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问题与现实路径

2023-04-20 03:16王柯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湖南省建设文化

■王柯入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继续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振兴是重要版块。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与功能,既实现乡村文化本身的建设,又通过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保障文化环境、提供智力支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南省在文化振兴的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绩,探索出诸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然而,乡村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善、解决。通过湖南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困难、方略和路径,可以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现实参照与路径借鉴。

一、乡村文化振兴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张中文所说:“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是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理想、价值和意义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气神’‘软实力’。”文化沁润在社会有机体之中,表征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涵养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左右着一个社会的民风、民俗和社会习惯,形塑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价值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成员对自身存在方式、存在状态、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认定与选择等[1]。具体来说,乡村文化振兴之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实施,需要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维度共同开展,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互为支撑,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作为构成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在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风气、意识形态、文化素养等方面可以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乡村振兴的目的不仅是让乡村实现经济发展与物质繁荣,而且要让广大农民提升道德修养与文明素养,具备更高的文化水平,从而既在物质上富足,又在精神上富足。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生活上与精神上都具有更高的追求。单纯的物质基础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而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满足乡村民众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实现中,为人们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文化品位、思想活力提供基础。

第三,乡村文化振兴是维系乡村情感的纽带。乡村振兴是为了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的乡村,其最终指向是乡村成为建立在物质富足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因此,乡村人民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是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的维度。一个乡村的富裕如果是建立在情感割裂、人情冷漠、互相独立、矛盾重重的社会基础之上,这个乡村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振兴。而乡村文化建设,是维系乡村情感纽带的重要助推。因为,文化往往是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人们对于他人拥有情感认同,除了与血缘关系、共同利益等原因相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当人们对于同一种文化拥有相同的认知与情感,那么人们相互之间会更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所以,乡村文化建设可以维护、建构乡村中具有共同性、集体性的文化,从而通过文化加强情感联系,促进乡村情感的融洽与社会的和谐。

第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持续性的战略,它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乡村振兴的实施与建设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长久的战略实施与不同的困难处境,需要有坚强的信念与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依撑。否则,乡村的振兴事业可能不会坚持长久,容易半途而废。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与理想信念,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与坚定追求,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阻滞乡村振兴的实现。

第五,乡村文化振兴是培育乡土观念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让乡村更加繁荣,更有人气。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乡村居民。一方面,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最根本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人群与受众人群。然而,近些年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尤其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大量离乡,这不仅使乡村振兴缺乏主体力量,而且使乡村缺少实现振兴的人气与动力。所以,乡村振兴必须让更多乡村人口留在乡村,聚拢人气,提供智慧,奉献力量。而让乡村人口留在家乡,需要让他们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要热爱传统文化与家乡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和精神命脉,又是乡土的根本和精神命脉。它可以让乡村居民具有乡土观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产生深厚情感与眷恋,从而定居在乡村,奋斗在乡村,把个人的前途与乡村的未来融为一体,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助力。

二、湖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有问题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就全国范围看,乡村文化振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以湖南省为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多种不均衡。首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有效服务、财政投入不均衡。乡村与城市相比,在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品质度方面有着不小差距,在财政投入的比例上少于城市,在文化服务上也不如城市到位和丰富。其次,产品供需不均衡。乡村中相对单一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法与乡村群众的多元需求形成对应。目前湖南省的乡村文化平台趋同性严重,以满足乡民基本的文娱需要为主,绝大部分是图书馆、文化站、健身器械等最基础的场所和设施,与当前人们对于多元文化需求的现状不匹配。最后,文化传播方式不均衡。虽然依托“广电湘军”的优势,湖南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新媒体形式与数字技术,但总体上,文化传播的方式仍然传统方式多,现代方式少。尤其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文化推广在乡村之中并没有被乡民广泛接受。绝大部分乡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仍然以休闲娱乐为主,真正的文化受益和精神洗礼较有限。乡村文化要想实现更加长远的健康发展,乡村文化传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借助短视频传播有深度的文化、自觉摒弃低俗文化[2]。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大部分农民依然受到娱乐甚至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力量并没有得到正面利用。

第二,政府主导的文化投入多,企业、民间的投入、参与少,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文化部门为主要执行者,但是政府力量毕竟有限,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建设领域,也不能完全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定位模糊、治理低效、激励不足等困境,未能充分发挥村委会、地方企业、农民团体、民间组织、非遗组织、民间艺术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度的薄弱,会加重政府部门与职能部门的负担,从而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广度、深度、效率,无法形成良性双赢的机制。

第三,乡村文化实施利用率低。乡村文化振兴的物质载体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少农村地区相继建立了文化广场、文化讲堂、公共阅览室、农村图书馆、百姓舞台等,并购置了图书、报纸及体育健身器材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但是受人才、资金及素质等因素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这是因为公共阅览室、图书馆及文化广场等地方举办活动少,利用率低,或是成为农民晾晒衣服、谷物的场所,或是沦为农民闲聊、打牌的娱乐之地[3]。乡村文化设施往往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其目的是为广大乡村居民提高文化素养提供场所和设施,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然而文化场所的利用率不够或者异态利用,无疑造成资金投入的浪费,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初目的。目前,造成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设施管理、经营不到位,缺乏专门的运营、负责人员。文化场所和设施建好后,需要长期拥有固定人员经营、负责的,否则很容易被荒废,或者被异态利用。所以,只有硬件而没有人员维护的设施、场所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二是乡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乡民,并不懂得文化场所和设施的重要价值和应有意义,他们对于此类硬件没有充足的热情和兴趣。当人的思想意识尚有不足的时候,他们便难以真正的利用这些硬件。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硬件设施,使它们真正用得其所,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第四,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有限,文化建设人才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使得乡村的道德风尚、文明状况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农民的文化素养依然没有获得较大提升。这是因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外力进行,在政府人员、志愿团队以及专业的文化人士的主导下进行,而乡民自发参与度较低。一方面,在某些乡村,拥有一定数量高文化水平的农民,比如,有的农民在乡村的墙壁作画,手绘文化墙;有的农民创作诗歌,出版诗集。但是总体上,这类农民文化人、农民艺术家的数量极少。另一方面,乡村的平均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中老年农民,由于他们在年轻时缺少基础教育,现有文化素养有限,因此在文化知识和素养的提升上更加困难、缓慢。然而,目前这些人是乡村人口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忽略这部分人的文化素养提升问题。此外,由于大量青年人外出读书、工作,乡村本土有文化的青年人稀缺,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具有潜力和活力的持续性的文化建设。并且留在乡村的基本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导致乡村常住青年群体的文化素养并不高,无法对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第五,文化相关的产业产出不理想,文化的经济转化力有待提高。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相辅相成,文化振兴的同时必须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湖南省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上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总体上依然面临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不够、部分乡村的文化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不能长效持久的挖掘文化资源,无法形成“一乡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最终导致乡村文化产业缺乏健康的市场内生力,结构、规模、投入与市场环境面临长久性的隐性危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与经济振兴、产业发展形成共生关系,用文化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如果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脱节,没有形成理想的文化产业产出,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经济损耗基础上,那么最终也会对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三、湖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继续坚定乡村振兴的发展路线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湖南省可以从七个方面开展施政工程,采取积极措施,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水平。

第一,高屋建瓴,搭建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近些年,湖南省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21 年6 月,湖南省文旅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出政策性指导,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质量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文旅部门、文化单位绩效评估的重要考核标准。2022 年4 月,湖南省委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要求在2025 年初步完成湖南特色、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使湖湘历史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推动了各地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对于湖南省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建筑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方向引导。

第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体系。首先,建设相对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乡村讲堂、乡村戏台、法治宣传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场所和基础文化服务设备。其次,建设一系列公益性质的文化惠民工程。例如,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评比,鼓励县、乡积极建设免费的文娱场所。积极推进公益性质的文艺工程和艺术创作,实施“阳光工程”“圆梦工程”,以“欢乐潇湘”“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组织文艺作品到乡村巡演。最后,积极培育文化建设志愿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志愿队伍的服务和组织功能,使他们成为宣传新时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第三,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最直接的方式是文化产业。湖南省可以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打造文化与农业、旅游、生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大力开展乡村文旅产业,打造以文化为核心,兼具自然风光、农业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示范基地。其次,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农副产业。例如,永州祁阳县下马渡镇雅园冲村正在建设的雅园碑林,本来将是拥有园牌楼、罗汉阁、孔子庙以及500 余块碑刻的“网红”文化胜地,但它同时设有蔬菜种植、临池垂钓、农作体验等配套设施, 从而有力促进了农副产业的发展。最后,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节庆。例如,汨罗积极推广“传统文化+民俗节庆”的发展模式,推出抬阁故事会手机壳、乌木龙舟、川山毛笔等时尚的文创产品,通过节庆活动有力推广了各类乡村文创产品。

第四,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开展文化振兴。湖南省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湖南省可以充分结合本省的文化特点,积极利用本省的乡村文化资源,深挖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我国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共融共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农村地区的精神财富,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支撑与文化源泉,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湖南省各地积极挖掘本地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带动文旅等其他产业发展。其次,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特色,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例如,东安县积极推进东安武术、大盛渔鼓、剪纸以及东安鸡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打造了“东安样板”的文化品牌。浏阳市小河乡积极推广拥有160 年历史的“反字直刻”工艺,以全国仅存3 处的木活字印刷活态传承为中心,建造了可以容纳百人的陈列馆,同时发挥其印刷机能,为民间族谱、古籍、线装书提供印刷服务,以此作为产业,极大的促进了小河乡的经济发展。这些地方的文化举措,一方面,可以有效传承淡出乡村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就地取材,以贴近乡村文化理念的方式振兴基层文化,进而推动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繁荣的双赢格局[5]。

第五,依托“广电湘军”,充分发挥新媒体、互联网、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文化宣传作用。当前,互联网与新媒体已经在乡村实现普及,手机成为乡村最主要的通信、娱乐设备之一。观看短视频、浏览微博成为乡村人民的主要休闲方式。所以有学者指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在文学艺术、教育、现代传媒领域以优秀农耕文化为素材进行宣传与艺术创作,使农耕文化题材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在广播电视栏目以及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等现代媒体平台包括抖音、短视频、H5 等形式的新型融媒体产品全面开花。同时鉴于新媒介形式的传播特点,国家宣传及相关部门应从宏观上把握正确方向,加强指导,要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挖掘并梳理优秀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将中华农耕文化中的勤于进取、自强不息、敬天爱人、崇德向善、和谐共生、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勤俭传家等植入现代文明当中,利用先进的媒介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播[3]。湖南省可以利用本省在媒体上的优势,结合新媒体的不同形式,推出了大量宣传乡村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作品,对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同时,也可加强“湖南公共文旅云”“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建设,实现省、市、镇、乡的文化信息与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数字技术互通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的乡村活动,改善乡村落后的思想意识,促进精神文明与道德文明的进步。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此,可以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方面,重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中的领导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以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思想引导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移风易俗、道德培育的具体活动,比如,很多县乡评比“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新时代“好媳妇”“好公婆”“好少年”,又比如,东安县开设劝学劝孝榜、戒赌承诺栏、全民阅读长廊、乡风文明创建红黑榜,大广村开设清廉文化宣传栏,专门张贴“乡风文明公约”“清廉公约”“厚养薄葬、推行火葬”等公约,车江街道恒星村打造了以廉洁漫画、廉洁故事、廉洁语录、廉洁灯谜为特色的“清风长廊”,茅市镇九龙村设立“清廉书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可以引导农民树立诚实守信、敬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的人文精神、道德风范,从而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融洽的社会环境,为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经济贸易提供具有诚实品质、社会规则的良好市场环境。

第七,引导高校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帮扶、交流。高校是地方文化的龙头和高地,湖南省可以积极利用高校在科学研究、文化创造上的优势,引导高校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进行帮扶,这不仅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带来有益帮助,而且对于乡村经济发展也带来积极促进。例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安化县梅山文化生态园为实习教育基地, 该基地集梅山文化博物馆、吊脚楼群、万家大院为一体,是3A 级旅游景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在与高校的交流中,梅山文化生态园又积极开展种养产业,每年增收达10 万元,为高校与乡村的结合提供了有益探索,可供其他地方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湖南省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