视角》一文,以江户时代江湖诗社为例,指出江户诗坛的社集活动直接导致了诗人群体的扩大以及汉诗传播的大众化倾向,表明江户汉诗结社活动中的社会环境与文学思潮存在密切关系。黄仁生以《论叶松石与中村敬宇、大椝爱古的交往及唱和》为题,勾勒嘉兴诗人叶松石同大椝爱古、中村敬宇的交往唱和过程,指出其不仅对于研究近代中日汉诗交流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汉诗的跨国唱和提供了成功经验与经典性案例。

“东亚视域中的文人唱和研究”下半场由刘丹主持。常永婉以《中日笔谈中的汉诗研究——以〈大河内文书〉为中心》为题,以《大河内文书》为基础,厘清笔谈文献中的汉诗特点,同时也就中日双方对笔谈汉诗的态度进行探讨。陈雨星的论文《陈鸿浩与十九世纪末中日文人文化交往》,以陈鸿诰为中心,考察其身世交游,进而探讨晚清中日文化交流网络的形成、运作及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为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胡淑瑜《石川鸿斋唱和诗研究》一文,梳理了石川鸿斋唱和诗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芝山一笑》《宴集编》唱和诗的特点,指出这些变化反映出晚清中日文人唱和由兴起到逐渐繁荣的过程。叶晓瑶以《长尾雨山的上海诗会及其影响》为题,梳理了长尾雨山在上海时期的活动及影响。夏敏在论文《清代琉球人在北京的汉诗写作》中指出,清代琉球人北京汉诗充分显现了中国文学对琉球的全面影响,是中琉相关人士在北京经济、文化、外交上的密切交往在汉诗上的投影。刘丹以《明清琉球诗人的福州情结——以琉球久米村人为中心》为题发言,认为明清琉球诗人的福州汉诗不仅描述了福州的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而且记述了琉球诗人与福建文人间的交往情况,可从中窥探琉球人对福州的深厚感情。季龙飞的论文《晚清琉球官生在北京国子监的最后倒影——林世功留学时的喜和悲》,认为林世功在国子监的经历,他的所思所见、人际往来是林世功历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美大学夏敏教授评议时指出,本组13位学者对于东亚视域中的文人唱和现象进行了研究,可分为三类,即中日外交研究、中日汉诗唱和中的民间互动研究、东亚汉诗视域下琉球汉诗研究。琉球汉诗是东亚汉诗研究的薄弱部分,希望今后在琉球汉诗研究方面有更多成果问世。

“交互影响下的东亚诗学衍变”分论坛上半场由李玉栓主持。吴夏平以《“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题,论述杜诗入史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傅如意在《“东亚汉诗选学”论纲》一文中,提出了“东亚汉诗选学”的学术概念。陈艳以《古体与日本江户诗坛》为题,指出古体诗从江户前期到明治维新时期的地位大为提升。辛文、叶润之从形式、内容、和汉文学融合三方面论述了日本平安朝天历、宽弘年间出现的极富特征的耽美文学思潮。熊啸以《现代体验的古典书写:中野逍遥汉诗的定位与再评价》为题,指出中野逍遥诗作处于新旧文学、文化衔接的夹缝中,体现出了其在文学史特定时期的典型性与复杂性。山口莉慧在《中国汉诗与俳句》为题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汉诗从内容、表达方式、思想等诸多方面都对日本俳句产生了极其深刻及深远的影响。

“交互影响下的东亚诗学衍变”分论坛下半场由吴夏平主持。吴雨平以《身份的认同:论早期日本汉诗与其创作主体的关系》为题,指出早期日本汉诗的重要特点是直接记录统治集团集体生活的场景,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源于这一时期汉诗创作主体的身份畛域。苏文博以《明治诗风诗论与黄遵宪诗的作法——兼论对清末“诗界革命”的影响》为题发言,分析了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和《日本杂事诗》前后作法差异,以此为依据论述了黄遵宪诗的作法与明治诗风诗论的关系以及清末“诗界革命”的影响。何振的论文对日本江户诗坛诗语文献的历史分期、类型、中日渊源、审美倾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指出诗语文献是日本江户诗坛唐宋诗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建业以《江户时代大典显常的唐诗学知识整理及其东亚汉诗史的意义》为题,指出大典显常的诗学著作富有研究精神与博学色彩,在东亚汉诗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刘召禄在宣讲论文时指出,《文镜秘府论》对平安朝的“和歌四式”等歌论和江户朝赤泽一太乙的《诗律》等诗话的编写都有着重要影响。马双博以《和风汉体:论江户后期七绝诗体的话语建构》为题发言,认为江户后期以本土文化为内核创作理论和诗学话语,需要建构新的体系,而“和风汉体”就是这一方面的主体表现。史可欣在论文《兴衰由人:明治、大正汉诗与诗人身份演化的双重路径》中指出日本汉诗的近代演进呈现出独特的抛物线趋势,而这段“抛物线”的轨迹与汉诗人身份演化的两种路径息息相关。

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在评议时指出,应当把东亚汉诗史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考察其意义和价值,可以把东亚汉诗史放在世界文学史和东亚文明史的维度上予以探讨,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可以从世界史和东亚文明的建构这一角度提升东亚汉诗史的研究价值。

三 论坛总结及闭幕式的余音

11月19日上午的议程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分组汇报、闭幕式三部分。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上海师范大学严明教授作了题为《汉诗何以东亚,东亚汉诗何以成史——研究的基础、结构、视角及思考》的报告。严明指出,在东亚汉诗史的探讨过程中,对比较诗学中的外来与本土、模拟和创新、趋同与变异、民族性和普世性等基本诗学范畴研究,可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东亚共同体文学的研究范式。复旦大学俄罗斯籍研究员Ro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的报告题为《十七至十八世纪安南本中国神传及其喃译改写本中的汉诗》,指出部分越南汉诗被收入越南喃字改编本,这些小说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关系,为东亚汉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严艳教授的报告以《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对越南汉文诗论的影响》为题,她论述了越南诗论对中国诗文观的接受以及诗言志、诗缘情传统以及中国诗学传统对越南诗论的影响,指出越南古代诗学是对中国诗坛种种思潮的回响。南昌大学韩东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朝鲜后期汉诗的流变与思潮》,认为朝鲜后期汉诗可从“真诗风”“朝鲜风”“闾巷风”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并总结了“朝鲜风”汉诗所呈现出的诗语本土化等特点。

分组汇报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严明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吴雨平、深圳大学左江、集美大学夏敏、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等教授,扬州大学何仟年、郑州大学王连旺等学者分别汇报了各个分论坛的总体情况。上海师范大学吴留营副教授作大会总结,他指出东亚汉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放性,提出周而复始、和而不同、悬而未决、久而弥新等关键词,提倡研究应回归历史语境,并注重吸纳新材料、转换新角度、融汇新方法,使作为东亚文化遗产的古代诗歌文献重获新生。

本届会议旨在增进海内外学者间的交流与切磋,共同开拓东亚汉诗研究的新格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的活力。东亚各国汉诗的诗体形式相同,艺术风貌呈现出多彩的本土化特色。东亚汉诗作为东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和汉文学以外的文学形式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超越单纯民族和区域认同的世界眼光,为东亚汉诗史研究带来比较诗学的新视域。

猜你喜欢
为题东亚诗学
背诗学写话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