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道”“术”“学”探赜

2023-04-19 08:10解苗苗徐娟娟韩慧霞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解苗苗,徐娟娟,韩慧霞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3.滁州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地提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何为思政课的“道”“术”“学”?三者如何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实现统一?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道”“术”“学”讲话的精神,见仁见智,增益了人们对思政课的理解。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全面理解思政课“道”“术”“学”的内涵,并努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术”“学”的统一。

1 高校思政理论课之“道”

1.1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立德树人之道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教育之课,它直指人心、塑造品格,它教人向上向善追求真善美,它教人明辨是非摒弃假恶丑,它铸魂育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陈锡喜教授认为,在高校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将立德树人摆在战略位置,新时代能够支撑起社会发展的新人不仅要有较强的自身素养,同时还需要拥有战略发展眼光、坚定的信念、踏实进取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不可缺失的[2]。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培育敢于担当、能够胜任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1.2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理想信念之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方面。没有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会迷失方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多元流行,巨大的成就同时伴随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越是时代风云变幻,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而言,理想就是旗帜,是方向,信念就是动力。有了理想和信念,青年大学生就不会在变幻不定的时代风云中迷惘、彷徨。

1.3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追求真理之道

思政课是以“理”载“道”、“道”“理”合一。思政课是多学科的合体,其中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也包括党史、党建的内容,更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真理,它站在理论和道义的高度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它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它是迄今最为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使他们学会通过偶然把握必然,在不确定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确定性和规律性,从而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之“术”

2.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学术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持续学习钻研,结合教研与科研工作,不断厚实理论功底。马克思说:“只有真正可以说服他人、真正可以呈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才是真理,才是理论。”[3]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才能讲好思想政治课,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真懂、真信,从而爱上“真理的味道”。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4],并要求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2.2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技术

教学有方,教无定方。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必须把教材吃透,弄清楚教材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在此基础上悟透不同知识点、不同章节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钻研教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思政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分众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及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社会调研、拍摄短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思政课堂,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资源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综合性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2.3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艺术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教师要善于掌握课堂艺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并逐步养成独具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如恬静、深沉、豪放、淳朴、幽默、严肃等等。不管哪种风格,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享受思政教育的过程,在课堂上感受到思政课的真、善、美。

3 高校思政理论课学生之“学”

3.1 青年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包括物质观、实践观、真理观、价值观、劳动观、历史观、群众观、阶级观等等。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给予青年大学生一双透视社会真相的慧眼,给予他们宏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从而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社会。

3.2 青年大学生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当中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方法。其中包含的具体方法也是比较丰富多元的。当然,其要求也是十分明晰的:外界事物的发展一定需要用客观的视角去分析和看待,用发展的思维去探索,一成不变的静态思维、孤立地看待问题、零散地分析问题都是不可取的[5]。唯物辩证法是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掌握唯物辩证法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透过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高校思政课不是一门纯粹知识性教育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它提供的是透视社会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工具,它提供的是解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理论武器。

3.3 青年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高校思政课培养青年大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性、反思性、内省性思维,它不但考察事物是什么,而且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使青年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有甄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二是辩证性思维能力。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能够抓住重点和关键,能够洞察规律、把握本质。掌握并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系统地观察事物,避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能够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本质,能够克服极端化、片面化的思想。

三是战略性思维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青年大学生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树立大局观念,要有全局意识和前瞻意识。大局观念,就是学会以大观小、以大御小,善于从事物发展的整体大局来观察其中的细枝末节。观往以知来,登高而望远,学习历史从而把握未来,掌握社会发展大势进而谋定前进方向。

4 高校思政理论课“道”“术”“学”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4.1 道与术:以术传道

道不远人,但弘道要有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培育担当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复杂性、广泛性和持续更新性,使得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只有懂理论、有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才能讲的生动,讲的深刻,讲的透彻。因此,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六要”标准,其次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以术传道。

4.2 术与学:以术促学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四懂”:一是懂政治,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学生作正确的价值引导;二是懂历史,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性的历史知识,更应熟悉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三是懂社会,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懂得人情世故、社会状况、时代变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知世故而不世故,懂社会而不社会,既能看清社会真相、把握矛盾根源,又能坚守内心,不为外物所役使;四是懂生活,就是思政课教师不单会严肃的说教,也要有生活的情调。列宁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当有它温润如玉的一面。艺术皆生活,唯有懂得生活真谛的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3 学与道:学而悟道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融合为一体,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教给青年大学生观察世界、把握现实的有力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它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难题,既能够解决家国天下的大问题,也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小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剖析近代以来180 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思想道德与法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他们唯有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与历史同向,方能实现个人梦想,唯有胸怀“国之大者”,并满足“民之盼者”,方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形势与政策》教育青年大学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时局变幻,从变化中看到发展,在发展中探寻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增强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6]。

4.4 “道”“术”“学”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高校思政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社会实践性,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思政课“道”“术”“学”的完全统一。

首先高校思政理论课“道”的精神特质是实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然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极为纷繁芜杂、复杂多变,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同社会现实做到完全的一一对应。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矛盾要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术”来解决。

其次,“术”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术”的最高追求是“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学识渊博、学术扎实,另一方面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历练,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要跳出书本、超越书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观察和了解社会,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历练和人生体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同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

最后,知行合一、“道”“术”统一才能彰显真理力量。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型期、关键期、“抽穗拔节”期,肯定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能力为他们解疑释惑,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要敢于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任何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5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道”“术”“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目标、方向,它规定着“术”和“学”的内容和方式。“术”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它连接着“道”和“学”,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目的、落脚点,“道”和“术”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道”“术”“学”的统一,从而帮助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有理想信念、追求真理和进步、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