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充满生命活力的百岁老人
——回忆我的老领导刘江

2023-04-14 13:25山西韩玉峰
名作欣赏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刘江太行山

山西|韩玉峰

20 世纪80 年代,我在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当干事、处长,刘江是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艺,是我的直接领导、顶头上级。刘江老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做人风范,做事风格,对我影响深远。今刘江老仙逝,驾鹤西行,不胜悲痛!占《名作欣赏》一席之地,谨撰此文,感恩教诲,寄托哀思,送老领导远行,岁在癸卯初春。

刘江,1918 年7 月14 日出生,山西和顺人,1936年18 岁参加革命。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记者、作家、诗人、书法家,代表作有《太行风云》《傅山书法研究》《太行魂》《烽火摇篮曲》和17卷23 册《刘江文集》。2023 年1 月12 日,刘江老因病在太原逝世。刘江老足足走过了超过百年的岁月。这一百多年正是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向独立、自主,建立了新中国,又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并向着实现民族复兴前行的一百年。这沧桑巨变的百年历史进程,刘江老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青春是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岁月中度过的。他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八十余年,著述近千万字,几乎都是书写太行山的故事和历史人物。刘江的作品见证着百年沧桑岁月,记录着时代变迁,抒发着爱恨情仇,书写着人间悲欢。刘江说:“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总有一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那些代表着民族脊梁的精神血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书写。”

贫苦的家庭,苦难的童年

刘江的故乡在太行山脊上的和顺县温源村,饥寒交迫的少年岁月、血与火的青春年华,是他参加革命前的人生写照。祖父兄弟五人,辛勤劳作不能维持全家生活,两个儿子二十几岁就病故身亡。祖父考上秀才,靠教私塾、卖文章,每年能挣几吊钱,直到三十岁才结婚成家。婚后第二年祖父病故,奶奶寡居,含辛茹苦,饥寒交迫,艰难度日,照顾全家老幼。刘江从小和哥哥、奶奶生活在一起,睡在一起。晚上睡觉没有被褥,祖孙三人伙盖父亲的一件破袍子。一到立冬,就要把三个人的衣服盖在破袍子上,这就是过冬的被窝。古人云“太行天下脊与天为党”,可是刘家祖先即使生活在太行山脊之巅也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

刘江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历史的潮流所裹挟。1930 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失学,不得已回家放羊,当了羊倌。他为羊看病治伤,为羊接生,对每只羊都产生了感情,看到要卖出一只怀胎母羊,非常心疼。他不仅学会了放羊,而且也学到许多大小牲畜的饲养知识,遇到邻家居舍有牛驴生养常去帮忙。

种地、搓麻、放羊都找不到生活出路,家里只好把他送到和顺县粮税局当了小杂役,为人家做饭、清扫、提茶壶倒夜壶,每天还得往返三里地到城外担水,尝尽了人间艰辛。

时代在变迁,清朝变民国,改私塾建国民小学,刘江的父亲上了高小,两年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每月大约能挣三十吊钱。奶奶幸福地回忆:“一开头就买下二亩麻地,高兴煞人了。”生活有了改善,过去家里长年吃的是酸菜饭,现在过年能吃上一顿炸油糕了。

1936 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也燃烧到和顺县。太原来人在村上学校开会,宣传抗日,动员大家参加抗日牺盟会,久怀抗日之志的十八岁的刘江立即报名参加了牺盟会,并在组织“抗日学生会”的姨表弟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暗中指派他为抗日村长,宣传抗日,负责组织自卫队和民兵。刘江从此走上了抗日道路和长达一个世纪的革命生涯。

刘江曾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踏上新闻工作的道路

1938 年初,二十岁的刘江正在和顺县城的牺盟会小学教员集训班学习,组织上调他到太行战地快报《胜利报》编辑部工作。

《胜利报》1938 年5 月1 日创刊,是中共晋冀特委的机关报,是我党在太行山根据地创办的大众化报刊之一,朱德总司令题写的报头。后升格为《晋冀日报》,并入《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党在华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指导抗日斗争的武器,是敌后抗日的一面旗帜。

刚刚创办的《胜利报》只有一台用来印名片的老石印机。每次记者交回新闻稿,都需要报社的缮写员工手写一份报纸,就是把稿子写在报纸上,而且不能写错一个字,不能把自己的手纹留在版面上。刘江最早在报社就是做缮写报纸的工作。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在油光纸上用毛笔写和今天报纸差不多大小的字体,有正文,有标题,有各种字体和图案,写好的报纸再拿到大山里去印刷。这个工作既辛苦责任又大,一个月只给两块钱,不如当小学教员待遇好,好多人不干了,可刘江坚持下来了,还干得不错。后来报纸改为铅印技术,刘江从缮写报纸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刘江能文能武,放下笔背起枪就是报社的战斗队员。每次战斗他都积极打前锋,或者组织大家突围。朱德总司令高度评价敌后的新闻工作,他说:一张报纸“顶一颗炮弹”,而且报纸“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这对刘江鼓舞很大。

在《胜利报》刘江从缮写员、校对员干起,到战地记者、编辑,担任通讯科、编辑科科长,一直战斗在太行山上。离休后,八十多岁还创办了《山西公关报》《山西商报》等报刊,参与创办三晋文化研究会,进行山西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刘江说:“可以说,我一辈子干的都是党的新闻宣传文化事业。”

让刘江最痛心的事是辽县十字岭之难。1942 年5 月,日寇在太行山进行大“扫荡”。我军在辽县十字岭遭受重大损失。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指挥部队和报社人员撤离,而他自己壮烈牺牲,《新华日报》(华北版)总编辑兼社长何云英勇殉国。刘伯承说我们失去了文武两员大将。当时在《新华日报》担任记者的刘江目睹了这一切。光是《新华日报》社一下子就牺牲了46 人。刘江带着报社其他同志向深山里转移,突围后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刘江痛心地说:“他们都是我敬爱的战友和兄弟。”左权这位“两杆子”都硬的将才一直是刘江崇拜的对象。时年二十四岁的刘江在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突围中理解着战地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太行风云》——刘江的代表作

最珍贵的青春和热血澎湃的岁月,刘江都是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度过的,这是他一生至关重要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他一生书写不尽的文学素材。作为战地记者的刘江,足迹踏遍太行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了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为他此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太行山区他就开始在根据地的《太行文艺》上发表了小说。刘江说:“我要写那些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牺牲的先烈们,永远铭记他们的不朽功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江担任省市宣传文化部门主要领导,政务繁忙,无暇集中时间从事创作。然而,太行山的峥嵘岁月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1958 年,“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赵树理从北京回来,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请赵树理和刘江座谈。刘江谈了自己打算创作一部描写太行革命风云的长篇小说的构想,得到赵树理的鼓励。转年就是新中国成立10 周年,为了向国庆献礼,刘江利用每个星期的休息时间,开始了这部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后由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 年出版,1962 年12 月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修订版,这部小说成为描写农村革命变迁的经典之作。

《太行风云》描写太行山一个村庄的变迁,从热火朝天的抗战风云到农业合作化的激荡生活,如同一幅乡情浓郁的山水画。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质朴生动的人物、诙谐有趣的语言、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太行风云》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小说语言生动、流畅、自然。小说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农民的觉醒、奋起以及与封建地主阶级和日伪汉奸的斗争为题材,通过观音保祖孙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以及观音保、小五、元英、旦他娘、海生等青年农民在苦难生活中的觉悟和成长,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有力地控诉了地主阶级和日伪汉奸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将中国农民的精神动向和心理变迁放置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之中,充分显示了作家文学表达的“人民性”视野与情怀。《太行风云》写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农村革命的风貌,写出了太行山人民生活的情调,语言富有山西地方特色。刘江说:“这些故事和语言都是来自太行山,来自太行山的人民。”他还说:“在战争年代,太行山是我们与敌人作战的屏障;在和平年代,太行山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土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永远与革命历史相连、与太行山漳河水相连、与人民与时代相连。”

刘江和赵亨德

刘江是与“铁道飞虎”赵亨德并肩作战的侦察英雄。刘江说:“赵亨德领导的敌后武工队是抗战史上的传奇,他是我曾经的采访对象,也是我曾经的亲密战友。因为他,我从一名战地记者成长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侦察战士;也是因为他,书写英雄、礼赞英雄成为我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赵亨德领导的敌后武工队建立边区交通站,伏击正太铁路,活捉日本少将,被敌人称为“正太铁路拦路虎”。为了采访这位大英雄,刘江深入敌后作战第一线,成为赵亨德武工队的一员。赵亨德牺牲在解放平定的战役中,年仅二十六岁。刘江认为自己有责任把他传奇、英勇的一生写下来,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太行飞虎队》和电视剧剧本《太行一等杀敌英雄》就是以赵亨德为原型的。

刘江和《剑》

2004 年11 月,刘江的长篇小说《剑》出版。《剑》是一部描写民营经济的历史画卷,长达40 万字。刘江在小说的《后记》中说:“就应该给人民干点事,哪怕没多有少也行。”他认为《剑》的创作和出版就是作家为人民、为社会做的一件大好事,因为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且激励我们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作家在完成这部小说创作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六岁的高龄。刘江说,创作《剑》的酝酿时间也就一个月,完成这部小说的时间也就八个月,从酝酿到动手到定稿,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部小说反映了作家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生活的观察、对城乡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熟悉,特别是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熟悉,还包括作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关注。

长篇小说《剑》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三中全会后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叫改革开放,什么叫市场经济,什么叫非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什么叫农业经济产业化、集团化,什么叫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一句话,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书法家刘江

2019 年4 月25 日《生活晨报》报道,近日,央视对山西百岁老人刘江创作的“龍”字书法作品进行了报道。关于这幅“龍”字书法作品,刘江老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以龙为图腾,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书法创作可以修身养性,让人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作为书法大家的刘江,离休后,创建了傅山书法研究会和大型傅山书法碑林——太原碑林公园。碑林公园始建于1990 年,位于太原市汾河东岸滨河东路与康乐街交汇处,是一处收藏与展示傅山先生及明清之际历史文化名人墨迹的专业文化名园。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闲于一体。迄今碑林已收藏各种碑石418 通,是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的一个缩影。

教育家刘江

刘江一贯重视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干部实现“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四化”要求,山西省委宣传部创办了干部半脱产的山西文化进修学院,专门培训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刘江同志为院长,文艺处副处长贺新辉等为副院长,文艺处干事韩玉峰为教务长。

1980 年3 月1 日,山西文化进修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刘江院长讲话,他说:“党和国家提倡干部实现‘四化’。我现在是思想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等着火化。”刘江院长风趣幽默的话引起哄堂大笑。国际政治学院教授黄肃秋先生来学院讲课,刘江院长得知后来学院看望黄教授,合影留念。

一位葆有充沛生命力量的世纪老人

刘江老平易近人,思维敏捷,说话风趣幽默,举止干脆利落,自称“卧龙岗散淡的人”,效仿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风范,其实生活中他一点也不闲淡。他每天写文章、练书法,还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几十年的峥嵘岁月练就的青春活力依然在他的身上燃烧。接受记者采访,兴起时,还会表演压腿神功。每逢山西省老文艺家协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活动,刘江老一定参加。他健步如飞,三两步就登上主席台,赢得大家一片掌声。

猜你喜欢
刘江太行山
旧轮胎,新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太行山写生》
智取“私了协议”
How to Write a Cohesive Essay
太行山(外二首)
“话疗”养生:九旬“胡汉三”的长寿秘籍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一张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