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探析

2023-04-19 21:2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教育

何 妍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 710119

一、风险防范意识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命题

风险防范和危机治理始终作为重要议题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关注。迈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风险防范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探索和着力解决的新课题。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作为至关重要的教育阵地,更是要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放在重要位置,及时应对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包括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做出重要部署,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和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使命。

(一)教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正确思想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风险防范的知识方法和生存技能,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风险挑战,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维度,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人才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之需。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培育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全面发展不仅旨在培养学业方面满足智育教育目标的大学生,更是要培育立场坚定、拥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能够辨别是非且能够应对风险挑战的时代新人。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局限于“教书”,更加聚焦于“育人”,注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立足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进行能力提升,充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的方法论指导,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时代需求:应对风险社会的现实挑战

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是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面对西方不良思潮冲击的关键之举,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现实境遇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规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特别是网络生态风险。随着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发展,西方不良思潮日益渗透高校领域,致使部分学生受到其消极影响,产生如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网络化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生态中,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理性,辨别信息能力不够强,容易被误导甚至诱导从而引发风险危机事件以及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治理乃至社会的治理带来困难和阻碍。高校作为社会平稳运转的关键组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应对风险社会的现实挑战,高校风险防范和危机治理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于青年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在思想层面规避风险,在行为规范上约束言行,将理性规范不断内化巩固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以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

(三)现实需求:大学生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亟需提升

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知风险、应对风险、规避风险,培养他们风险防范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新晋”群体,在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中防护意识与辨别意识较为薄弱。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专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阅历单薄,无论是应对危机的发生或是防范危机的意识甚至是自我保护意识,都呈现出很大的弱势,且在成长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价值观念。进入大学后,已有的知识建构与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社会环境,这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冲击,他们的认知相对应发生转变,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教育教学,不良思想容易趁虚而入。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大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困难和问题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情绪上陷入消极状态,任何学业、情感、就业上的挫折都有可能导致荒废学业的情境,面临的风险点较多。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风险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在某些时候无法辩证认识事物本身。他们倾注于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却缺乏责任意识,作为还没有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往往会导致风险的扩大化。

二、当前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于风险的识别、辨析、应对能力较为薄弱,他们的能力提升、成长发展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在校园生活中的学业、生活、求职等领域也面临着诸多风险的严峻考验。高校在大学生风险防范的应对方面较为被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较为滞后,无论是高校思政课主阵地的功能发挥方面、还是校园网络发挥的教育功能方面,整体性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一)高校思政课主阵地的功能发挥欠佳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缺乏对风险防范教育的系统性思考,特别是缺乏在抵御风险中的实践养成教育。基于大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现状,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与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引导大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关心时事政治,认清国际形势,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培养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化解风险和危机事件的认知和能力。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的实效性仍需提升,其亲和力和实效性还不足以激发大学生辩证地探索理论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达不到强化信念、实践养成的效果,在风险发生时仍会有一些学生存在信心不坚定、思想迷茫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摇摆,甚至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给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挑战。因此,还需切合学生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更加有获得感的教育教学培本固基。

大学生面临风险往往是突发的,目前没有一门系统的课程去教授学生如何应对风险,也没有相关的实践体验,停留于书本内容的风险防范教育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实效,学生不能够依托于书本进行风险的辨别,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言行是否可以防范风险。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更加至关重要,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守正创新,从思想层面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再通过丰富教育形式,聚焦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认知与规避风险。

(二)校园网络发挥的风险教育功能有限

网络空间作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新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最大的风险源点[1]。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期,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辨别能力,好奇心强且容易受到利益诱惑,受到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影响。网络是青年交流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类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抢先占据的先锋平台,相较于以往的传播渠道而言实现了质的飞跃。网络传播内容的多元化、途径的多样化、信息的平等化,极大地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也消解着教育的权威性。网络的高速发展伴随着青年的整个成长过程,青年是在网络环境里“沉浸式”成长起来的一代,但网络内容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技术层面依现有水平看还有很多提升空间。网络媒体的管理包括整个网络产业链的治理与现有形势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互联网环境缺乏有力的监督,这样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使得敌对势力有了可乘之机,利用管理漏洞向大学生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信息乃至极端思想会在网络环境下小范围蔓延,侵蚀部分学生的思想。

在校园网络发挥的风险教育功能层面,亟需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的迅速发展深层次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看待事物、认知世界的方式,理应更多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正面启发和激励作用,然而在风险意识培育方面,大众传媒更多是在追踪报道相关消极事件,校园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发挥的教育功能有限。网络媒介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难控性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风险防控教育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三)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高校风险防范是一个多主体的通力协作过程,目前在大学生风范防范意识培养方面,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制化的培育机制。在高校风险预防管理层面,无论是关于风险提示的宣传标语,还是组织开展如消防演练等风险防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存在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从顶层设计及管理层面来看重视度还不够高。在课程安排层面,开设系统的风险意识培育课程的高校为数不多,大多是通过通识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就业课程来传递相关的安全防范理念,且在课程内容上还不足够与时俱进,对于新生风险还未形成全面认知,缺乏时效性、实用性、实践性,并未达成以点带面、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风险意识的效果。

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多主体、多维度、多层面构建一个各相关主体协作配合的培育机制。目前高校在风险事前的预防阶段、事中的处置环节、事后的重建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但如果可以在事前预防阶段就夯实风险防范意识,在思想层面做好警惕和预防,养成良好的危机意识,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风险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准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2]。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注重对大学生防范和抵御重大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是对不确定性的潜在风险的警惕、预防和责任意识[3]。要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树立起底线思维,从而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不会因缺乏思想准备而慌张、恐惧,难以理性、从容应对。

(一)宣讲阐释:增强政策的思想畅通性

将风险防范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的释疑解惑功能。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重要功能,调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融和良性互动。一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价值意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了解政策方针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二是提高思政课内容的感染力,讲好风险防范故事。中国是如何在国际国内各大风险与危机中破茧而出的,如何在抉择关头明确方向,每个面临风险的主体在危机关头又是如何决策、判断、坚持、反思的,真实故事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可以将学生代入情景中去领悟真理,更好地体会政策落实的必要性。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增强思政课教师包括辅导员在内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加强育人队伍的综合素养建设,凝聚全员育人智慧,将风险防范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将国家与学校的各项政策讲深、讲细、讲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思想。

将风险防范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多领域培育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每一个学科都是可以发挥防范风险的教育作用的,涵育精神文化素养,面对错误的思想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将风险防范教育贯穿于日常,帮助学生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高风险甄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如从心理健康方面讲,生物学、心理学可以分析我们内心发生危机的科学道理,也可以通过体育学的知识来调节这种风险引发的症状。不仅要开展知识普及教育,告知大学生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加强风险防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分析讲解各类危机事件中各类参与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将相关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对风险防范知识的掌握,增强风险辨识度。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奋斗精神,这样才能在风险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思考,以自身的清醒认知和综合素养渡过风险。

(二)话语建设:优化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营造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的多维立体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加强自我监管。在学校层面,要利用好网络阵地及时发声,防止不正当、不恰当思想观念的扩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4]建立常态化的网络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要在话语上下功夫,稳固教育阵地特别是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课程宣讲,挖掘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等形式增强风险防范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创建信息来源权威、获取方便、覆盖面广的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专题网页,将有关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技能、相关事件报道进行定期更新,也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专题宣传,将风险防范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在个人层面,大学生要增强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加强自我监管,一旦风险发生,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充分相信官方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和交往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责任意识淡化、情绪表达偏激化,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学生容易被利用成为传播者,引发负面舆情,从而成为受害者,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冲击性的。人才,尤其是处于网络时代的青年人才,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成长环境更为复杂,极易陷入风险之中[5]。在缺乏理性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部分大学生很难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的。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加强网络文明素养,避免受到错误观念的侵蚀,对于网上的各种言论能够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网络上的“键盘侠”。同时,加强网络法律意识,为保障网络安全、自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规避网络化风险,净化网络空间。

(三)机制搭建: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要实现风险防范与有效治理,就要将风险防范教育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常态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局、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6]要从苗头上遏制风险,一定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在错误观念面前敢于发声、敢于批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机制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载体协同的育人体系,发挥好党委、学院、辅导员及班级的育人作用。为了增强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还要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制定应急处突方案,形成相应的处理机制,为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制度遵循,也使得风险防范工作、应急处突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避免风险处理工作的被动局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关大学生风险规避的应急机制,制定具体的风险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安抚的全过程制度举措,为开展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工作提供参照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风险防范制度规定,依据不同阶段出现的风险问题,不断更新高校风险防范的工作范围,保证风险意识培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切实将制度建设作为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障。

此外,要将风险防范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去。风险防范教育理念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和协同理念。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调动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在切身经历中更加有获得感。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社团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如风险防范月,针对不同的风险种类开展相应的文体活动。实践活动是以直观的方式去探索解决问题、应对风险的方式。只有通过这种实践体验的方式、体验特色活动,才能将风险防范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知、强化真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用活动去推动理论阐释,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我教育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开展活动,利用假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特别是打击非法传销、诈骗宣讲会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从而加强认知,促进其掌握防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意志力也得到考验,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四、结语

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把培养大学生防范和抵御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