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濡化与涵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3-04-19 21:2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黄 宦 程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一、文化濡化与涵化相关概念厘定

作为文化学和人类文化学范畴之内的一对概念,“濡化”和“涵化”作为文化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特定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程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播,因此,将文化传播的“濡化”与“涵化”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在探讨文化濡化与涵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厘清有关概念。

(一)濡化

“濡”字在《辞海》中的含义共有以下五种:1.浸湿、沾湿。《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宋.苏轼〈饮酒〉诗四首之四:“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2.习染、感染,常见用词为“耳濡目染”“潜濡默被”。3.停留、停滞。4.潮湿。5.含忍。“濡化”一词的含义为“润泽化育”。在人类文化学领域,濡化(enculturation)被翻译为“文化适应”或“文化熏染”。文化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社会文化领域,文化的许多方面下一代与上一代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这种代代传递、延续的部分是通过濡化这一过程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濡化”是指在有着相同文化认同的群体中,凭借着学习这一功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对方行为方式或思维想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一般倾向于长辈至晚辈,由上及下。在他接受和认同该文化后,其被默认为该文化系统,并自觉成为该系统的成员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濡化和潜移默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本文所提的“濡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通过教育者(老师、父母)的指示、引导或教授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在有意识地引导与无意识地影响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行为改变的过程。

(二)涵化

“涵”字在《辞海》中也有五中解释:1.水泽多。《说文解字.水部》中有提到“涵,水泽多也”。2.浸润、湿润。《说文解字.水部》中注“涵,所受润泽多也”。宋代王安石在《送江宁彭给事赴阙》一诗中写道“威加诸部风霜肃,惠浸连营雨露涵”。3.包容、容纳。4.沉潜、潜水。5.涵洞的简称。由此可见,“涵”同“濡”相同,都与露水、雨水等相关,宋代苏辙《墨竹赋》写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中“涵化”(acculturation)一词被翻译为被动接受文化、文化改变或重新认可。涵化一词最先可追溯至欧美国家在19世纪提出,研究对象仅限于西方世界与殖民地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本文所提的“涵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方(施力者与受力者)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与新的文化要素之间不断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二、文化濡化与涵化视域下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风气、校风、家风存在不良影响

物质世界的充裕带来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改变,同时将一些物质观念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市场上逐利的环境之下,对事物本来产生的价值追求远不及物质价值,追求物质价值、淡化事物本身价值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向“钱”看齐、向物质利益看齐。这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的盛行,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判断和选择。功利主义思想不断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相应变化,远大理想转变为当前所需,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网络世界的多元化、全民化使得跨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易行,交往密度加深,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不良价值观也更加容易渗透进我国,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动摇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产生动摇。

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相应不良影响。第一,不少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于硬件条件、设施的配置,将关注点放在教学楼高不高、教学设备新不新等问题上,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营造。不可否认,校园硬件设施的配套是发展好教育的第一步,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绝不能忽视的。第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不少校园活动并不是师生自愿参加的,而是受到签到、打卡、评优评奖扣分等因素的被动制约,无法调动师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活动举办流于表面,不能达到教育效果或对师生产生积极影响。第三,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过于宽松、娱乐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受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在高压的应试环境下长大,初入大学,在老师约束减少、学习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容易把大量时间消耗在娱乐消遣之中,长期的娱乐会使人丧失斗志,理想信念弱化。

最后,家庭环境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值得探讨。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因素对于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重要作用。首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注重孩子的知识能力培养忽视了家庭道德教育。其次,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如经济条件、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之中会采取一些不恰当、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比如: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采用暴力手段教导;或者,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是那么重要。最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家长在生活中不注重自身追求、对自我行为要求不严格,言传身教和示范效应不到位,家庭的德育功能被弱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不完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铸魂工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处于“主渠道”这一突出地位,分析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问题及不足,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突出育人时效。首先,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现实情况,新时代的思政理论课程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表面化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常常处于抽象化理论讲授。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庞大系统的学科内容割裂、窄化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其次,思政理论课的话语表达缺乏艺术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其自带政治属性的话语表达,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变为单纯的说教,过多理论性话语的表达会增加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削弱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意愿,甚至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产生厌恶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导致现实的思政理论课堂的情况就是,教师上课模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照本宣科,过分依赖PPT,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期末冲刺背诵重点勾画,以60分万岁的心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同课程之间的互通和协同能有效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转化。但现实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割裂开来,完全是单打独斗。“孤岛化”困境至今难以破解,各课程之间也难以达到有效配合、协同。科任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思想存在片面性,认为只需完成课堂教学,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专业的授课群体以及负责人员,与自己并无太大关联。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较少,无论是课程教学或实验过程中都难以与之关联,在繁琐枯燥的文字、理论下愿意相信准确、严谨的实验数据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部分学科任课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领会思政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准确凝练出专业课中可挖掘的思想元素,由此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此外,更有甚者简单粗暴地直接将思政内容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完全不顾及两者知识是否能匹配,能产生“化学反应”,这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知识的教授,也更让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厌倦,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课程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同,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差异,例如思维、价值和行为、目标等。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无产阶级的武器,但它起源于欧洲国家,带有明显的欧洲文化色彩。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在这五千年中各种文化层出不穷、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品质和精神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和融入将极大提升实效。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通常比较枯燥,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便能够易于被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不少高校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有所涉及,但大多都比较简略,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紧密,理论阐释不够,解读不深刻、运用不到位。没有做到深挖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好结合点,未能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三、文化濡化与涵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文章前面分析了“濡化”是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行为,因此,首要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和环境。第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一个社会的风气、环境对人们的价值观塑造、行为方式的影响有着显著作用,我们急需对社会中不好的风气、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纠正,引导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理论,可以通过塑造榜样人物、宣传先进事迹等方式让整个社会弥漫正能量。对一些亚文化、负能量及时进行反对和抵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涵育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路径,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引导校园活动的发展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行是一个家庭的风向标,因此,营造良好家风的第一步就是父母需要树立家风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个体早期的教育通常是在家庭完成的,父母需要以身作则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子女的教育。同时,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受教育者在循循善诱的良好熏陶和言传身教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

文化濡化不仅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进行改变,更重要的是年青一代在老一辈的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传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作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首先,要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作为主战场,通过小班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启发诱导等方式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使得教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领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同时,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老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敢作为的职业态度,教书与育人是其基本职责,既要以传授知识为基本使命,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并以此树立良好的价值理念和人生目标。教学技能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师风师德较好、文化素养较高的思政课教师教学队伍,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立德树人。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任何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离开他的民族文化生命而独立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左右着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对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传统文化通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同传统文化相结合,讲“中国故事。”首先要创新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并构建起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成果展示“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充分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优选思政案例,例如,深度挖掘历史故事案例,通过解读建筑历史、绘画史、雕塑史、文学史、饮食文化、舞蹈文化等,探寻并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政元素,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走入课堂,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既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ization

HUANG Huan-cheng

(School of spor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great pla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and it undertak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hin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in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new tasks and new challenges,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c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n expounds the innovative ideas and practical path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Ruhua";"accultur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promotion path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