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研究

2023-04-19 04:25张春慧
关键词:皖南黄山译者

张春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外宣翻译是架设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正确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高质量的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对推动我国旅游国际化、促进世界文化互鉴具有重要而非凡的意义。皖南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天然美景和世界文化遗产,是安徽省、中国乃至世界上少见的旅游资源富集区。2022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指出全省将“依托皖南独特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能力,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其中重点强调“推动旅游国际化发展,塑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皖特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

从2022年起,本团队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该区旅游外宣翻译严重缺位、外宣资料匮乏、翻译质量不容乐观,影响了国际受众的正确理解,这与我省旅游生态文明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形象极为不符。鉴于此,本文依托生态翻译学,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旅游外宣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和文化对外传播的效度、提升皖南涉外特色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期实现旅游外宣在安徽省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1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阐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核心思想是翻译即“生态平衡”、“文本移植”、“适应/选择”[1],对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彼此之间互联互动的关系展开全方位解析和论证,探索如何在多维转换中追求保持翻译的生态平衡和发展,最终恰当地运用“三维”转换使译文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该理论秉承了时代发展与学术创新的精神,用“生态”概念思考和探索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可持续前景发展,结合旅游文化外宣的特点,阐释其对跨国旅游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对丰富旅游外宣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途径。

2 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外宣翻译现状及问题

2.1 旅游外宣翻译滞后、外宣资料严重匮乏

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和皖南古村落等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外宣英译手册和指南偏少,记载皖南地域特色文化的旅游景区英译本仅零星分布于少量景区,相关旅游信息英译缺乏规范性,“翻译腔”严重,歪曲贬损了皖南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形象构建,外国游客难以真正理解和感知旅游景点及其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

2.2 翻译不规范、翻译质量不高

黄山地标性景点如“迎客松”译名重复混乱,黄山市政府官网上译为“Welcoming Guests(Yingke)Pine”,译文冗长拖沓,不妨译为“Guest-Greeting Pine”,简洁明了,既有效传递了“迎客松”蕴含的热情好客的文化精神,也符合译入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2.3 旅游外宣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皖南示范区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急需构建和研制一套科学规范的、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旅游外宣翻译标准和安徽双语旅游专门语料库;特别缺乏一套健全的监管机制和高尖精的翻译人才梯队,从而高质量地服务皖南景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和发展。

3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皖南旅游外宣文本英译

3.1 皖南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术语,“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1],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有其特定的主客体环境。

3.1.1 客体环境

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客体环境构成元素不是单一的,是多重、复合的,包括原语、原文的语言特征、文本风格,又涉及译语系统、翻译策略和规则译法等。如黄山市作为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保护传统古村落是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古村落和徽文化外宣文本翻译,对弘扬和传播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旅游外宣文本类型繁多,兼有信息功能、美学功能和召唤功能相融合的特点,要充分兼顾原语和译语的差异,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的传递,采用最佳的翻译策略向海外游客传递皖南的异域风情和地域文化,激发外国游客的审美体验和游玩兴趣,传播皖南特色文化。

3.1.2 主体环境

皖南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主体环境泛指一切参与到外宣翻译活动的“诸者”的集合体,即“翻译群落”[1],译者和读者是其中两个最关键的变量,如黄友义提出,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最好的外宣翻译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2],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向外国读者传递原语和原语文化,让其身临其境地领略皖南旅游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美。因此,译者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翻译群落”的诸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作出适应性选择,使被移植的原作在译语土壤中重获新生。

3.2 “多维整合”原则对皖南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指出,原文在被植入译语环境时,为避免移栽失败,出现翻译中“橘逾淮为枳”现象,切不能为求“信”而机械复制原文,也不能刻意逢迎目的语读者而曲解原语;译者势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择善而选,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力求取得原语和目标语在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中的最佳平衡。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是集富有徽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聚集地,对于诸多景点文本的英译,“多维整合”原则可依据“三维”转换法,诊改和弥补皖南景区外宣翻译不足,提升景区国际化水平。

3.2.1 语言维的转换和调整

“移植”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表述,它首先涉及语言层面的“移植”,即将一种语言生态系统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种陌生、异质的语言生态系统中;每一门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在移植时,非貌合神离的形式对应,译者需对汉英微观语言层面存在的差异作出细致合理地调整和优化。

例1:黄山博采中国名山之长,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秀丽,黄山不无兼而有之[3]。

译文:Mt Huangshan holds the charm of all other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and claims to be “the most spectacular mountain in the world”. It is as magnificent as Mt Taishan, precipitous as Mt Huashan, graceful as Mt Emei, and has the misty cloud of Mt Hengshan, the delicate rocks of Mt Yandang, and the pouring waterfalls of Mt Lushan.

例1出自黄山景点宣传册。原文语言华丽,将大自然赋予黄山浑然天成之灵秀险峻、艳压五岳的磅礴气势描绘地淋漓尽致。汉语崇尚“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词义偏笼统;英语注重个体性思维,词义偏具体,首句直译以“黄山”为主语,“charm”精妙地译出黄山超凡的魅力;在旅游文本中,汉语善用大量华美的辞藻和对偶对仗等修辞,以渲染出对称和谐的视听美和意境美;西方读者倾向于言简意赅,少浮夸空洞之辞,注重文本信息的捕捉和理解。第二句再现了源语排比修辞和凝练的语言风格,通过英语中对应的“as...as”结构,适时调整词序重组信息,以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生态环境,将黄山的“雄”“峻”“秀”千峰竞秀和雄姿灵秀的绝美传递给读者,成功地唤起读者对黄山人间胜境的无限遐想。

例2:黄山72峰,或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

译文:Lofty and steep, the 82 peaks Mt Huangshan are also well-proportioned and naturally- formed. Of the 72 peaks, the three main ones are Tiandu Peak, Lihua Peak and Guangmingding Peak.

例2选自黄山景区简介。四字词组是汉语特有的语言形式,原文叠加的四字结构辞采靡丽,行云流水般的对称结构将黄山奇峰的独特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富音韵美;旅游文本以传播旅游信息为主,若逐一对应译出,反而让读者感觉虚无缥缈,翻译时要兼顾原语的内容与形式,向外国游客传递中国旅游文化的万象魅力和语言精华。译文将“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用2个并列的形容词译出,言简意赅,准确地传递了源语的内涵,符合英语的行文表达;“well-proportioned and naturally- formed”保留了源语的对称美,其中这三座主峰存在多个英文版本,若直译为“Celestial Capital Peak,Lotus Peak and Brightness Apex”,令人不知所云,笔者借鉴了2022年9月2日发布的《新华社:世界遗产在中国之黄山(英文版)》对外宣传片中的译法,对“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用音译译出,保留其独一无二的语音和书写形式,有利于丰富全球旅游文化。

3.2.2 文化维的弥合与协调

语言根植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任何旅游外宣文本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外国游客在饱览皖南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与锦绣山河时,更期待感受徽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由于每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迥然不同,反映在文化上也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的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即文化生态,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即所谓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使皖南旅游文本在译语文化系统中不断地被激活、焕发生机。

例3:徽州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高潮,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朝代更迭,中原大乱,北方强宗大族纷纷南渡求生避难,有长江天险、有高山阻隔的徽州山区于是成了“桃花源”[4]。

译文:There have been three large waves of immigration, occurring in the late Western Jin,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The conclusion of these dynasties were tumultuous times, marked with social upheavals and frequent regime changes, reducing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into a chaotic battlefield. Consequently, many powerful northern clans migrated to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of Huizhou, safeguarded by the Yangtze River and towering mountains, offered scenic haven from the constant warring[4].

例3选自《徽州古村落》的史料记载。当原语文化进入译语文化系统时,译者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点和理解力,根据其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进行翻译,重点关注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或“文化特质”等现象,原文中涉及中国年代考证和朝代等信息“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对外国游客比较晦涩难懂,翻译时增加了必要的文化阐释“marked with social upheavals and frequent regime changes”,消除不必要的文化误读和偏见,满足外国游客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理需求;“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喻指徽州是一个免受战乱、与世隔绝、宁静美好之地,采用释译“offered scenic haven from the constant warring”弥补文化信息欠额,让读者一目了然,使徽州这人间圣地令人无限神往,源源不断地吸引西方游客探寻徽州悠久历史的印迹。

3.2.3 交际维的强化和提升

交际维对译语读者给予高度的关怀和尊重,最大限度地增强和提升旅游文本信息的交际效果和可读性。纽马克指出,旅游外宣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应以读者为中心,充分顾及“一是原作者与读者层的关系,二是译文必须使用易于读者直接理解的语言”[5],按照读者群去行动、思考和感受,译者为追求译文良好的交际效果,主动向读者靠拢,用简约质朴的语言传播我国瑰丽的旅游文化信息,创造出符合外国游客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最佳译本。

例4:“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的建筑格局是:以巍峨苍翠的雷冈山为‘牛首’,参天古木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居民群宛如庞大的‘牛躯’,清泉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沼后经两个出水口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即为‘牛肠’,使用过的水经过滤最后流向村外被称作‘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6]。“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被国外建筑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6]。

译文:...whose ox-like layout and water system can be seen as a wonder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this ox-like picture, the dark green Leigang mountain is apparently the “head”, towering old trees the “horn”, groups of residences the “torso”, Yonping Spring the “intestines”, which goes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into the “stomach” Moon Pool, gets filtered and flows towards the “belly” South Lake. Four bridges that stretch across the river are called “legs”. This design of village and river system as a scientific whole has been regarded by architects home and abroad as “living textbook to research on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ancient China”[4].

例4选自《徽州古村落》宏村的景区简介。译文再现了文本的语用和交际效果,对于读者过于细枝末节的繁冗信息,如“巍峨苍翠”、“错落有致”等文辞美妙的修饰语,作了适当的“裁剪”和“过滤”,通过缩译和减译突出宏村建筑的“奇”“美”和“巧”;若原封不动地生搬硬译,译文难免冗繁,交际效果也大打折扣;“牛形村落”“ox-like layout”贴近原文的风格,取得了译文理想的效果;“ox”指田间辛勤劳作,帮助人们耕种拉犁的牛,牛自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勤劳、财富,有诚恳善良、五谷丰登等美好寓意;牛在西方文化里也是倍受人们喜爱和崇拜的吉祥动物之一,因此“ox”符合西方读者的视野期待和审美心理;原文巧妙设喻,一连串新奇生动的比喻如“牛首”“牛角”“牛躯”“牛胃”等,用排比句式译出,语言雅丽质朴,行文节奏和谐,富有感染力,译者遵循了译语的语言风格和句法规范,用严谨平实,明白晓畅的英文译出关键信息,对宏村古老深奥智慧的中国建筑风水学加以形象阐述,化抽象为具体,去繁为简,为读者扫除信息理解上的障碍,将宏村构造“神牛”结构图逐一呈现在世人眼前,勾勒出一个神秘、幻美、智慧世外桃源般的原始村落,提升了景区魅力指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 结束语

上乘的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有助于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服务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促进安徽旅游文化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将皖南旅游外宣文本置于整个生态翻译系统研究更全面立体,运用多层次、动态的多维转换检验和论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本诸要素,提高了皖南景区外宣翻译的质量;译者在追求翻译各要素平衡和谐的过程中,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优化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在实践中千锤百炼不断突破自我,为重塑皖南旅游示范区良好的国际形象和高质量的国际语言环境提供智力支持,让世界聆听中国皖南最美音。

猜你喜欢
皖南黄山译者
《皖南的秋天》《余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皖南印象》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黄山冬之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