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四重逻辑

2023-04-19 01:57宛舒婷兰军师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宛舒婷,兰军师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开拓进取中行稳致远。

一、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而忠实的探索者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主体性、创造性作用,这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立论基础、 前提因素和关键核心所在。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践行者

中国共产党在工人中深度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以多种形式,如:开办学校、开创报刊、组建研究会和研讨班等形式集中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中国共产党就是应用科学理论在解决中国问题、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的具体经验进行理性地加工,形成新的理论,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带领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奋斗目标与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彰显出造福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伟大情怀。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推进“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不断开拓创新,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有效解决和科学应对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哲学方面,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 从哲学上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哲学的思想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矛盾问题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进行了阐发,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又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在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界定,明确了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 邓小平着重论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使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廓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并对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根据我国时代方位的变化,提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等重要论断。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等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并在以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提出社会主义国家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认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路,并提出了判断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依据时代发展的新课题,提出的一系列论述,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展“两个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等, 科学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 要使其发挥改造中国的强大力量, 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基因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华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具体实际,既内涵着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也内涵着中国的文化。 结合实际,也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血脉,包含民族基因和民族特色,并以中国的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阐发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遭遇苦难时, 无数仁人志士立志挽救危局、改变中华民族的面貌,但均以失败告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基于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考察和认识, 独立自主地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学战略和政策, 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不仅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也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立足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的“建设之问”和“改革之问”,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新的飞跃、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新样态,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审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在总结经验中提升历史自觉、在找准历史方位中把握历史机遇、在“大历史观”中审视世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理论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具备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科学理论, 这些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形象。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作为一门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传统的旧哲学存在一系列缺陷,包括: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隔开来, 以旧的哲学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使唯心主义长期在历史观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并唯心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唯物论和辨证法有机结合起来,立志改变现实世界、实现全人类解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在这两大基石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并在不断的科学探索中总结自身发展的科学成果。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特别是在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挫折和考验时, 中国共产党仍旧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而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有利地回击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崩溃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永久生机和不竭活力。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也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基本道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坚持人民立场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志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奴役、被异化的现状,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一个阶级或集团的代言者, 而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共产主义学说是凸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最高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刻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更注重指导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改变自身命运而不断奋斗。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人民不断推进实践,减轻人民的苦难,使人民在打破旧的束缚中构建一个新的世界。 在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 被剥削的困境的基础上勾画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理想的发展图景,即:第一,摆脱人对资本的依赖,使社会生产资料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第二,按需分配,消除物对人的支配; 第三, 公共权力失去了政治性质,人将成为自由的人,整个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人将在更高级的形式上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3]虽然,马克思所描绘的这一“自由人联合体”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是,它将激发人民伟大的创造性动力,使得共产主义学说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人民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谋求幸福和利益的学说, 它从根本上揭示和回答了为什么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人民怎么样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等一系列问题,为人民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干中带领人民创造历史奇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将以不负人民的伟大抱负带领人民不惧风险、披荆斩棘、妥善应对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在探寻时代发展的课题中回应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在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 马克思和恩格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面对时代问题许多思想家均不能做出科学的回应,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于开放中获得发展的科学理论正确回答了时代之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解决时代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只有坚持将一脉相承与守正创新相统一,才能在开放中获得超越的科学理论。时代的变迁不仅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正义性消逝, 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威力,在穿越时空中释放着真理和道义的魅力,开辟出发展的新境界。 在忠实坚守和积极创造中勇毅前行,在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累新鲜经验,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指导中国新的实践。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和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胜利。

三、历史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

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保持青春活力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政党的先进性和未来发展的前途命运。一个政党只有始终坚持推进理论创新、 以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 才能为其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积蓄前进的动力。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品格, 于实践中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并在不断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中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

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以及金句,片面而生硬地将其套用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以为掌握了“真理”,这是完全不可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是违背真理原则的。 换言之,只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个别词句、 从外国的经验出发,不经过冷静的分析,不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做出正确判断,就会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挫折。遵义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按照“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行事还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真正地独立自主地依据中国实际做出了历史性的决断,带领中国人民破除旧世界,同时建立起新世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实现了“站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西方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依据我国的国情、 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变化走出的一条坚持基本原理和内核以及真理和科学的新道路。 通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又以创新的理论引领实践的深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正是在这些新理论新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强起来”

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勇于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 致力于回答时代和人类面临的新课题,富有深厚的人类情怀和世界视野,既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又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并且, 在统筹改革与开放、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高尚品质, 为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提出科学的价值导向,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强起来”。

四、实践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足点就在于站稳人民立场、着眼于时代课题、民族复兴的愿景以及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最终落脚点就在于满足人民幸福生活、回应人民期待,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在系统回答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的同时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 在不断满足人民生活向往的同时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之问:系统回应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人民的命运翻开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是单就为了理论而论述理论、为了思想而阐发思想。在世界文化冲突加剧的形势下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面对一系列重大的时代课题,如: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如何使中国共产党有效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正确、 科学、 系统的回答, 做到又切实解决和回应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时代课题,又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 当然,这也是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

(二)世界之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变化中的大局和大势

以广阔的视野审视世界发展变化的大势、 依据世界大势的变化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制定本国发展的方针政策, 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行动优势又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人类、 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面对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虎视眈眈的敌视态度和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严峻形势[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局势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出路,广泛同一些亚非国家构建友好关系,形塑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格局, 使新中国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的科技革命不仅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关系, 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革,使国际形势呈现和平的趋势,依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 邓小平对时代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敏锐地把握,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并且,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巨大的国际竞争和发展差距使得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产生强烈的紧迫感。 因此,在科学审视国家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地前提下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的影响使得世界面临新的动荡和变革[5],面对如此考验,中国共产党科学统筹两个大局, 以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 提出了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人民之问:依据社会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不管是“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还是“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谋利益”,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社会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秉持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 只有不断带领人民解决矛盾、勇往直前,殚精竭虑为人民谋幸福,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6]。

毛泽东依据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制定了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 依据不同时期战争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建立了新中国,带领人民“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社会的矛盾成为人民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残余之间的矛盾。 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击溃反革命势力的基础上恢复国民经济。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严厉打击投机活动,稳定物价、实施“一化三改”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 使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大力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推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的8 年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贫困农民谋幸福作为脱贫攻坚实践的目标取向、 以贫困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最高准则、 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最高原则,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深入推进医疗、社保、住房、分配制度、生态环境等关涉人民生活各领域的改革,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时代之问:深刻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意志力、担当力、深刻洞察力以及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活力。时代和实践是思想生成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并且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准确抓住了新阶段的新战略和新任务,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新的高度, 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出真理与道义的力量。

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胸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以全局性视野和整体性思维推进和谋划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